《溯史行吟》——神木行

我曾到陝西省榆林地區多次,榆林市的紅石峽、鎮北臺和靖邊縣的統萬城也去過數次,只一直未曾到過神木縣。

神木縣所在的榆林地區與延安地區同屬陝北地區,同在鄂爾多斯地形內,又都是能源城市,但兩者地形地貌卻截然不同,延安屬於黃土高原,一路上到處都是丘陵溝壑和黃土高坡,而一到榆林,地貌就變成草原、荒漠與沙丘的結合。可能正是有此的不同,延安生產原油,而榆林煤炭豐富。遙想幾億年前,在地殼板塊改天換地的大變化的那刻,連綿的茂密森林同時倒下、埋入地底,卻一廂變成了煤塊,一廂成了液體的原油,造化的奇妙,讓人嘆止。

剛過靖邊,司機將車停在高速公路的毛烏素沙漠觀景區,一同觀看的同伴很覺掃興,因為眼前的一切並非想象中綿延千里的沙漠,而是在稻草方格中疏密有間的生長著稀疏相間的低矮灌木和草物,但這應該欣喜,因為這是近些年當地水土治理工作的收穫,經過人們的不懈努力,沙漠終於開始低頭,再也不能四處肆虐。

《溯史行吟》——神木行

下午三點,汽車到達神木縣。十分鐘後,我站到了二郎山下。

二郎山的得名據說來自二郎神楊戩,據說這兒的禿尾河曾經氾濫成災,任人們如何祭拜,龍王廟裡的尊神都無動於衷,年年祭祀、年年氾濫,無奈的民眾只好修建二郎廟,並燒黃裱祈求上天把鎮守都江堰的二郎神請來。傳說在黃裱紙飄搖上天的瞬間,禿尾河便恢復了平靜,從此再未氾濫。而漠視民眾生死的龍王被上天降職,貶為黑龍將軍偏居二郎廟的大門南側,像極了首長住處的值班警衛。

又有傳說二郎山得名於楊家將中的二將軍楊延定曾經在此領兵禦敵,為感謝他鎮守有功,沒使百姓遭受刀兵侵擾,當地人為他建立二郎祠,後來索性把山也叫成二郎山。但這個說法有些牽強,正史記載,楊延定之父楊業和後人一直鎮守山西雁門關。不過又有考證,楊業的確是神木人,他的父親楊信是亂世中自立為刺史的本地的豪強。為表示對楊家一門忠烈義勇的敬仰,後人將距現神木縣約10公里的古麟州城稱呼為“楊家城”。

《溯史行吟》——神木行

二郎山成分主要為紅色砂岩,這是陝北地區較常見的巖體,這類岩石質地較疏鬆,容易雕刻作畫,如中國的四大石窟,除河南的龍門石窟修建在質地堅硬的石灰岩上外,敦煌的莫高石窟、天水的麥積山石窟、大同的雲岡石窟等都是建立在砂岩為主的山上。但是砂岩經不住風剝雨蝕,容易風化,這便使一些輝煌的古代文明遭受滅頂之災,神木的二郎山也是如此。好在為防止紅砂岩繼續風化,保住前人留下的歷史,當地政府下足了功夫,除了用鋼纜捆住侵蝕嚴重的巖體和建築物,還用水泥傾倒的方式讓裸露的山體穿上一層淺灰色的外衣,這樣即使狂風驟雨,先被破壞的只能是水泥。

二郎山的建築佈局很有特色,幾乎所有房屋都建在一條窄窄的山脊上,成線狀向後山蜿蜒延伸。這山脊寬處不過十餘米,窄處僅可兩人並行,這便使二郎山多是兩米來高、三、四米寬的矮小狹窄建築,而且兩壁沒有窗戶,也沒有足夠採光的挑高頂棚,廟內黑漆漆、陰森森,模糊了神像的面貌,不過這樣一來,威嚴的神仙顯得更加猙獰,文氣的神仙變得更加和藹。

在山脊上迤邐行進,細數二郎山的廟宇竟有近百間,裡邊的神仙更是無可計數,彷彿這裡不是一處普通的民間香火,而是蓬萊的洞天福地,大小神仙、儒釋道聖、乃至鬼怪精靈、民間傳說人物等都統統聚集在這裡,加上每個廟宇都十分袖珍,似乎此處是諸多“子不語”的集中辦公政務大廳。

《溯史行吟》——神木行

其實儒釋道等各路神靈共佔一個山頭的現象雖然在全國也經常看到,但畢竟不多,但如陝北這邊把神佛賢聖、草頭神、民間故事人物等匯聚一起的卻不多,這麼多神仙聚集一起,在延安的清涼山我看過一次,這兒是另一次,這應該也算是陝北的一大特色。

究其原因,可能是長期的戰亂以及當地的惡劣氣候導致民眾多災多難,於是不管什麼神都擺上去,這個不靈還有那個,反正總後總要有一個神仙老爺顯靈。這裡的神仙到底顯靈沒有,現在誰也不知,不過如今倒是香火鼎盛,粗大的香把後跪著幾位一看便是煤礦主的男女,醋溜著普通話對著神像喃喃細語“保佑發財,保佑發大財”。

我啞然失笑,隨著時代的變遷,如今神仙們的業務也由消災免難慢慢都變成為人招財進寶,集體搶財神的生意。

信步走入八仙祠,在八位排成一排的神像裡辨認出河東老鄉呂洞賓時,我忙俯身一躬,千里之外見老鄉,即便是神仙,如果能夠開口,怕也會忍不住用晉南話問幾句鄉情罷。

看到裡邊有道長,對二郎山歷史不甚瞭解的我剛開口詢問,道長便用那一口地道的根本聽不懂神木方言滔滔不絕的介紹,我和隨行的朋友只得面帶苦笑聽下去,還不時的說:“您講得真好,對,對”,看來國家還需要在高校外大力推行普通話。

八仙祠裡有兩幅詩,據說是清朝時的一個自稱“塞上雲遊道人”的遊方者寄宿時所書,讀來十分有趣:

其一:“錢財聚復散,衣冠終久壞。怎如我二人,值身於室外。不欠國家糧,不少兒女債。不說好和歹,不言興和敗。不與世俗交,免得惹人怪。一件破衣裳,年年身上載。爛了又重補,洗淨太陽曬。白日遮身體,晚來當鋪蓋。不怕賊來偷,也無小人愛。長存凌霄志,一心遊上界。若人知我意,必要低頭拜。我有無窮理,使他千年在。惜乎人不識,以恩反為害。”

《溯史行吟》——神木行

這段詩出自清朝黃永亮所著《七真因果傳》的第一回“憐貧困偶施小惠,入夢寐深指迷途”。內容為漢鍾離和呂洞賓化身名叫金重和無心昌的兩個叫花子前去點化王武舉時念的一段拍手歌,還在夢中給王武舉七朵彩色蓮花作為他的徒弟,後來王武舉在咸陽南時村的中條山下修建了“活死人墓”,並陸續收了七個弟子:馬鈺、譚處端、劉處玄、丘處機、王處一、郝大通和孫不二。看到這裡王武舉的身份讀者想來應該知道了:王武舉名王喆,自號重陽子,金庸先生的《射鵰英雄傳》中把王重陽先生列為“東邪西毒南帝北丐中神通”中的天下五大高手第一人。雖說金庸先生描述的已經很神乎其神了,但《七真因果傳》顯然更加神奇,王重陽和七大弟子個個都飛昇成仙。

第二首詩也基本出自明朝悟空和尚的《萬空詩》,不過這個塞上游方道人做了一些修改:“天也空地也空,人生渺渺在其中。日也空月也空,東昇西墜為誰功。田也空地也空,換了多少主人翁。金也空銀也空,死後何曾在手中。妻也空子也空,黃泉路上不相逢。朝走西暮走東,人生猶如採花蜂,採盡百花成蜜後,心苦到頭一場空。嗟嘆凡夫不悟空,迷花戀酒逞英雄,春宵漏水歡愉促,歲月常時死限攻。弄巧常如貓捕鼠,光陰弄似箭離弓。不知使得精神盡,願把此身葬土中。如今撒手無沾滯,直上瑤池白玉階。”

《溯史行吟》——神木行

玉帝廟在二郎山的最高峰,不大,但是在這裡算是最高、最險、最陡的所在,而且還得彎身鑽過一個自然風化加人工雕琢的低矮的洞階,使所有的來人都90度彎腰向玉帝爺爺鞠躬敬禮,這也算是前人的巧妙用心了。

在玉帝廟前,我給同伴拍照,卻看到一副奇特的天象,在厚厚雲層的兩處縫隙中竟然透出七彩光芒,而太陽,分明就在遠處。於是,我們巧遇了三日同現的“幻日”,而這據說是因為空氣中的水分被陽光折射形成的現象。

《溯史行吟》——神木行

玉帝廟旁有兩面鑲在牆上的小石碑,一個是明朝萬曆年間,一個是清朝康熙年間,這兩塊石碑已經模糊不清,但是年代還勉強看得清楚。

乾隆時代處在大清的“康乾盛世”,富庶毋庸置疑,萬曆皇帝雖號稱天下第一懶人,但內有張居正等名臣賢相的輔佐,革新政治、外有戚繼光、李成梁鎮守邊關,也是處在明朝的盛世時期。因此這裡只有這兩個盛世時期的石碑應該不是什麼巧合,事實上也只有人民富裕國力強盛的時候,人們才有遊山玩水的閒情逸致。

下山途中,突然看到一座倒坐觀音廟,正疑惑間,身旁一位大步流星的長髯道長大聲吟出一句詩:“問菩薩為何倒坐,嘆眾生不肯回頭。”聽來如當頭棒喝,字字警醒,振聾發聵。

從二郎山下來,天尚未黑,九龍山便成為第二個去處。

九龍山,因山頭像一條欲騰的飛龍而得名,我很懷疑是否是當地政府為了旅遊做過手腳,否則這種栩栩如生,只能說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實在過於奇妙,硬是符合了數千年來人們對龍的形象認知。有趣的是在龍的尾巴處新修建了一座寶塔,據說是害怕這條龍有一天飛上天去,拋棄了神木,使剛剛獲得巨大財富的神木不再富裕。

《溯史行吟》——神木行

所幸近幾年,靠著煤炭資源的貢獻,飽受磨難的神木終於富裕了,當地幾乎成了共產主義的代名詞:困難戶每月低保金2500元,孩子從幼兒園到高中畢業不花一分錢,上大學還有獎學金,全民免費醫療救助。據當地政府朋友說,他們整天頭疼如何能把財政的錢花出去,其人民之富裕和政府之富裕可見一斑。而更離奇的故事是據說有一次在街頭抓到小偷,一問竟然是神木本地人,圍觀群眾好一頓毒打,理由是這麼富裕的神木,本地人竟然去偷幾百元,太給神木人丟人了。神木現在的富裕也由此可見一斑。

站在九龍山上,俯瞰神木城,這個當年的邊塞苦寒之地,無數保家守土的漢家兒女和開疆擴土的蒙族子弟曾在此浴血廝殺,突地想起來時路上閃過的那些殘破卻依然昂揚的土質烽火臺,那是從秦朝開始便與少數民族攻防鬥爭的殘留,這鬥爭一直延續到了清朝才得以了結,其間漢民族軟弱過,也堅強過。歷史上但凡鐵血的皇帝必然是鐵腕政策,如秦始皇用強弓勁弩使得匈奴數十年不敢犯邊,如漢武帝直擊匈奴老巢,讓匈奴人通過多米諾骨牌效應導致羅馬帝國覆亡。又如明朝的朱元璋和朱棣父子一個把蒙古趕到荒漠,一個逼得蒙古人分裂投降。而戰敗言和的的君王只得納貢,忍受千古的罵名和人民的背離。

《溯史行吟》——神木行

“天下姓,百姓苦,天下亡,百姓苦”,戰爭無論最終結果如何,犧牲的都是將士和百姓的生命,獲利的是那些高高在上的權貴,生命和鮮血在高位者看來不過是幾個數字,而現實中是斷手摺腳、腸穿肚爛的戰士們嘶啞的哭喊,以及離散百姓的哭天搶地和滿地餓殍。在我看來,那些主動放棄武力而非被打的委曲求全的的君王其實是仁慈的,因為金錢可以再創造,人的生命最重要。

《元史》:“神木,元初創立雲州於古麟州之神木寨。至元六年,廢州為縣。”寥寥數字,澀如嚼蠟,其間的鮮血浸染、烽火刀兵已被白紙黑墨、顏勾柳劃文飾遮掩。

也好,但願世間永享太平,億兆百姓永得平安。

完稿於2010年2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