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藝術家同行競爭心理——真哭與假笑?

高 遠

不止一位國內藝術家跟我說:“你知道嗎?我作品創作出來,看一會兒,經常感動得直哭!”這不難理解,藝術家們常說,作品如兒女麼。十月懷胎,一朝分卵,耕耘、期盼、呵護、辛勞,親見孩子出生,又有誰不愛自己的兒女呢?

中外藝術家同行競爭心理——真哭與假笑?

再說,藝術創作需要投入真感情,人家湯唯《色戒》拍完床戲也哭,哭得梨花帶雨,幸福滿面。面對自己作品感動得掉淚,情感之中的事情,可以理解。

難理解的是,不少藝術家並不認為自己之外,其他藝術家看到襁褓中的作品也會流淚。即便淚珠滾滾,也遠沒自己哭自己作品含義深,情意重。

我問他們,看到同行的作品呢?藝術家們常答:“看完笑笑”。這也沒錯,見到別人家的孩子礙於禮貌客氣、莞爾一笑,情理之中。人之子缺少情感代入,因而看到同道的作品會有距離感,會笑而不會哭。

中外藝術家同行競爭心理——真哭與假笑?

國外藝術家正相反,法國朋友常說:“今天看了一個朋友的畫,畫得真好,感動得落淚”,無半點虛偽客套。創作的艱辛與感情的投入同道人感同身受,他們說,看自己的作品倒常常發笑,自嘲,不滿、淡然或欣慰,拍拍腦袋,整頓思路再度前行。

國內藝術家早前並非如此,就戲曲行說,演員們常講,師傅那一代,盡看別人長處,哪怕人家是二路,高超的地方就是高超,該服氣得服氣。過人之處,該請教就請教,長能耐,不丟人。就是這種盈滿的精神境界、使得戲曲百花園很長一段時間呈現出枝繁葉茂的盛世景象。

中外藝術家同行競爭心理——真哭與假笑?

我個人有個習慣,不和這一類人交往:老盯著別人缺點,不看對方長處;以己之長量人之短,蔑人之長護己之短的藝術家。

不論演員、畫家還是音樂家,對方若是年輕人,聊聊想法未嘗不可。碰到年長者,閱歷沉重坎坷,理念積習難返,思想固結滯懈,境界唯我獨尊。整個狀態幾乎沒有長進空間。

我這麼認為,大家都是成年人,自有一套固化的人生準則和藝術審美,強求不得。對於這類人,我的原則是:相勸不如相敬,交心不如遠離。

中外藝術家同行競爭心理——真哭與假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