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託QDII困局:7家“等米下鍋” 技術能力待升級

近日,五礦國際信託有限公司(下稱“五礦信託”)受託境外理財業務(QDII)資格正式獲得銀保監會青海監管局批准。五礦信託成為2019年首家獲得受託境外理財業務資格的信託公司。

至此,68家信託公司中已有25家獲得QDII業務資格。

不過,多位受訪者對《國際金融報》記者稱,從目前已獲得QDII資質信託公司開展的相關業務上看,整體主動管理能力不強。此項業務短期內很難成為信託公司的主要轉型方向。

QDII額度稀缺

信託QDII,即信託公司受託境外理財業務,是指境內機構或居民個人將合法所有的資金委託給信託公司設立信託,信託公司以自己的名義按照信託文件約定的方式在境外進行規定的金融產品投資和資產管理的經營活動。投資收益與風險按照法律法規規定和信託文件約定由相關當事人承擔。

截至目前,68家信託公司中已有25家獲得QDII業務資格。資深信託研究員袁吉偉對《國際金融報》記者表示,信託QDII資格屬於事前進行行政審批的業務,根據監管部門的要求,需要在專業能力、內控管理等方面達到一定的要求。

除了獲批資質要求外,據《信託公司受託境外理財業務管理暫行辦法》規定,信託公司從事QDII業務還需獲得QDII投資額度。

國家外匯管理局披露的數據顯示,截至2019年1月30日,共有18家信託公司獲得投資額度,分別為中誠信託、上海信託、中海信託、平安信託、華信信託、華寶信託、中信信託、新華信託、外貿信託、建信信託、中融信託、興業信託、北京信託、交銀信託、長安信託、重慶信託、國投泰康信託、民生信託。

這也意味著,獲得QDII業務資格的信託公司中,還有7家在“等米下鍋”,分別是五礦信託、雲南信託、愛建信託、英大信託、華能信託、安信信託(600816)和中糧信託。

袁吉偉表示,信託公司獲得QDII資質後需要外匯管理局審批額度,而由於近年我國加強資金外流管控,給予每家金融機構的QDII額度不大,而且總量也控制得較嚴,很多信託公司獲得資質後需要排隊等待額度,不確定性相對較大。

從合格境內機構投資者投資額度審批情況看,國家外匯管理局數據顯示,截至2019年1月30日,共有152家金融機構共計獲得1032.33億美元額度,其中,銀行類機構為148.4億美元、證券類機構為461.3億美元、保險類機構為339.53億美元、信託類機構為83.1億美元。

業務發展剛起步

那麼,已經獲得資格和額度的信託公司,QDII相關業務的發展如何?QDII業務能否成為信託業轉型的一個突破口?

在2017年年報中,已獲得資質和額度的華寶信託表示,“開拓國際業務,全球資產類型豐富、可運用的各類衍生工具多種多樣,進而實現客戶資產的全球配置。另外推出海外員工持股計劃,利用公司年金賬管系統和QDII的優勢,積極開拓此項業務。”

“本質上看,信託公司的QDII業務與其他金融機構QDII業務類似,不過在一些細節方面略有差別,諸如投資範圍等。”袁吉偉分析,從目前已獲得QDII資質信託公司開展的相關業務上看,整體主動管理能力不強。除個別信託公司發行了少量集合產品外,多數可能僅僅是作為通道而已,這與信託公司在海外市場資產配置專業人才、平臺、體制等不足有一定關係。

袁吉偉進一步指出,我國居民全球資產配置需求較高,發展QDII業務有較大市場,不過這個業務短期很難成為信託公司的主要轉型方向;從其他金融機構QDII業務看,也是發展一般,沒有成為很突出的業務板塊,都在探索過程中,而信託公司更是處於起步階段,還需要增強與開展好QDII相關業務相適應的技術能力。

用益信託研究員帥國讓則對《國際金融報》記者直言,QDII額度較小,目前無法成為信託業務轉型的突破口。

信託業走向何方

在行業監管趨嚴的背景下,信託業整體業績承壓。於是,戰略轉型已成為了信託機構的行業共識。

那麼,信託要轉向何方呢?

一位信託業內資深分析人士對媒體分析,面臨監管趨嚴、資金端緊張等現狀,加上未來理財子公司的衝擊,信託業已經到了必須向主動管理轉型的時候,家族信託、資產證券化等業務,或是後續大力發展的方向。

對於信託業務轉型過程中需要注意的地方,聯訊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李奇霖對《國際金融報》記者表示,在未來的發展中,信託一定要認清當前的形勢。黃金時代已經過去了,業態重構、整頓等帶來的陣痛在所難免,要有覺悟與準備,在現在的環境下,謹慎合規、不出意外地活下來比什麼都重要。

“發展邏輯也要轉變。過去是什麼業務最賺錢,就往哪跑,這不能說不對,但這樣不易於培養自己的特色與長期競爭力。”李奇霖指出,信託未來是“剩者為王,強者恆強”的行業格局。

李奇霖進一步分析,大信託對監管的脫敏度更高,也能拿出更多的資本投入來全方位地佈局建設新業務。但中小信託不行,沒有資本優勢,如果跟著熱點走,在熱點冷下來,或者激烈的競爭作用下報酬收益降下來後,自身經營就會受到很大影響。而業務團隊做業務有慣性,要進行轉型追下一個熱點也沒那麼容易。

在李奇霖看來,未來中小信託要走“小而美”的路線,深耕某一塊領域,選準方向,作為未來五年、十年的一個長期發展領域。

本文源自國際金融報

更多精彩資訊,請來金融界網站(www.jrj.com.cn)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