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果之宗,梨蘊國風——我心中的“國風”

梨是我們生活中常吃的水果,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栽培歷史。我們從小便認識梨子,也熟悉和梨有關的故事。若要問我心中的國風,我想從梨子談起。

百果之宗,梨蘊國風——我心中的“國風”

《詩經·甘棠》中說:“蔽芾甘棠,勿剪勿伐,召伯所茇。”意思大致為梨棠樹枝繁葉茂,不要隨意修剪砍伐,因為召伯曾住在樹下。文中的甘棠是梨子,召伯即西周的召公,這是當時百姓為紀念召公所作:召伯南巡,所到之處不佔用民房,只在甘棠樹下停車駐馬、昕訟決獄、搭棚過夜,體恤百姓疾苦,不攪擾民間。召公離開後百姓懷念他,就把那棵甘棠樹看成他的化身,不允許傷害那棵樹。

召公雖然離開了但他的精神卻沒離開,有個成語叫“甘棠遺愛”,往往用來讚頌一位離任的官員不凡的政績。體恤民情,有所作為,這便是國風。

百果之宗,梨蘊國風——我心中的“國風”

還有我們熟悉的孔融讓梨的故事,《後漢書·孔融傳》李賢注“《融家傳》曰:‘年四歲時,與諸兄共食梨,融輒引小者。’大人問其故,答曰:‘我小兒,法當取小者。’”孔融雖小但聰慧,遵守公序良俗,一顆梨子也顯出道德光芒,知禮貴讓,這也是國風。

梨在古時被認為是“果宗”,這名稱也有故事。《南史·列傳·卷三十二》:敷小名樝,父邵小名梨。文帝戲之曰:“樝何如梨?”答曰:“梨是百果之宗,樝何敢比也。”大致意為張敷小名為楂,父親小名為梨,宋文帝一次戲弄張敷,問他“楂如何梨?”張敷回答:“梨,萬果之宗,楂何敢比也!”

百果之宗,梨蘊國風——我心中的“國風”

張敷巧妙地用當時梨子所具有的“萬果之宗”的桂冠來評價父親,以他的機制應對文帝的戲問,使兩方都不會陷入尷尬境地。這也是國風。

還有梨園的來歷。據史載:“玄宗既知音律,又酷愛法曲,選坐部伎子弟三百,教於梨園。聲有誤者,帝必覺而正之,號‘皇帝梨園弟子’。”因唐玄宗李隆基在此地教演藝人,後來就與戲曲藝術聯繫在一起,成為藝術組織和藝人的代名詞。後世將戲曲界習稱為梨園界或梨園行,戲曲演員稱為梨園弟子。戲曲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粹,也可以說是國風的代表之一。

百果之宗,梨蘊國風——我心中的“國風”

許衡不食梨的典故也影響了很多人。元代大學者許衡一日外出,因為天氣炎熱,口渴難耐。正好路邊有一棵梨樹,行人紛紛去摘梨解渴,只有許衡一人不為所動。有人問他為什麼不摘梨?許衡就說:“不是自己的梨,怎麼可以隨便亂摘呢?”那人就笑他迂腐:“世道這麼亂,管它是誰的梨。”許衡說:“梨雖無主,我心有主。”

做人不能沒有主見,這是做人的底線之一。一旦沒有了主見,就容易被物慾所左右,被別人牽著鼻子走。這種會對人產生正面影響的事蹟,也是我心中的國風。

百果之宗,梨蘊國風——我心中的“國風”

實際“鴨梨”原名為“雅梨”, 把一種水果冠以“雅”字,便彰顯出梨子的非同尋常,由於古人的通假字原因與順口關係等各種因素,才成為了今天的鴨梨。梨子雖小,但它代表的意義非凡,我心中的國風大致如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