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自己是正军级,丈夫是开国元帅,还培养四个做了将军的儿女


她自己是正军级,丈夫是开国元帅,还培养四个做了将军的儿女


在十大元帅中,刘伯承被誉为“军神”,不打麻药摘除受伤感染的眼睛,更因“千里转战,凌厉无前”而威名大震。

从川军军阀到红军将领再到开国元帅,这个钢铁般的军人一方面能让敌人心惊胆战,另一方面也有“鸿雁传书”的浪漫。

而这一份浪漫属于一个叫做汪荣华的女子,来自安徽六安的共和国开国女上校。

刘老总心有猛虎,而汪荣华却可让他细嗅蔷薇。在那个艰难岁月里,更是“一见钟情”之后“闪婚”,然后“白头到老”。

从长征开始,到生命停滞,那是最纯真和浪漫的爱情。

而汪荣华不仅于此,

她自己也在军中任职,为共和国的开拓事业付出了自己的一生,

而刘伯承在新中国建立之后,因为征战劳伤,瘫痪在床14年,汪荣华无怨无悔照顾了14年。

她还将自己和刘伯承的四个儿子培养成共和国的将军。

于己荣、于家荣,于子孙光耀,此所谓贤良淑德女子之典范。

她自己是正军级,丈夫是开国元帅,还培养四个做了将军的儿女

14岁参军的女大校

汪荣华出生于安徽六安郝家集一个普通农家。六安县地处大别山麓,山青水秀、林木茂盛,是个掀起反封建革命斗争热潮较早的地区。

这里地处大别山脉的腹地,是个山青水秀的好地方。村西,碧波荡漾的淠河水日夜流淌不息;山上林木茂密、松青竹翠、野花飘香。

距郝家集十二里的独山镇就是著名的六霍起义的爆发地之一。

早在1925六安就建立了党组织,开展了反帝反封建的斗争。

独山是当时六安一带党组织活动的中心。

1930 年的中国工农红军第33师就是在这里诞生。

革命的洪流席卷着皖西大地,劳动者觉醒了。

汪荣华的家是农民家庭,尽管父母一年到头辛勤劳动,但依然是食不果腹,如遇年景不好,就更加艰难了,一年要缺几个月的口粮。

所以,家里人积极拥护和支持革命。

汪荣华的姑父冯先卓先生曾毕业于复旦大学,他在读书时接触了马列主义,并加入了共产党。

受姑父和革命气氛的影响,汪荣华幼小的心灵播下了革命火种,她和男孩子一样,打土豪、分田地,站岗放哨,干得十分起劲。

所谓革命,在她的心里或许是模糊的,然而少年立志,这份理想却是清晰的,就是要为像自己一样的苦难者奋斗出一片新世界。

或许今天的年轻人来说,这已经难以理解了,信息杂乱的时代让人无所适从。对生活在混乱中国的人来说,他们只希望获得一份属于自己的世界,自己亲手创造的,没有苦难的新秩序。

所以,在1931 年,独山区青年掀起了参加红军的热潮时。“当红军去”——这个埋藏在汪荣华心底的愿望更加强烈了。

看着少妇送郎当红军,父母送子上战场,人们都以参加红军为光荣。

于是,她毅然报名参加了红军。当时她只有十四岁。

她自己是正军级,丈夫是开国元帅,还培养四个做了将军的儿女

19岁收到刘伯承情书的姑娘

围剿和反围剿,当最艰难的长征来临时,汪荣华也凭借着坚强的意志力走完了艰难的一年。

1935年的那个夏天,夹金山的革命会师也成为汪荣华人生转折的一个拐点。

那是汪荣华第一次见到刘伯承。

当时,汪荣华在红四方面军总参谋部四局工作,驻在川康边界的杂古垴。

有天早晨,她们刚刚吃饭就接到通知,要机关工作人员整装列队,欢迎中央代表团。那一天,阳光灿烂,碧空如洗。

在杂古垴这个山寨的街头,站满了欢迎的人群,等待着中央代表团的到来。上午九时左右,中央代表团来了。

顿时,人群里爆发出一阵阵响亮的口号声和掌声,整个山寨沸腾了。

她站在队伍的前列,脸上洋溢着笑容,手中不断的鼓掌欢迎会师的战友。

中央代表团有十几位同志,其中有两位尤其引人注目;一位是头发斑白,有学者风度的林伯渠同志;另一位是戴着眼镜,有军人气质的刘伯承同志。

汪荣华问站在身边的陈明义:“那个戴眼镜的是谁呀?”他说:“就是刘伯承总参谋长。”

这是汪荣华第一次认识了刘伯承,曾经就听说过刘老总的故事,在长征后,更有智取遵义城、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

特别是红军部队通过彝族区时,刘伯承为了兵不血刃通过彝族所控制的地带,和彝族首领小叶丹进行了歃血为盟的结拜。

在汪荣华的想像中,刘伯承应该是一个非常粗犷的、十分高大的彪形汉子。

她没有想到竟然是个身材适中,带着眼睛,斯斯文文的儒生。

也是那一天,刘伯承一看就看到了汪荣华,而汪荣华浑然不知刘伯承内心荡起的波浪,也不知道自己即将陷入刘伯承的战场。

当时的刘伯承正在遭受张国焘的迫害,手中的军权被剥,正好空出时间为内心难以压抑的波浪起舞。

因为工作的方便,刘伯承主动关心汪荣华,嘘寒问暖,却被汪荣华当做领导的关怀。

他们相互了解,相互认知,然而在这个过程中却让在战场上稳如泰山的刘伯承坐不住了。

他根本不在乎张国焘的迫害,心里想的都是怎么让心爱的姑娘知道自己的心意。

这个14岁就参加红军的女战士,怎么就半点风情不解呢?

陷入爱情的人啊,浑然不知道自己战场上的谋略几何,在一个辗转发侧的夜里,他忽然坐起来,点上油灯,开始用工工整整的小楷写下了四十年来,人生中的第一封情书。

围点打援太过缓慢,还是直接攻城掠地。那封情书中,刘伯承坦诚地将自己内心的情感宣泄出来。

而对于一个19岁的姑娘来说,那个岁月中,写情书似乎是最好的办法。

但是,很难想象到,一代军神,竟然可以写下炙热的情书,这种不可少见的浪漫原本只会在周恩来和邓颖超身上。

那封信,成了汪荣华一生的收藏,只是对于只有一只眼睛的刘伯承,她轻轻地说:“你眼睛不好,还用工整的小楷多费眼睛啊。”

这个回答让刘伯承多少有点窃喜,他说:“第一次写,当然要认真一些喽。”

之后的刘伯承和汪荣华在长征路上,在一个中秋节闪电般的结婚了。然而军中生活,都是聚少离多,但是他们一直在守候着对方。

她自己是正军级,丈夫是开国元帅,还培养四个做了将军的儿女

6岁的女儿惨被敌人泄愤杀害

刘伯承要上前线,汪荣华要负责部队工作,革命中的忙碌成了他们爱情的添加剂,因为聚少,才更珍惜。

然而,汪荣华却在第二个孩子身上,承受了作为一个母亲不能承受的痛苦。

他们的第二个孩子叫做“华北”,正是天真烂漫的岁月,那时候很多军人的孩子都被送进托儿所。

有一天,华北浑身是血地躺在那里,身体早已僵硬,小腹部被人用刀子剜去了一块,鲜血溅满了雪白的被褥。

当汪荣华听到这个消息的最初几秒钟,大脑完全停止了思维。她不相信,这怎么可能?

刚才还在商量着去看自己的女儿,给女儿准备着爱吃的糖果、红枣,怎么顷刻间,女儿竟然已离世远去。

她注视着丈夫,她希望丈夫对自己说:也许弄错了。

然而,丈夫没有说话,连头也没抬。

汪荣华不知道自己是怎样走到女儿尸体前的,头重脚轻没有根基。女儿安静地躺着,似乎已经睡着,进入了甜甜的梦乡。

女儿,这就是自己在前线日夜思念的女儿。

汪荣华的心像撕裂了一样痛。想到刘伯承来前嘱咐的话,她强忍住巨大的悲痛,将泪水咽进了肚子。

与华北同在一个窑洞住的孩子说:“夜间有一个叔叔,头上包了布,拿着手电在华北床前,华北说,叔叔我认识你,那个叔叔说,你不要吵闹,我给你饼干吃。后来就不知道了。”

根据孩子们提供的线索,组织上展开了周密的调查。然而,这件事一直是个悬案,谜一直没有破。

刘伯承在去世的那一刻,还在对汪荣华说:女儿的案子现在还没有结,我死不瞑目。

她自己是正军级,丈夫是开国元帅,还培养四个做了将军的儿女

告诫子女:不做“红墙里的贵族”

刘伯承在南京生活了近10年。那时南京刚解放,刘伯承是南京市长,而汪荣华则跟随刘伯承住在南京。

其子刘太行回忆说,父亲最反对的就是家属和子女搞特殊化。而母亲则是监督他们的执行官。

解放军刚进城时,刘伯承就叮嘱汪荣华,现在解放了,国家还很穷,人民生活也不富裕,我们的生活,特别是子女的生活,决不能特殊,要同群众的生活大体相当才是。

“有一天,母亲带着我们去参观中山陵。到了那里,看到一张通知,说那天因故不能接待参观者。母亲正要带着我们回家,中山陵的负责干部赶来了,可是母亲还是坚持服从规定,拒绝了让我们进去参观的邀请。回家的路上,母亲给我们讲道理:‘家中父母虽然都是高级干部,但和普通工作人员一样,都是为人民服务的,因此也应该按规定办事,不能搞特殊化。’”

汪荣华还对子女下农村参加劳动、接受教育十分支持。

她经常说,干部子弟生活优裕,如果长期脱离群众,将会养成资产阶级意识,丢的则是父亲一生的辛苦。

1964年,刘伯承的小女儿刘弥群在北京航空航天学院读书,适逢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在农村开展,大学生需到农村参加8个月的“社教”活动。

汪荣华知道后非常支持女儿参加。

刘弥群回忆说“父亲要我下去体会一下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还很严肃地指出,干部子弟生活优裕,如果长期脱离群众,将会养成资产阶级意识。他说下农村是好事,不要让人说我们是‘红墙里的贵族’。”

在刘伯承家的电话间里,一直贴着一张告示——儿女们,这些电话是党和国家供你爸爸办公的。你们私事绝对不许用这些电话。假公济私是国民党的作风,不许带到我们家里来。

而这张告示就是汪荣华所贴。

“我们兄妹穿的衣服,都是代代相传,甚至不分男女的。”

刘弥群的弟弟刘蒙读中学时,还穿着姐姐穿过的女式旧军装,以至于很多同学笑话他,叫他“黄皮”。回到家,刘蒙吵着以后再也不想穿女式军装了,还遭到汪荣华的严厉批评。

1970年后,刘伯承的儿女们先后结婚,但都和本单位的职工住在一起。

长子刘太行结婚后,一直住在单位分配的9平米的房子里,厨房和厕所都是公用的,直到刘太行的孩子出生,单位才给他们调换了一个18平米的套间。

也正是因为汪荣华的教育使然,儿女个个都有出息,到现在几十年过去了,却没有听说像其他的高层领导一样出现被人诟病的品行。

刘伯承与汪荣华共育有7个子女,3个儿子4个女儿。

次子刘太行,少将军衔,曾任空军某研究所副所长。后任装甲兵部队作战部副部长。

三儿子刘蒙,少将军衔,毕业于清华大学,后又在军事院校深造。

四子刘太迟,少将军衔,空军司令部装备部副部长。

长女刘华北,1945年6月在延安保育院时被敌人暗杀(上文提到的)。

次女儿刘弥群,毕业于北京航空学院,少将军衔,空军指挥学院副院长。

三女儿刘解先,北京总后勤医院第一门诊部医生。

四女儿刘雁翎,解放军总医院核医学科,北京医学会核医学专业委员会委员。

她自己是正军级,丈夫是开国元帅,还培养四个做了将军的儿女

任劳任怨照顾丈夫17年

1958年,反右运动的冲击,刘伯承也被从南京叫到北京听训,一路火车,没有合眼,内心的沉痛让这个战场如雷的刘老总唯一剩下的眼睛得了青光眼。

刘伯承在1972年双目失明,长期住在医院。1973年他丧失思维能力,1975年丧失生活自理能力。

汪荣华以深厚的伴侣之情陪伴、护理刘帅,熬汤喂药、洗漱换衣,无微不至、任劳任怨,十几年如一日。

她不要任何医护人员的照顾,甚至辞掉所有的工作,唯一的事情就是就是照顾刘伯承。

当有人要给她安排医护人员的时候,她说:除了我,没有人可能照顾好他的。

排除那些不信任和怀疑的因素,我相信在几十年的岁月里面,他们熟悉对方任何的需要。

1986年,当刘伯承最终离开人世的时候,汪荣华竟然贴身服侍了他14年,一步不曾离开过。

大概这就是爱情。

曾经的心动,变成了誓死不渝的爱情,再到温情脉脉的相守。或许革命、战斗、工作,这些事情对于汪荣华来说是理想。

那么这一份如亲情般的爱情,便是她一生都可以触及的梦想。

2008年5月27日17时20分,汪荣华同志(正军职待遇),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92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