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28小時長途車後 女子突發心跳驟停 假期前後謹防“旅行性血栓”

坐28小時長途車後 女子突發心跳驟停  假期前後謹防“旅行性血栓”

“節後有多名患者因乘長途車引起肺栓塞,嚴重的導致心跳呼吸停止,希望多一些人知道這種病。”市第一醫院主任醫師、急診科普達人宗建平日前在朋友圈裡發出提醒,節後我市多家醫院收治了“旅行性血栓”患者,嚴重的危及生命。希望大家坐車、坐飛機時不要倒頭就睡,多喝水、多運動,可以防範這種情況發生。

坐了28小時長途汽車,下車後直接進了搶救室

一趟長途旅行,差點成為致命之旅。前幾天,來自四川的莫女士從老家坐長途汽車返回寧波,途中出現了胸悶氣短等症狀,一下車便直接被送入鄞州二院急救中心。

從莫女士老家到寧波,途中要坐28小時長途汽車。行車途經安徽時,莫女士隱隱感覺到胸部不適,不過想著目的地已經越來越近,就暗自忍著。沒想到快到寧波時,情況變得越來越嚴重,不僅胸悶氣促、四肢冰冷,還出現了噁心嘔吐等症狀。

一看情況不對,一下長途汽車,家人就趕緊把她就近送往鄞州二院急救中心。進入搶救室後不久,莫女士的病情突然加重,開始變得意識不清、呼之不應,而且很快就出現呼吸心跳驟停、瞳孔散大等症狀。

鄞州二院急診搶救室醫護人員立即採取心肺復甦、氣管插管等搶救措施,患者終於恢復自主心律。但在隨後的一個半小時中,莫女士又反覆出現心跳停止,醫生多次向家屬下達病危通知。

由於患者多次發生心跳驟停,醫生已經來不及做更多的檢查來明確診斷。憑藉多年的臨床經驗,鄞州二院急救中心王后興主任根據莫女士的症狀,結合她長途坐車的經歷,判斷她極有可能是由於“旅行性血栓”脫落引起肺栓塞。

為了與死神搶人,王后興果斷決定放手一搏,立即採取緊急溶栓治療。萬幸的是,這一判斷沒有錯,溶栓後患者的生命體徵逐漸穩定。

目前,患者的情況已經基本穩定,各項指標趨於正常,已能和醫生正常交流了。

每到假期前後,“旅行性血栓”患者都會增多

“每到假期前後,‘旅行性血栓’患者就會增多。今年春節,寧波各大醫院已經收治了好幾例。”市第一醫院主任醫師、急診科普達人宗建平向記者講述了去年他收治的一例患者。

那是一名57歲的北方女性,一天前乘了24小時火車從西安來寧波,到站時感到很不舒服,全身沒有力氣,而且呼吸費力。剛下火車,家人讓她在火車站大廳休息,平躺了30分鐘後乏力稍好轉。隨後,這名女士被送到市第一醫院急診科。

因為這名女士坐火車前兩天患過感冒,剛開始醫生以為是重症肺炎。後來考慮到患者坐了24小時火車,可能得了“經濟艙綜合症”,也就是說有肺栓塞的可能。緊急送了血液檢查,確診是肺栓塞惹的禍。因為救治及時,這名患者最後得以康復。

“‘旅行性血栓’在‘三高’人群中更容易發生,但知道這種疾病的人太少,我在坐長途飛機的時候曾向空姐進行調查,發現很多人不知道這種病。”宗建平說,“經濟艙綜合症”又叫“下肢深靜脈血栓”或“旅行血栓症”,它是指在乘坐飛機旅行中或旅行後,乘客由於長時間坐在相對狹小的座位上不動,導致雙下肢靜脈血液淤積發生凝固形成血栓,下飛機活動後血栓脫落,並隨血流經右心室到達肺動脈,阻塞肺動脈,醫學上也稱肺栓塞。

王后興介紹,肺栓塞的常有表現為突發不明原因的虛脫、面色蒼白、出冷汗、呼吸困難者、胸痛、咳嗽等,並有腦缺氧症狀,如極度焦慮不安、倦怠、噁心、抽搐和昏迷,嚴重時甚至會導致休克死亡。

旅行途中如何預防血栓形成?

宗建平介紹,“經濟艙綜合症”在部分人群高發,這些人長途旅行時要格外注意:40歲以上、糖尿病、高血脂症、肥胖的;3日內接受手術如內視鏡及皮膚科、眼科手術的;有下肢靜脈瘤、口服避孕藥、產後的;有急性肺動脈栓塞病史或家族史、先天性血栓形成體質的。

預防“經濟艙綜合症”,最好的方法是補充水分,尤其是長時間處於空調環境中,每小時最好補充200毫升水,避免喝酒精及含有咖啡因的飲料(咖啡因利尿),偶爾來1杯運動飲料。

此外,還要注意加強腳的運動,登上交通工具後切勿只顧坐著和睡覺,1小時要做3~5分鐘的腳部運動,包括腳尖、腳、指及膝蓋運動,如果自行開車,應每隔2~3小時下車活動筋骨,搭機時則要定時起身活動。

王后興提醒,除了多活動,旅行時最好穿寬鬆柔軟的衣服、鞋子,有條件的也可以穿醫用彈力襪。萬一不幸遭遇“旅行性血栓”,尤其是旅途中突然發生不明原因的胸痛等症狀,應及時前往就近的醫院檢查,以儘快明確診斷。

寧波晚報記者 孫美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