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文化繁荣的北宋为什么会因改革而亡?是因为没有北部屏障,外敌入侵而亡吗?

刘国盟Lgm1982


其实,北宋从开国就埋下了灭亡的种子。

1、重文抑武,内实外虚的国策。治国者,必须文武并重,文治者必有武略。

重视文教,则国家的文化昌盛,教育科技发达,人口素质较高,积累下大量人才,教育又是最廉价的国防。比如,隋文帝重视教育,国家很快形成欣欣向荣,国力蒸蒸日上的局面,创造了开皇之治的盛世局面,即使后来隋炀帝混乱折腾,但人才并未断层,留给了唐朝,从而为贞观之治夯实下人才基础,比如李靖、房玄龄、杜如晦、萧瑀等等能够出将入相的赫赫人物。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等皇帝重视和培养人才更不用细说,唐朝从立国到安史之乱能够持续繁荣将近150年,文教和人才的积累功不可没,安史之乱后,国都六陷,天子九迁,命悬于一线而国不灭,还有元和中兴、大中之治等等中兴局面,可以说,这得益于国家大力实行文教的作用,大量的人才总能在危局中挺身而出,名臣武将辈出从而挽救王朝。又比如两汉、两晋和两宋,王朝之所以能在西汉、西晋、北宋灭亡之后,还能够延续,都与人才密不可分,东汉有二十八星宿,东晋有王导,南宋有中兴四大名将。明朝其实也有延续国祚的机遇的,可惜内讧不断、一再犯错,不重用人才,高级人才又投降了清朝,比如范文程、洪承畴、吴三桂等,虽然他们身上有不可饶恕的污点,但并不能否认他们是有才能的,而卢象升、孙承宗、袁崇焕等都在灭亡前昏暗的官场倾轧中殒命,殊为可惜!对比之下,元朝则十分不重视文化教育,九儒十丐一词就知道他们对文教的轻辱,所以元朝灭亡,没有什么人才可挽救危局,南北朝、五代十国等等多是荒淫无道王朝,大乱世之中没有物质基础,人人自危,谈何教育,想要培养人才可以想见有多困难,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他们的短命。通过历朝历代的治国政策,就会发现,立国之初,有大作为的王朝都会采取与民休养生息,轻徭薄赋的政策,这样就逐渐实现了积聚国力,打下物质基础,物质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文化教育等等依托物质优势,很快也呈现出生机,这样,国力在短短几年之内就迅速强盛起来。重文抑武、内实外虚的政策是宋太祖通过安史之乱之后藩镇割据、武将实力过于强大,以及自己夺取后周政权、、强干弱枝、加强中央集权的经历演变而来,客观上对当时政局有积极的作用,但可惜不能与时俱进,盲目坚持。以文官来牵制武官,武官地位低下,谁还会在战场上拼命?兵法最重要的就是讲究因地制宜、随机应变,巧妙灵活,出其不意攻其不备,在北宋,朝廷却要干预一线的指挥和战斗,武将被掣肘太多,违背战争的规则,不打败仗恐怕天理不容。对比之下,汉朝、隋朝、唐朝、明朝初期都切实做到了文武并重,能够吊打周边的威胁,树立了民族自信和威严,极大的提升了民族凝聚力和自豪感,出现盛世也就顺理成章了。

2、积贫积弱,党争祸政,腐化享乐。北宋其实是很富庶的,但冗官,冗军、冗费长期积累,得不到彻底解决,造成多年国库入不敷出,而统治者仍奢华享乐,严重拖垮了国力,禁军数量由开国时期的30万激增至100万,但战斗力大大减退,军费耗资巨大,周围西夏、辽、金强敌环伺,战争较多,因战斗力减弱,每遇战事,几乎未战就知必败,战损消耗也是巨大,形成恶性循环。机构、官员数量过多,明明可以一个人办成的事情,却安排数个人,机构、人员之间相互牵制制衡,办事效率极低,国家支出却很大。党争之祸也在加剧王朝的统治危机,非此即彼,一部分人上台,拼命压制另一党,党争是不可调和内部矛盾。统治者在国库空虚的情况下,仍奢华享乐,什么花石纲等等,变着名目、手法享乐,积贫积弱终于酿成大祸。庆历新政、王安石变法,都旨在富国强兵,改革弊政,但可惜都未能如愿,反倒成了党争之祸。战争是综合国力的大比拼,当亡国之战的大决战来临的时候,综合国力是决定战争的胜负手。

3、燕云十六州的丢失。燕云十六州是中原王朝的屏障,一旦丢失,敌人可以沿华北平原直下,无险可守,这也就是秦朝、汉朝、明朝不惜花费巨大修建万里长城的动机和目的,燕云十六州的丢失,让北宋王朝从战略上一直处于被动状态,这就是天时不如地利,有军事常识的人,都知道占据地利有多么重要,战略要地是兵家必争之地,燕云十六州就是中原王朝的咽喉所在,丢失四百多年后,才由明太祖排徐达收复,而这四百多年间,中原王朝在对游牧民族的战争中,一直处于绝对劣势,人家想来就来,想走就走,也使游牧民族由部落建立起王朝,在制度、科技、文化、政治、军事、经济上都极大的缩小了与中原王朝的差距,甚至许多方面已经完全超越,占据压倒性优势。鉴于燕云十六州的重要,明朝立国不久便迁都北京,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由此而来。

当然,北宋的灭亡原因很多,不是几句话就可以说清楚的,比如还有统治者的昏聩等等,但一般来讲,归根结底出在制度上。


一蓑烟雨任平生66


我认为的确是这样的,这就等同于我们的立国之战一一抗美援朝一样。如果任由美军陈兵于鸭绿江边,他时时挑衅,随时可以发动战争,而新生中国则要倾国之力来防备。

北宋就是这样的情况,在金的频繁攻击下,俗话说久攻之下必有所得,保不准哪一次就杀进京城来了。在过几百年后的明末,不依不饶的历史还倔强的证明了一次。


經海山


个人拙见,见笑诸公。窃以为非因改革而亡,却因改革所引起的党争而亡。为了反对政敌可以放低底线,拉拢并不一定跟自己志同道合的敌人的敌人,为国决策变成了为利益集团决策,升赏谪罚不因事由,却因你所属之派别。

内乱如此却依旧做梦贪祖宗未竟之功,与虎谋皮终落得让人看清了嘴脸,知道了底细。


拧巴主教


北宋的失败不能归罪于改革,而是帝王没有智慧平衡王安石的急改派和司马光的稳健派之间的矛盾,而这两派都没有错,他们对国家的效忠都是没有问题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