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盗墓事件引起的历史之争

据二十四史之一的《晋书》记载,公元281年即西晋太康二年,一个叫不准(读音 fǒu biāo)的盗墓贼挖掘了一座古墓。然而古墓里并没有想象的大量的金银财宝,不准在失望气愤之余,将古墓翻了个底朝天只找到了些许值钱的物品。过了几天,附近村民发现了被打开的古墓就告知了官府。经官府确定这座墓的主人是战国时期魏国的国君,但不确定是第四代国君魏襄王还是第六代国君魏安釐(读音 xī)王。

这位国君的陵墓里虽然没有什么金银财宝,但是却有大批量的竹简,当地官员装了几车将其运往京师洛阳。当时的晋武帝司马炎命中书监荀勖和中书令和峤负责整理,因发现这些竹简是一个叫汲郡(今河南汲县)的地方,故一开始称这本书为《汲冢书》。后来学者们确认这是战国时期魏国的史书,是一本按年编写叙述从黄帝到战国时期的编年体通史,故又称之为《竹书纪年》。这本书的发现在当时甚至现在都有着极其重要的历史参考价值。

一起盗墓事件引起的历史之争

这本书所叙述的内容在当时甚至整个封建社会都可谓是惊世骇俗。为什么呢?因为它的很多叙述和传统儒家经典《史记》的记载都不同,甚至是背道而驰。比如:

“昔尧德衰,为舜所囚也。”

“舜囚尧于平阳,取之帝位。”

“舜放尧于平阳。”(放,流放)

“舜囚尧,复偃塞丹朱,使不与父相见也。”

“帝使后稷放帝子朱于丹水。”

“伊尹放太甲于桐,乃自立。”

“七年,王潜出自桐,杀伊尹。”

从以上的记载可以看出,这基本上颠覆了我们对上古尧舜禹禅让制的认知和对商朝一代贤相伊尹的光辉形象。那么这样的记载是否真实呢?

先秦著名思想家韩非子在《说难》中有这么一句话:“舜逼尧,禹逼舜,汤放桀,武王伐纣,此四王者,人臣弑其君也。”韩非子为什么这么说,我们知道韩非子曾经可是师承儒家代表人物荀子,他这样的言论完全违背了儒家思想。那韩非子难道也像现在有些人,为了出名在网上发一些毁三观的言论或制造一些绯闻?我想应该不是,韩非子是战国时期韩国贵族出身,韩王之子,荀子学生,李斯同门,有身份、有名望,他没必要这么做。那他肯定是有内部资料了?

一起盗墓事件引起的历史之争

是的,韩非子还真有内部资料。韩国和魏国一样都是从晋国分出来的,《竹书纪年》这本书战国以前的部分都是由晋国史官所作,三家分晋之后应该都保留了一份。而且古代的史书不是给普通老百姓看的,而是写给君主看的,这属于皇家内参,不是谁都能看到的。而韩非子作为韩国公子当然能看到了,这也不难理解当时就只有他有这样的言论,从而从学习儒家学说变成一代法家思想的代表。

近代著名思想家、史学家胡适说过:“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我们刚说过史官写的史书一般是不对外公开的,我国第一本公开的史书是《春秋》,战国时期鲁国的史书。不过我们现在看到的已不是原版的,而是被孔子孔圣人改过的。他老人家发明了“微言大义”的写法,以自己的立场评论史事,把历史变成了政治,就是我们所说的春秋笔法。秦始皇焚书坑儒时,其他各国的史书基本上都被烧光了,而《竹书纪年》应该没有经过春秋笔法的艺术加工。

一起盗墓事件引起的历史之争

然而,《竹书纪年》的记载确实与我们传统的历史认知不符,从发现就一直争论不断。到底是《史记》的准确呢?还是相信《竹书纪年》?近几年网络上很多学者和吃瓜群众就一直争持不下。我认为史书对于我们只是一种参考,是指导我们学习、工作和成长的工具,多一种说法就多一种参考,就看你怎么认识,怎么辨别了。其实没必要争论个子丑寅卯,也没必要非要让别人同意你的说法,言论自由嘛。那您对《竹书纪年》这本书是怎么看的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