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卸嶺之王,摸金校尉和他比弱爆了

他是卸嶺之王,摸金校尉和他比弱爆了

卸嶺,是天下霸唱《鬼吹燈》系列小說裡一個盜墓門派,特點是人多勢眾、明火執仗。所長在於器械,起於漢末赤眉,興於唐宋,至民國後期已不存。但有一人,可稱中國第一大盜墓賊。

他是卸嶺之王,摸金校尉和他比弱爆了

溫韜

溫韜,後更名李彥韜,五代時梁國人。溫韜祖籍京北華原(今陝西耀縣),曾任耀州、崇州、裕州等地節度使,鎮轄關中地區。有一個傳說,溫韜生下來時剛好有匪星殞落在昭陵所在地區的嵯峨山,迷信者遂傳將給唐皇陵帶來一場災難的人物出世了。溫韜在史料記載中是中國歷史上最大的盜墓賊。他明火執仗,堪稱卸嶺之王。將轄區內唐皇陵(乾陵除外)挖了個遍。唐末黃巢、民國時期的東陵大盜孫殿英和他比起來也是小巫見大巫。

《新五代史》記載

溫韜,京兆華原人也。少為盜,後事李茂貞,為華原鎮將,冒姓李,名彥韜。茂貞以華原縣為耀州,以韜為刺史。梁太祖圍茂貞於鳳翔,韜以耀州降梁,已而復叛歸茂貞。茂貞又以美原縣為鼎州,建義勝軍,以韜為節度使。末帝時,韜復叛茂貞降梁,梁改耀州為崇州,鼎州為裕州,義勝為靜勝軍,即以韜為節度使,復其姓溫,更其名曰昭圖。

韜在鎮七年,唐諸陵在其境內者,悉發掘之,取其所藏金寶,而昭陵最固,韜從埏道下,見宮室制度閎麗,不異人間,中為正寢,東西廂列石床,床上石函中為鐵匣,悉藏前世圖書,鍾、王筆跡,紙墨如新,韜悉取之,遂傳人間,惟乾陵風雨不可發。

除了武則天、李治的乾陵之外,唐朝皇陵被他挖了個遍。乾陵保住不被盜掘之身,要感謝奇異的天象。宋人程大昌《考古編》中稱,"史載溫韜概發唐陵,獨乾陵不可近,近之輒有風雨。"就是說,在盜掘乾陵時,出現了極為反常的天象,狂風驟雨,電閃雷鳴,怕遭報應的溫韜被嚇跑了。

溫韜給中國帝王陵帶來的破壞是災難性的,不可逆轉的破壞,許多珍貴的文物被其毀壞。所以史學界、考古界都認定,溫韜是中國盜墓史上危險最大的一個盜墓者,有千古之罪。唐太宗李世民死後,把《蘭亭序》等眾多珍貴的名家書畫真跡作為陪葬品,帶進了昭陵。 而令人諷刺的是,不通文墨的溫韜在把一批書畫作品帶出昭陵後,看上的卻不是價值連城的書畫作品,而是裝裱在外的華美綢緞。他讓手下將上面的綢緞全部撕下來,而把作品扔了。史學界推測,王羲之的《蘭亭序》真跡從此不再出現,可能就是讓溫韜給撕毀了。但讓人不解的是,在溫韜逐一登記的盜得寶物中,卻無此貼。後世學者抱著一份美好的心願,希望《蘭亭序》》在武則天的乾陵內,果真如此,真乃中華文化之大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