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帝本来有成年的儿子,为何却选个才8岁的小孩子做接班人?

沈孟栋


西汉第七位皇帝汉武帝刘彻很晚才与卫皇后得一女儿,终于打破了他不孕不育的谣言,历史记载他一共有六个女儿以及六个儿子。他们分别是卫长公主、鄂邑长公主、诸邑公主、石邑公主、阳石公主、夷安公主以及皇子刘据、刘闳、刘旦、刘胥、刘髆、刘弗陵,这六位皇子怎么轮到年仅八岁的刘弗陵继承大统的,今天我们就看看这几位皇子的命运是如何。



首先我们先看下汉武帝的嫡长子也是太子刘据,公元前128年卫皇后生下来刘据,作为嫡长子自然很受汉武帝的喜爱,于是在刘据六岁的时候就被宠溺他的父皇封为太子,待刘据成年后汉武帝有时也会把国事交给他管理。刘据也没有辜负汉武帝的栽培和厚爱,他为政公平且仁政,很是受到老百姓的喜爱,就在群臣百官都认为未来的皇位非刘据莫属时候,可在公元前92年汉武帝刘彻发动了巫蛊之祸,彻底改变了刘据的命运。



在这场祸乱中共杀了嫔妃、宫女、大臣等上百人,就连皇子、皇女都没有幸免,大臣江充等人与太子刘据有恩怨,害怕刘据将来掌权后对自己不利,便在年老糊涂的汉武帝面前造谣,说是因为刘据的巫蛊才造成汉武帝常年生病。糊涂的汉武帝信任了江充等人,刘据因不能诉冤只能起兵斩了江充,汉武帝于是让派兵镇压,最后太子刘据被迫自杀,刘据的皇子们也被迫害,只留皇孙刘病已即后来的汉宣帝悄悄苟活着。



再来看看汉武帝的二皇子刘闳,刘闳自出生起就很受汉武帝的喜爱,并把肥沃的齐国次给了刘闳,册封刘闳为齐王。刘闳在齐国安心的当了八年的齐王,在公元前110年安然去世,因为刘闳去世时还是少年,身边并没有子嗣,固他的封国被除掉,谥号为齐怀王。



汉武帝三皇子刘旦公元前117年被封为燕王,公元前91年太子刘据自杀后,身为皇族的长子的刘旦打起了当太子的主意,于是在公元前88年汉武帝病重后,他立刻上书自荐进京宿卫,刘旦的一些列举动不仅被疑心重的汉武帝削去了三个县的封地,从此与皇位再无渊源。待刘弗陵继位后不服的刘旦联合宗室刘泽等人造谣刘弗陵并非汉武帝所生,汉昭帝念在手足情深并未追求,还不死心的刘旦联合鄂邑长公主、上官桀打算谋反,被识破后自杀身亡。



汉武帝第四子刘胥与刘旦是同母,他与长兄刘闳、刘旦同时被册封,刘胥被测封为广陵王,据说刘胥这个人身高马大,并且力气也特别的大,能够空手与野熊、野猪等凶猛的动物独斗。但是刘胥为人游手好闲,做事情也没有风度,即使汉武帝年老时再糊涂也不会选择刘胥当皇帝的,后来刘胥不满年幼的汉昭帝为帝,开始窥视皇位并使用女巫诅咒,可能看到女巫的“力量”,等到汉宣帝继位后,刘胥有采用了相同的手段,后来事情败露自杀。



汉武帝的第五子刘髆,刘髆的母亲是孝武李皇后,公元前97年被汉武帝封为昌邑王。公元前90年,刘髆的舅舅李广利联合左丞相刘屈氂谋立刘髆为帝,并诅咒汉武帝,事情败露后刘屈氂被腰斩,李家被收监,李广利知晓后投靠了匈奴,而彻底与皇位无缘的刘髆在位十一年后于公元前88年的春天夢逝。



汉武帝的第六子也是后来的汉昭帝刘弗陵,是汉武帝与钩弋夫人赵氏所生的孩子,自巫蛊之后,卫皇后和太子刘据被害,而其他儿子不是死就是无德无能,此时只有五六岁的刘弗陵不仅体格健壮还聪明伶俐,很受汉武帝的喜爱。汉武帝还命宫廷的画工绘画出周公辅成王的画作送给霍光,暗示文武百官自己已决定立刘弗陵为太子,在公元前87年汉武帝病逝,当时年仅八岁的刘弗陵继皇位,霍光、金日磾、上官桀为辅佐大臣。


番茄仙子说历史


汉武帝中国古代有名的皇帝,是一个不怕事的皇帝,不紧不怕事还到处招惹事。汉武帝自小就登基,早期一直都是窦太后辅佐处理朝政,窦太后西去之后汉武帝刘彻,开始接管国家把持朝政。后期母后与娘家人也想把持朝政,羽翼丰满的汉武帝痛下心来,除去国内所有反王势力,国内平定之后开始了汉武大业,开始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汉武帝采扩张政策,开始与匈奴长年交战。击退匈奴于漠北平定天下,一生功绩无数。可是在他的后期年事已高,昏庸无道晚年听信谣言爆发巫蛊之祸,杀害太子汉武帝后期明白过来,后悔不已。为了纪念太子特别在都城建了一座思子台,最后崩于五柞宫,享年70岁葬于茂陵。

晚期汉武帝太子死后,为了王朝的延续,开始册立新的接班人,这个人就是汉武帝叫画工画了一张周公背成王朝诸侯图送给霍光,开始了霍光辅政,他的小儿子刘弗陵作皇帝。一般认为是子幼母壮,为了防止钩弋夫人重演吕后称制的局面,汉武帝死后处死了钩弋夫人。

汉武帝的六个儿子,都在强大的夫亲压力下,活的很不自在,结果都不好,广陵厉王刘胥,汉武帝四子,刘胥喜好游乐力能扛鼎,空手能与熊野猪等猛兽搏斗,但所行多不法,故在太子刘据自杀后,不被立为储君。广陵厉王刘胥诅咒昭帝事泄,畏罪自杀没有好结果昌邑哀王刘髆汉武帝第五子,生母为李夫人,太子刘据自杀后,左丞相刘屈氂暗中勾结贰师将军李广利,准备立刘髆为帝事泄被杀。刘贺登基27天后被霍光赶下台刘髆薨逝,在位27天荒淫无度废黜为庶人。宣帝在位时改封刘贺为海昏侯,历史上有名的海昏侯。刘弗陵汉武帝第六子,刘弗陵自幼体格健壮聪明伶俐,武帝以为跟他少年时期很像,极度喜爱之余,便在临终前册立他为太子,安排霍光辅佐开始登基!q



历叔人


汉武帝一共有六个儿子,成年儿子有刘据、刘闳、刘旦、刘胥、刘髆,幼子刘弗陵,为何最终却选了个才八岁的小孩子刘弗陵做接班人呢?


这是因为虽然长子刘据,七岁就被立为太子,但汉武帝在晚年疑心病很重,在佞臣江充制造的“巫蛊事件”中,逼得太子刘据最后自杀身亡。而太子刘据死后,汉武帝彻查“巫蛊”之狱。却发现没有几件事属实,事实证明:太子是冤屈的,并无谋反之意,汉武帝追悔莫及,后来,还修建了“思子宫”,盖起了“归来望思之台”,以寄托自己的思念之情。

丧子之痛,令汉武帝不断地、全方位地反思自己,还下了一道“罪之诏”,承认自己在治国上有过错,对自己进行自我批评。

这份历史上第一份帝王“罪之诏”,史称《轮台罪之诏》,后来历史证明,不仅标志着汉武帝晚年的治国政策,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而且对中国的历史,也产生重大的、深远的影响。

与其同时,因为刘据的死,又让太子之位再次成为朝堂内外关注的焦点,同样,几个儿子也在汉武帝的掂量之中。

长子刘据被杀,他的三子一女也都被杀害,只留下嫡长孙刘询,不在考量之中。

次子刘闳,被封为齐王,八年后就夭折了。

五子刘髆昌邑王,他是李夫人的儿子,是史称“汉武三大将”李广利的外甥。

征和三年,匈奴入侵,李广利出兵,临走前,拜托儿女亲家丞相刘屈氂,请他帮忙做做工作,立昌邑王为太子,没想到被人听到,告发了。

这种大臣私下商议立太子,属大逆不道之罪,两家都遭灭顶之灾。而无辜的昌邑王也命短,死于汉武帝病故之前。

三子燕王刘旦,头脑简单,无知无识。汉武帝后元元年,燕王刘旦突然上书汉武帝,要求到汉武帝身边任侍卫,这种小计谋纯属作死的节奏,“自请入宫,是为大逆”。汉武帝大怒,办了燕王一个私藏逃犯之罪,还削了他三个县的封地,这就己经算大幸了,太子之位己与他无半毛钱关系了。

还有四子广陵王刘胥,平日里骄横不法,根本不入汉武帝的法眼。

因此,虽然他们都己成年,但是汉武帝也深知,绝不可能将江山交给这等不屑之子。

只有才8岁的幼子刘弗陵,钩弋夫人的儿子,他身体强壮,头脑聪明,深得汉武帝喜爱,所以,汉武帝心中就决定立他为太子,选做自己的接班人。

而且晚年他还为年幼的太子办了两件实事:

第一件顾托得人

这是他晚年最英明的大手笔:让大臣霍光、金日䃅、上官桀、桑弘羊、田千秋五人,辅佐幼主刘弗陵,“虽有亡秦之失而免亡秦之祸”,避免了秦亡覆辙。

第二件杀母存子

据《史记·外戚世家》记载:汉武帝确立了刘弗陵为太子后,就决定杀掉他的母亲钩弋夫人。

这是汉武帝的“杀母存子“法。他认为:历史上国家内乱,起因往往是皇上年纪小,而他的母亲正当盛年。

而年轻貌美、寡居深宫、寂寞骄奢的皇太后,又没人管得了,淫乱之事难免发生,吕后的事就是一个“帝王噩梦”。

而刘弗陵的母亲钩弋夫人,才二十来岁,太年轻了,会闹出什么事端来,实在难以预料。

因此,汉武帝“以史为鉴”,为了江山社稷,为了提前为霍光等大臣们辅政扫清障碍,即使钩弋夫人不断哀求,汉武帝仍然厉声对她说:“你必须死”。

而且,根据此法,汉武帝在晚年,所有为他生过孩子的嫔妃,无论生男生女,全部赐死,她们都成为残酷的权利之争下的牺牲品。

纵观历史,汉武帝本有成年的儿子,最后却选了个才八岁的小孩子刘弗陵做接班人,最终却是被举世所公认为有“识人之明”。

因为他虽在“巫蛊之祸”中,犯了大错,错杀了太子,但他也吸取了教训,清楚的知晓几个成年儿子的秉性,为了江山社稷,对于骄横不法之子,绝不可立为皇太子。

选择了8岁幼子刘弗陵,并且下诏立他为皇太子的第三天,他就溘然长辞,虽然是无奈之意,但确是英明之举。

正如伟人毛泽东对他的客观评价:“汉武帝雄才大略,开拓刘邦的业绩,晚年自知奢侈、黩武、方士之弊,下了罪己诏,不失为鼎盛之世。”


有书幸运馨



汉武帝最后立8岁的幼子刘弗陵为太子呢?

先说太子刘据说起。

【汉武帝重用法家酷吏,罗织罪名,制造冤狱。把群臣屠戮殆尽。】

汉武帝重用法家酷吏,以巫蛊之祸将太子刘据、皇后、长公主等灭族。汉武帝为何要把皇族屠戮殆尽?

在法家思想里能够找到答案。韩非子认为:国君立太子后,太子和母亲便希望国君早死,非爱非憎,利在君之死。利君死者众,则人主危。

由于汉武帝把太子和和皇后视为死敌。才会借助巫蛊之祸,把太子灭门。

再说汉武帝的其他几个儿子:

次子刘闳: 封为齐王,刘闳英年早逝,年仅18岁。刘闳无子。死后封国收归中央。

三子刘旦:刘旦才干仅次于刘据。太子刘据死于巫蛊之祸后。刘旦从封地回到长安,一是希望替父皇分忧。二是希望能展示自己的才能。迷信法家思想的汉武帝对权力极度敏感——当前最有才干,最该被立为太子的就是刘旦。刘旦就是我的死敌。刘彻大发雷霆,削去他部分封地。废为庶人。刘旦惊恐万分,差点被下死。

四子刘胥: 刘胥是汉武帝众多儿子中名声、品性最差的。欺男霸女,恶贯满盈。天天用巫蛊之祸诅咒太子。天子、群臣、万民皆知刘胥之恶。断不会被立为太子。

刘胥是汉武帝儿女中,唯一信巫蛊的。却活了下来。不信巫蛊的儿女:太子刘据、长公主、阳石公主,诸邑公主,在巫蛊之祸中被汉武帝诛杀灭门,为何?

因为依据法家思想,太子是皇帝的死敌,希望皇帝早死。刘胥则是太子的死敌,最希望太子死。刘胥最不希望皇帝死。

五子刘髆: 刘髆夭折,先于汉武帝病逝。

最后,太子之位只有一个候选人——年幼的刘弗陵。

依据汉武帝临死前,立刘弗陵为太子。刘弗陵年幼,不谙世事。但依据法家思想,其母钩代夫人是皇帝的死敌,希望皇帝早死。于是。汉武帝临死前,诛杀钩代夫人。

幸亏刘弗陵年幼。若其再年长十岁,又要被汉武帝指使法家酷吏,以巫蛊之祸灭门。

法家之邪恶、反人类可见一斑。法家无疑是民主法治的头号死敌。


杨朱学派


孙权立孙登为太子,用次子孙虑制衡他,结果孙虑不争气,没几年就死了,孙登不明不白的就死了。

后来又立三子孙和为太子,四子鲁王孙霸制衡他,结果引起了“两宫之争”,在搞下去就是政变了,于是孙权手起刀落,废孙和,杀孙霸。

最后,也是临死前,放着两个年长的儿子不立,立小儿子孙亮为太子。

再看司马炎,他有26个儿子,除了早夭的8个,还有18个封王了,看到后来的“八王之乱”,可以看出,大多数是强势的,至少都是正常人,但是,他偏偏选了个傻子,为什么呢?

石虎刚篡位,就嘲笑石勒傻,不培养太子,让他走可乘之机,于是自己一上位,就大力培养太子石邃。

333年由于石虎立为魏王,石邃被立为魏太子,337年立为皇太子,

《晋书·卷一百五·载记第五》:赦其境内殊死已下,立季龙妻郑氏为魏王后,子邃为魏太子,加使持节、侍中、大都督中外诸军事、大将军、录尚书事;《晋书·卷一百六·载记第六》:季龙荒游废政,多所营缮,使邃省可尚志书奏事,选牧守,祀郊庙;惟征伐刑断乃亲览之。《资治通鉴·卷九十五》:赵王虎命太子邃省可尚书奏事,唯祀郊庙、选牧守、征伐、刑杀乃亲之。

立为太子后,让太子主军国大事,只有祭祀、打仗、人事权归自己,相当于太子主政,自己主军,

这样必然有个问题,大臣肯定都想着投资未来的皇帝啊,而石邃呢?去给石虎汇报,他就觉得,这点小事也来烦我?不给他汇报,他又觉得,是不是想架空我?

结果呢?太子就有点想提前接班了,于是他就废杀太子,

杀了太子,又立石宣为太子,用石韬制衡他。

339年,担任太尉,石韬和太子石宣日省尚书奏事,专管刑赏。跟太子同任录尚书事,用意明显。

于是,太子石宣杀石韬,石虎杀太子全家百口。

于是,石虎放着众多年长的儿子不立,立十岁的小儿子石世。

萧道成篡位后,也急不可耐的立太子,结果呢?太子势力太大了,有人跟他说,这样下去后果不堪设想啊,你忘了石虎、刘义隆的故事了?于是萧道成训斥太子,

太子的属官就跑过来说,“皇帝你昨天无故训斥太子,太子心情不好,你去认个错吧!”

萧道成自然不愿意,哪来皇帝给太子认错的?于是太子属官拉着他的衣服,把他架上车,去太子宫陪太子喝酒,

如果不是他及时死了,后果是什么?

上之为太子也,自以年长,与太祖同创大业,朝事大小,率皆专断,多违制度。信任左右张景真,景真骄侈,被服什物,僭拟乘舆;内外畏之,莫敢言者。司空咨议荀伯玉,素为太祖所亲厚,叹曰:“太子所为,官终不知,岂得畏死,蔽官耳目!我不启闻,谁当启者!”因太子拜陵,密以启太祖。太祖怒,命检校东宫……(《资治通鉴.齐纪一》)月馀,太祖怒不解,昼卧太阳殿,王敬则直入,叩头启太祖曰:“官有天下日浅,太子无事被责,人情恐惧;愿官往东宫解释之。”太祖无言。敬则因大声宣旨,装束往东宫,又敕太官设馔,呼左右索舆,太祖了无动意。敬则索衣被太祖,乃牵强登舆。太祖不得已至东宫,召诸王宴于玄圃。长沙王晃捉华盖,临川王映执雉尾扇,闻喜公子良持酒枪,南郡王长懋行酒,太子及豫章王嶷、王敬则自捧酒馔,至暮,尽醉乃还。(《资治通鉴.齐纪一》)

再看曹植,很多人觉得曹植有机会染指皇位,结果呢?有人觉得是贾诩的功劳,实际上呢,曹植也不过是曹操用来牵制太子的。

杨坚立杨勇为太子,结果有一天,看到百官去朝贺太子杨勇,受百官朝贺,是皇帝才可以的,明显僭越了,于是训斥太子,

初,上使太子勇参决军国政事,时有损益,上皆纳之。

有次经过仁寿宫(太子宫),感到毛骨悚然,如入敌国,晚上睡觉不敢脱衣服,不敢上厕所,怕太子造反,最后废了太子。

后遇冬至,百官皆诣勇,勇张乐受贺。上知之,问朝臣曰:“近闻至日内外百官相帅朝东宫,此何礼也?”太常少卿辛亶对曰:“于东宫,乃贺也,不得言朝。”上曰:“贺者正可三数十人,随情各去,何乃有司征召,一时普集!太子法服设乐以待之,可乎?”因下诏曰:“礼有等差,君臣不杂。皇太子虽居上嗣,义兼臣子,而诸方岳牧正冬朝贺,任土作贡,别上东宫;事非典则,宜悉停断!”自是恩宠始衰,渐生猜阻。

李世民太子李承乾造反后,也放着众多优秀的儿子不立,立“懦弱”的李治。

为什么这些皇帝,都放着众多优秀的儿子不立,立一个小儿子?

虽然他们一再表示,是自己喜欢他,或者他们“仁孝”,

但只有石虎说出了实情。

季龙曰:“吾欲以纯灰三斛洗吾腹,腹秽恶,故生凶子,儿年二十馀便欲杀公。今世方十岁,比其二十,吾已老矣。”于是与张举、李农定议,敕公卿上书请立世。《晋书.石季龙载记》

回到问题。

汉武帝为什么杀太子?因为太子势力太大,威胁皇权了,太子军队可以跟皇帝的军队在长安大战五天五夜,势力多大可想而知。

如果立燕王刘旦、广陵王刘胥这样的人,皇帝跟太子的矛盾就不可调和了,于是只有立小儿子,这样,等到有矛盾的时候,他也老死了。


南朝四百八十寺


汉武帝刘彻(公元前156年-公元前87年),西汉第七位皇帝,伟大的政治家、战略家、诗人。

汉武帝明明当时还有四个儿子。为什么选了最小的刘弗陵作为帝国的接班人?首先我们来看看汉武帝的儿子是咋样的吧。

长子刘据

刘据生于前128年,在前122年被立为皇太子,是第二个皇后卫子夫的儿子,深得汉武帝信任,汉武帝每出巡,国事便交付太子刘据。刘据为政宽厚,深得民心。征和二年因巫蛊之祸被逼自杀。

次子刘闳(hóng)

刘闳的母亲是宠妃王夫人,生于前128年,前123年封齐王,卒于前110年,年仅十八岁。谥号“怀”。

三子刘旦

刘旦汉武帝第三子,前117年与刘闳、刘胥一同册封,被封为燕王。太子刘据因巫蛊之祸受诬陷无法自辩,兵败自杀。知道太子死了自以为年龄居长,便自荐太子,结果惹得汉武帝大怒,被削去三个县的封地。(是不是傻?就那么迫不及待?)。

四子刘胥

刘胥与刘旦是同母兄弟,母亲李姬。前117年册封广陵王。刘胥身材高大力大如牛,能空手和熊、野猪等猛兽搏斗。但为人行事乖张,没有法度被汉武帝所不喜。

五子刘髆(bó)

刘髆的母亲是李夫人,公元前97年受封昌邑王,前往昌邑就封,前88年病逝,死在汉武帝前面,谥号“哀”。

六子刘弗陵

刘弗陵的母亲是赵婕妤,以奇女子得宠,据说刘弗陵和尧帝一样都怀胎十四月出生,于是所生之门称之为尧母门。五六岁时的刘弗陵聪明伶俐,体格健壮,汉武帝觉得很像他小的时候,对他特别宠爱。赐霍光周公辅成王画像暗示托孤。后元二年(前87年)二月二十二日,汉武帝病重,立年仅八岁的刘弗陵为皇太子,次日托孤霍光。为防止吕后之事重演赐死生母赵婕妤。

看完大家应该明白为什么了吧。



小凌子同学


多重原因吧,首先老父爱幼子,且对年长儿子们有所忌惮。这个是古来人之常情,汉武帝一生经历各种事端,尝尽冷暖淡漠,他从心理上是更亲近少子的,毕竟年少登基上有窦太后掌政,窦氏死后,开始大展拳脚,废后立后出击匈奴,老年后迷信入骨,屡屡被方士所惑,一次巫蛊之祸不仅死了太子太孙全家、两位公主和卫子夫等,还牵连了十几万无辜之人,这样铁血的人本能上会远离其他年长的儿子,君王猜忌较重,不足6岁且老年得子又养在膝下的刘弗陵更能得宠。

其次,忌惮儿子母族势力。钩弋夫人出身低微,可依仗的势力少,对比一下其他年长的儿子,背后要么有盘根错节的母族势力,要么拉拢了其他大臣,看着一个个居心叵测的,将来不是权臣干政就是外戚专权,说不定还盼着自己死,这样的继承人汉武帝会放心吗?当然不会,看来看去,不勾结权臣无母族势力的刘弗陵顺眼多了,所以武帝干脆立了刘弗陵赐死了钩弋夫人,托孤于霍光。

第三,刘弗陵年少聪慧,史载刘弗陵14岁时,有人告霍光谋反,刘弗陵丝毫不信,还把此事告诉了霍光,收拢了霍光之心。这样一个年轻帝王,又自小养在武帝膝下,蒙皇帝教养 ,岂能是无才无德之人?不难理解武帝为何偏爱他。而且刘弗陵在位时,霍光的确忠心耿耿,辅佐君王毫不懈怠。

第四,武帝找好了托孤大臣,安排好了后路,他信任霍光,也信任自己的儿子,相信他们一君一臣能管理好江山,事实也的确如此,若非是刘弗陵早逝,汉朝重现武帝时的辉煌也未可知。

最后想说,汉武帝对霍去病是真爱,对霍光是真信任。


薛菇凉


用现在的话来说,汉武帝的其他五个儿子要么非治国之才,要么心存武逆,要么被年老的汉武帝猜忌,随便翻阅历史可略知一二。

小儿子,乃是汉武帝老年得子,自是十分喜爱,这个六子唤作刘弗陵,刘弗陵不仅十分聪明,体格也很健康,很像汉武帝小的时候。 而且他还是是钩戈夫人怀胎十四个月生下来的,跟大尧有的一拼,所以汉武帝十分疼爱这个幼子。

汉武帝认为在这六子中只有刘弗陵才是最佳的继承人,汉武帝临死前,便颁布诏书,让霍光担任辅政大臣,当然,还有其他几位辅政大臣,事实证明,刘弗陵确实是个帝王之才。


俏立浪尖


汉武帝刘彻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帝王,雄才大略,一生开疆拓土,扫灭匈奴,集权中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可谓武功赫赫!但是老了之后的汉武帝也开始昏庸,喜欢听信谄媚,重用酷吏奸臣张汤,因为巫蛊之案逼死太子刘据、皇后卫子夫,清醒之后颇受打击。因为汉出吕后专政过去的时间不长,所以武帝对后宫和外戚之祸还是有比较清醒的认识的。六十岁之后遇到钩弋夫人生下幼子刘弗陵,老来得子,疼爱至极,着力培养。随着年龄增大身体衰老,老皇帝也知道时日无多,接班人必须要安排好,这时候武帝七十岁,弗陵才八岁,子幼母壮,为防吕后之事重现,武帝果断处死了钩弋夫人,少了点人情味,但是皇权大于亲情,杀伐决断正是一个伟大人物必备的心里素质,值得肯定。随后武帝下诏,立弗陵为太子,大司马霍光效仿周公辅政,汉武帝驾崩,葬茂陵。总的来说,一切原因都是汉武帝自己造成的,逼死太子刘据,逼反李广利,疼爱小儿子刘弗陵,必然也只能让弗陵继承皇位。后来看,汉武帝看人、选人还是很有眼光的,无论汉昭帝刘弗陵还是大司马霍光都是正确的选择,大汉平稳过渡到了有名的昭宣之治时期。


万马奔腾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