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当年大臣没有选择汉武帝的爷爷,而是选择淮南王刘安的爸爸当皇帝,那么会怎样?

小白8692310514873


汉武帝的爷爷就是汉文帝刘恒,淮南王刘安的父亲是刘长,如果没有刘恒当皇帝,换作刘长当皇帝会怎么样呢?还会有文景之治吗?

这还真不好说,历史总是充满了蝴蝶效应,牵一发而动全身,一个环节改变,历史的走向也必将改变,结果如何不好预测!只能做一些假设。

刘邦死后,吕后大肆培植娘家势力,拼命打压刘姓皇族,刘邦的八个儿子中,竟然有三个是死在吕后之手,自己亲生的儿子刘盈也被自己制作的“人彘”吓的一命呜呼。



刘恒是个幸运儿,他能逃得过吕后的魔爪已属万幸。那当时的刘恒在哪里呢?为何吕后能放过刘恒了呢?

这得益于刘恒低微的出身,原来,刘恒母亲薄姬是个俘虏,刘邦见其有些姿色,才将其纳入后宫,临幸一次后,薄姬就有了身孕,生下了刘恒。自此,薄姬就很少再有机会见到刘邦。



刘恒因为出身不好,加之其性格沉稳内敛,所以其在众皇子中不很扎眼,所以吕后也没特别在意他,这反倒救了刘恒,后来他能当上皇帝,他卑微出身又帮了个大忙。

吕后死后,刘姓皇族和吕氏外戚争斗日渐白热化,刘氏诸王蜂拥而起,联合内部大臣,诛杀吕氏外戚集团,最后以刘氏皇族的胜利而告终,刘氏皇族迁怒于吕后立的小皇帝刘弘,他们认为刘弘不是汉惠帝刘盈的儿子,没有法定继承权,于是废了小皇帝。于是就在刘氏皇族集团中,寻找新的接班人。



选来选去选中了刘恒,为何呢?原因之一就是刘恒出身卑微,他的母亲薄姬势力微弱,选择刘恒当皇帝,不会有外戚干政的困扰,不会重蹈吕后干政的覆辙。其二就是刘恒宽厚仁慈,宅心仁厚,当下属的当然都希望能有一个好领导。



刘氏皇族之所以不选刘长,是因为刘长是吕后养大的,而且刘长张扬跋扈,目无法纪。如果刘长当皇帝,就不会有文景之治,说不定会重蹈秦朝二世而亡的覆辙,重归腥风血雨的乱世中。


一半秋色


代王刘恒确实不是首选,大臣们想了一圈才想到他,其实就是认为他会比较好控制。

铲除诸吕

刘邦死后,惠帝刘盈立,刘盈柔弱,实际是其母吕后当权,刘盈当皇帝7年后去世,年仅24岁,年仅4岁的儿子刘恭被立为皇帝,四年后孩子知道自己的母亲是被吕后所杀,说要报仇,被吕后杀死,史称前少帝。又立刘盈另一个儿子刘弘为帝,在两个小皇帝期间,都是吕后执政,共8年。

吕后执政期间,大肆分封他的弟弟吕禄、吕产及其他吕氏子弟。诸吕无能却居高位,给他们带来了危险,他们又有不良的企图,吕禄、吕产掌握都城的军队,想作乱自立。计划被吕禄的女儿告诉了丈夫朱虚侯刘章,刘章联络自己的哥哥齐王刘襄起兵攻打诸吕。吕禄指挥不动军队,束手无策。

接下来陈平设计,胁迫吕禄的好友郦寄诱骗吕禄将北军军权交于太尉周勃,郦寄诓吕禄道将兵权交还太尉,与大臣盟誓,表示绝无二心,并立刻到自己的封国去,齐兵必退!吕禄本来就是个庸庸之辈,哪有什么谋略主见,被郦寄这么一说,也觉得有理,便将北军的军权交给了周勃。

此后,刘章与陈平、周勃等人联手除掉了诸吕,京剧《十老安刘》讲述的就是这段故事。

议立代王

大臣们杀红了眼,要把吕后的人一网打尽,吕后所立的少帝刘弘也成为他们的眼中钉,害怕小皇帝长大后为吕后报仇,于是陈平、周勃等老臣还提出刘弘可能不是惠帝刘盈的亲生儿子,总之,就是要废掉这个傀儡皇帝,另立新君。

大家首先提议首先起兵反吕的齐王刘襄,刘襄是刘肥的儿子,刘邦的孙子,血统纯正,又有勤王之功,继承大统应该问题不大。但有人反对:刘襄的舅舅驷钧凶残暴戾,是恶人,如果立刘襄,又会产生新的吕氏。接下来有人提议淮南王刘长,大臣们又认为他年幼,母亲的家族也有恶名,其实大臣们嫌弃他的主要原因主要是,刘长是吕后养大的,和吕后有感情。最后大家提议立代王刘恒,因为此时刘邦的儿子只有刘恒和刘长在世,而刘恒年长,他的母亲的家族成员官职低微没有什么恶名。

至此可以看到,刘长是不会被立为皇帝的,历史没有那么多如果。


莱驹为右


历史没有如果,结局无法揣测。在我看来,文帝继位在当时看来,是最适合不过。时间也证明,文帝继位后继续奉行休养生息的政策,随即开创了一个大汉盛世,扭转了西汉以来经济疲弊,物资匮乏的局面。



一、刘长想上位要PK的对手们

吕后专政八年后驾鹤西去,吕氏家族蠢蠢欲动,想要取而代之。周勃、陈平等老臣们和宗室们诛杀吕氏家族后,对帝位的继承者展开激烈的讨论。刘邦只有一个嫡子,他就是汉惠帝刘盈,刘盈英年早逝,没有留下后代,所以嫡系死绝,只能从刘邦的庶子中挑选继承人。所以说,刘邦在世的儿子们机会是平等的。



因此,刘邦长子刘肥(公元前189年去世)、代王刘如意(被吕后毒死)、赵王刘恢(公元前181年殉情自杀)、赵王刘友(公元前181年被吕后囚禁饿死)、燕王刘建(公元前181年去世,儿子被吕后杀死,绝后)全部没有熬到公元前180年,只剩下代王刘恒(23岁)和淮南王刘长(18岁)。

但大臣们深恶痛绝外戚专政的后果, 因此这些进入大臣眼里的诸侯王母亲家族是考核的重点,也是第二轮的淘汰标准。很不幸的是,刘长是由吕后扶养长大,与吕后的关系密切。如果他上台掌权后,那些诛杀叛吕的老臣们下场肯定凄惨。家世因素陡然间变成了政治因素,刘长心怀怨恨也是难以避免的。



而诛灭吕氏的功臣齐王刘襄作为刘邦的长孙,最有资格继承皇位,毕竟还是皇长孙。既然没了嫡脉,立长房也是理所当然。他也是大臣们想推选的人,因为母家驷钧家族的残暴不仁,被朝中大臣忌惮,害怕扶持出又一个吕氏家族,因此最有竞争力的刘襄也被无情地淘汰(事实上是刘泽撒的弥天大谎)。

朱虚侯刘章也是功臣,他是刘襄的弟弟。刘章被吕后视为己出,在大臣眼里打上了标签。他的妻子是吕氏家族的人,同时为人狠毒。纵然他在是诛吕的功臣,因为个人因素和政治不干净,也被大臣们排除在外,而他本来就想拥立自己的哥哥刘襄,并没有想要做皇帝。



二、刘长其人及家族后人如何?

刘长其人骄横跋扈,残暴不仁。仗着自己是汉文帝唯一的弟弟,违法乱纪的事没少做。这种人当上了皇帝,那简直是暴君的楷模,国家社稷动荡,百姓民不聊生,这些都是大概率事件。在文帝上台第三年,刘长就跑到审食其府上亲手杀了国家开国功臣,回来还有理有据地陈述审食其的罪过。这份聪明更适合投机倒把,而不适合治理国家。



又过了三年,刘长与亲信们商量谋反,被朝廷发觉逮捕,三堂会审后流放到蜀地。因为押解的人害怕他,一路不敢给他开囚车。刘长觉得受辱绝食而死,死时只有26岁。他的死让天下流言四起,更让汉文帝感到难堪,12年后给他的三个儿子由侯升王,一是弥补对刘长的错误,二是体现自己的仁孝,挽回自己的人设。

刘安是一位名满天下的大才,是思想家、文学家、古琴演奏家,崇尚追道,主持编写《离骚传》、《淮南子》。15岁继承了淮南王位,但曾经在吴楚七国之乱时想要起兵响应,被手下人反水站到了朝廷阵营,从而躲过了一劫。



年迈的刘安越来越昏庸,世子刘迁又骄横,当时汉武帝没有太子,刘安妄图取而代之,甚至要起兵谋反,最终因东窗事发,走上了父亲的老路,自刎而死,一门老小全部被杀,淮南国除。如果刘安好好做学问,放弃那些不切实际的幻想,他会得到后世的追捧,而不是一个乱臣贼子,他是历史转折中的悲剧人物。

刘长的次子济北王刘勃对朝廷忠心耿耿,得以善终。他的孙子刘宽竟然与父亲王后宠妾通奸,又在宗庙里诅咒皇帝,后来被人告发,朝廷逮捕问罪,自刎而死,济北国除。



刘长的三子衡山王刘赐也是造反的失败者。曾经与淮南王刘安约定起兵,事情败露后,自刎而死。一家老小家庭不合,哥哥告弟弟乱伦,父亲告儿子不孝,最终被汉武帝一锅端掉。

刘长一家,先后有三人想谋反,但都志大才疏,还没起兵就被朝廷逮捕,最终都自杀身亡。家庭问题更加严重,乱伦丑事更加劲爆。桀骜不驯的淮南王一家最终都不得好死,这样的家族上台大汉王朝,比起暴秦也不遑多让。


慵懒国王


那就没有了文景之治。


金星JX


大汉肯定没有这么辉煌,也不可能出,超有魄力的皇帝,汉武帝。


中国红旗L5


先不说刘安的爸爸好不好,但是我感觉传给刘恒很好。刘恒个人节俭,励精图治,开创了文景之治。当然景帝的贡献也很大,还把皇位传给了刘彻,才有了第一次彻底的打败匈奴


刘雨昊爱文学


那就没汉武帝什么事了,也就没卫青,霍去病什么事了,边境匈奴之患能不能解决就另说了!


梁溪居士陆建荣


淮南王这样的皇帝不出一月就让陈平周勃撸掉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