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元帝儒学功底深厚,又简朴爱民,勤于政事,为什么被人称为昏君?

寻根拜祖


汉元帝是汉朝由盛而衰过程中,具有转折意义的皇帝。他喜爱儒学经典,也能简朴爱民,又勤于政事。那为什么会被视为昏君?我认为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他的光芒被之前汉朝的几位明君,尤其是他的父亲汉宣帝所掩盖。汉宣帝治理成效太大,汉元帝后继无力。

二、好儒生懦,汉元帝形而上学和条条框框限制,使得他并不强势,从而导致大权旁落,甚至出现汉朝首次宦官专权的情况,外戚与宦官联合逼死了萧望之。

三、汉元帝选择的道路已完全不同于汉朝之前的道路,走偏了,用他父亲汉宣帝的话讲,汉朝的制度是王道与霸道相杂,汉元帝却梦想纯用儒术治国,却没有力度。

虽然汉元帝时期汉朝因惯性仍然强大,但汉元帝本人毫无疑问算是昏君。


羽书迟


汉元帝刘奭是汉宣帝的长子,刘奭一出生就非常坎坷。刘奭的母亲许平君在他出生没多久,就被霍光的妻子毒害致死,因为当时权倾朝野的霍光想让他的女儿霍成君成为皇后,结果也是霍成君顺利成为皇后。这种情况对日后刘奭继位是非常不利的,可老天比较照顾刘奭,一直到霍光病死霍家被翻旧账满门抄斩时,霍成君也没有为刘奭生出一个儿子,这样刘奭才能顺利接盘。



可能刘奭命运曲折的原因,他自小多才多艺非常好学,但是为人比较仁弱。史料上有记载汉宣帝在世时就看出了这一点,还说刘奭是乱他国家的人,但最后碍于许平君的感情没有废掉他。


刘奭继位之后,跟你问的问题中描述的词语简朴爱民、勤于政事等等一些褒义词一样,刘奭的出发点和一些思想还是非常积极向上的,但是由于他的柔懦和错误思想,注定不会有所作为的。比如他爸去世时给他留下的辅佐大臣萧望之,被他宠幸的宦官石显轻易的就弄死了,萧望之的死刘奭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加上后来另一位辅政大臣弘恭病死,朝中的大权就慢慢落在了石显这个宦官手里。说到石显宦官专权和刘奭的奇葩思想有关,刘奭认为宦官形单影只没有家庭,也就不会结交复杂的党羽,宦官才是最可信的。刘奭另类的思想加上善于玩弄权谋的石显,那么后来宦官石显一家独大也就不足为奇了。石显的崛起,刘奭的架空,哪怕刘奭再有满心的抱负,也只能是纸上谈兵无法实现了。


追记历史


西汉王朝的发展大致经历了这么几个阶段:高祖刘邦的建国期,惠文景三朝的发展期,武帝时的高潮期和衰退期,昭宣两帝的重振期,元成哀的衰败期。本来,汉朝经昭宣两朝三十九年的励精图治,政治环境重回清明,经济快速复苏,似乎帝国即将迎来第二春。但到了元帝时期,正在提速的大汉列车,被狠狠地踩了一脚刹车,从此,这个帝国再也没能止住滑向深渊的势头。

汉宣帝晚年时期,曾经叹息:"乱我汉家者,太子也!",并一度打算更换太子,后因大臣们的反对,以及汉宣帝本人出于对太子已故生母许皇后的怀念,放弃了这个想法。

可能大家以为此时的太子,未来的汉元帝刘奭,一定是个道德败坏,奢侈享乐,穷凶极恶的主,所以才导致了汉室颓废。可事实相反,刘奭是个为人谦逊恭谨、温和简朴、待人宽宏、爱民如子,且诗书礼乐样样精通的儒生、才子。能在个人修养上达到如此高的层次,不光西汉,即便纵观整个中国封建王朝,有几个皇帝可以媲美?

如果刘奭只是一位普通的儒生,他也许可以成为史书中以道德文章著称的大儒或忠臣,即便不能为官,他也一定可以以他的品行感化四方,德播子孙,至少他不会成为大汉衰败的罪人!

让我们先看看汉宣帝当年怒斥刘奭"乱我汉家者太子也"的背景资料。汉宣帝当政时,比较喜欢重用法家人物,法律比较严厉,曾经以言论不当,杀掉了大臣杨恽、盖宽饶等。当时身为太子的刘奭,觉得父亲为政过于苛严,刑罚过重,就委婉地向父亲谏言,应该多用儒生,刑罚要宽容一些。

似乎这个说法没啥毛病,中国人普遍喜欢儒家的仁柔宽怀。没想到汉宣帝勃然大怒:天子治国,就应该"王霸兼用",怎么能够死守西周的所谓"德政",儒生们往往不察时变,厚古薄今,名实不分,怎么能让他们治国?看着太子诺诺而退的身影,汉宣帝说出了那句很有前瞻性的话:乱我汉家者太子也!

我们要来理解一下汉宣帝的这段话的深意,才能明白刘奭为什么不是合格的皇帝。自从孔子创立儒家学派之后,儒学一直成为中国的主流思想,无论哪朝哪代,统治者都号称,儒家思想是本朝唯一治国纲领。

其实那都是糊弄老百姓的,儒家思想从来不能解决国家治理问题,它所能起到的作用仅仅是给老百姓一个行为标准,让老百姓规规矩矩地成为统治阶层的奴仆,说白了,是给老百姓看的,是用来统治老百姓的工具,而不是用来规范统治者的言行的。汉朝自汉武帝时,确立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但实际上汉武帝本人并不信奉儒家,他采取的统治手段一直是法家的。再向前推数百年,也没有以儒治国的成功典范,就连孔子本人,也一生不得志,成功的只有商鞅李斯这样的法家。

现在,我们可爱的刘奭同学在儒家老师们的熏陶下,成了一位从头"儒"到脚,从皮肤"儒"到内脏的孔门三好学生。儒学本来是帮着皇帝骗老百姓玩的,现在上钩的却是皇太子!好比你在河边钓鱼,一不小心鱼钩甩到自己嘴上了......你说汉宣帝能不发怒吗?能不为大汉帝国的未来忧心忡忡吗?

后来的事实证明,刘洵的预感是多么准确。刘奭重用的儒生们是多么的无能,他们在外戚和宦官们的乱棒夹击下,步步败退,甚至连命都丢了,还妄谈什么治国。也难怪,孔子也没教过他们权谋法术啊,更别说在黑暗的深水区里跟敌手的搏命术了。实事求是地说,刘奭朝很多的政策,要是放在武帝时期,对国家的发展肯定是意义重大。但这个时候,再好的政策,在朝争环境里,出不了宫门就被扯得粉碎,不了了之。

刘奭很爱民,很简朴,但他的龙恩就是出不了皇宫大殿,他的臣民们永远也得不到他的雨露。好人往往不是好皇帝,好学生往往治理不好国家。

刘奭还有个更要命的缺陷,成为奸佞们利用的法门。他昏昧不明,直白点说就是书呆子糊涂蛋,不客气点说就是昏君,西汉王朝唯一的昏君,即便后来很混蛋的汉成帝汉哀帝都不算昏君。

在刘奭的治理下,朝中奸佞辈出,就连历史上有名的大儒,如匡衡、贡禹、五鹿充宗等,都做出见风使舵、勾奸结党的恶行。不这样不行啊,奸佞们只要略施小计,皇帝就上当,就连他的老师萧望之这样的重臣,都被刘奭"糊涂死了"。而事后,他刚有点明白过来,被石显三言两语,就又灌晕了,老师死得那么冤,刘奭毫无觉察。大家不投靠奸党,难道等着找萧望之打麻将去?想想汉宣帝的时候,哪有这些妖魔怪的生存空间呐!

汉元帝刘奭在位16年,在他以儒治国的理念下,在他昏昧不明的股掌下,大汉朝纲迅速崩溃,萧望之、周堪、张猛这样的忠臣纷纷陨落,奸臣当道的结果就是社会问题的频现,土地兼并、私奴倍出、贪污腐化、民生凋敝......这些问题成为大汉帝国的毒瘤,永远无法割除,直到西汉亡国。

这就是刘奭,一位道德修养极高,个人品行学问俱佳的楷模,一位昏昧不明,迂腐循旧的皇帝,把祖宗几辈人努力的成就,很卖力地粉碎了。

人呐,是只鸡,就好好地下蛋打鸣,别老想着天上的事。


寻根拜祖


汉元帝时期,发生了一件很出名的事情,昭君出塞,中国四大美女之一的王昭君,嫁给匈奴了。(王昭君剧照)

王昭君,出生平民人家,但天生丽质,是个美人胚子。

但无奈家中贫寒,或许只有嫁给大富大贵的人家,才能改变一生。于是,她和许多平民女子一样,准备进宫当秀女。

天下之中的男人,皇帝是最有权势的男人,自然想当皇帝妃子的女人太多了,而皇帝也不能一个个来看,同时,从儒家观念男女有别的角度来看,只有一个好办法:让画师把秀女的样貌画出来,然后让皇帝看,一个个来挑。

(汉元帝剧照)

于是,画师就成了皇帝和秀女中间的重要桥梁。

为了尽早入宫,取得皇上的宠爱,众多秀女纷纷贿赂画师,让他把自己画漂亮点。画师也心灵神话,凡是交了钱的秀女,一概画的美若天仙,没交钱的,就看心情了。

王昭君,自认为相貌不凡,也很有女子气概,不肯贿赂画师。画师也好说,直接把美貌的王昭君画的丑陋不堪,自然王昭君错过皇帝宠幸了。

就这样,王昭君在宫中做了几年宫女的生活。

有一天,匈奴单于拜见汉元帝,请求和亲。为了维护匈奴、汉朝的和睦环境,汉元帝答应了,就随便指派了一个宫女给匈奴单于,而这个宫女,就是王昭君。

没想到,在宫中呆了这么久,皇上没遇到,倒是遇到匈奴单于了,也算是命运吧。

随后,汉元帝召见宫女王昭君。一看王昭君,汉元帝后悔了,这么美的女子,怎么能送给匈奴呢?自己要享用。(汉元帝召见王昭君 剧照)

但左右大臣坚决不同意,表示匈奴单于已经见过王昭君了,对王昭君很是满意,皇上不能违约啊。

无奈之中,汉元帝,只能让王昭君到匈奴去。

此时,汉元帝想到了给王昭君画像的画师,知道他收受贿赂,欺骗君王的事情,直接把他杀了。

经过这一件事情,汉元帝才幡然醒悟,西汉王朝已经危机四伏了,连一个小小的画师都敢贪污腐败,欺骗君王啊。

汉元帝,反复思考原因,为什么会这样?辗转思考,汉元帝不知道为什么,依然任用宦官,打压朝臣,认为皇帝的亲信中,只有太监才是最忠诚的,他们无依无靠,只能靠皇帝来生活,所以必须重用他,让他们掌握朝中权力。(宦官石显掌权 剧照)

而那些大臣们,就不一定了,老是不为皇帝的快乐着想,天天劝谏,不要贪图享乐,励精图治,治理国家,不要重用宦官误国了。这些大臣,简直烦死了,实在是可恶。

最终,得势的宦官,在皇帝的庇佑下,为非作歹,让西汉王朝逐渐没落,而汉元帝至死都没想清楚,西汉王朝为什么会没落。


岁七夸父


汉元帝,西汉汉宣帝与其平民皇后许平君儿子。从小喜好儒学,崇尚仁政。因其治国理念与汉宣帝差别太大,宣帝多次想废除其太子之位,可念及与许平君的感情,最后没有废。

汉宣帝,西汉中兴之主,其在位时期史称昭宣中兴,一生经历坎坷。其治国理念是汉武帝的王道与霸道杂而用之。可汉元帝多次表达不同意见,顶撞汉宣帝,建议少杀伐重儒学仁政。汉宣帝多次教育他可是没有用。

汉元帝继位后重用儒生,完全丢弃了霸道,所以天下土地兼并严重,且儒生势大后没有制衡力量,不得已汉元帝重用宦官来制衡儒生,以致大权旁落,后戚做大,扰乱朝纲,遗害无穷,最后王莽串权,灭了西汉。

汉宣帝曾说,乱我家国者必是太子,后来证明此话不假。汉元帝一生虽勤政,但说他是昏君不为过。



圣哲同学


一句话总结,汉元帝是一个好人,一个温良的君子,但他不是一个合格的帝王,不是儒教国家合格的神。

他可以与宋徽宗类比。

儒教国家的帝王,就是人间的神,所谓天威难测,就是神威难测,帝王之威难测。

要做好儒教国家的当权者,必须要抽时机展现自己的神威,有时表现为心狠手辣也必须毫不留情,否则就将大权旁落,成为傀儡,因为你不当神,儒教国家的统治者必须要求是神,这样就必然造成他人成为伪神,作为一个帝王这就是完全不合格,也是失职的。

为什么孔子没有主政时,表现十分儒雅,等到孔子一当权,马上心狠手辣诛杀少正卯,就是展现儒家的真谛,为什么法家实际上就是学自儒家,也是为此。

德主刑辅,儒家本来就是主张当权者必须要适时展现一下神威,让老百姓认识到你是一个神,而不是像老百姓一样普普通通的人,距离永远是权力的真谛,作为一个帝王这是起码的素质,不然肯定是不合格的,要受时代淘汰的。

刑主德辅,法家与儒家并没有本质的不同,只是刑罚多一点,还是教化多一点,法家也并不拒绝教化,其本质是一致的,要学好儒家,就必须学好法家,反之亦然。

所以汉元帝的问题是学问做偏了,没有保持中庸,没有阴阳平衡。


河东来


他老爸汉宣帝就说,这家伙要乱他汉家天下,但因为与他母亲感情太深,不忍心废他。

汉元帝是个昏君,是因为他要搞儒学治国。汉宣帝批判过他,说汉家自有制度,是霸王道杂之,儒学搞复古倒退,不合时宜。但元帝不听,西汉因此从他手中败落。

汉宣帝和汉元帝的事情,从侧面说明,汉武帝没有搞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若说汉元帝搞的,还说得通。但汉元帝政绩太差,后世儒家都不屑于披他的皮,跑去拿武帝当大旗,实乃千古笑话和冤案。


泉心2018


其实人们评价当权者的好坏经常会和当时的王朝兴衰相结合,王朝兴,则帝明,王朝亡,则帝昏。人们都喜欢把一切的根由归结于一个主要人物身上,而往往忽略了当时的社会环境。

就如明朝崇祯帝一样,面对千疮百孔的王朝,他虽有所作为,但依旧心有余而力不足,招致灭亡。后人的评价也总是去挖掘出他的一个个过错上,认为灭亡的原因就是如此导致的,但事实真的是这样吗?就好像人们失败后总要为自己找到一个能够说服他人、说服自己的理由一样。

汉元帝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如此,虽说元帝的能力并不是很强,但也并无大过。但他当时所处的时期正是汉朝的衰败期,他的儒学治国在当时确实并不合适,反而被一些有心机的人所利用。所以他是不适应于当时的那个时代,就如明朝崇祯帝一样。

但说他们是昏君,我感觉都是不太准确的,一切都只是后人评说罢了。就和现在的舆论导向一样,至于真正的事实是什么,又有谁去关注呢。


诗词浩卷


地节三年(前67年)四月,刘奭被立为太子。黄龙元年(前49年)十月,汉宣帝驾崩,皇太子刘奭继位,是为汉元帝。汉元帝多才艺,善史书,通音律,少好儒术,为人柔懦。在位期间,因为宠信宦官,导致皇权式微,朝政混乱不堪,西汉由此走向衰落。 竟宁元年(前33年),汉元帝在长安未央宫病死,终年42岁,在位16年,葬于渭陵。


上善若水一一一


汉元帝刘奭在位16年,虽庸碌无为,但还不能说成是昏君。他信仰儒教,重用宦官,导至朝政混乱,汉室衰败,只能说他治国能力有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