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評價王安石的性格和識人不明用人不當的事件?

日落雪飛


王安石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同時也是中國歷史上一位傑出的政治家和改革家。他為了改變北宋王朝積貧積弱的社會現狀,在宋神宗熙寧年間實行一場聲勢浩大的變法,對當時的社會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遺憾的是,這場旨在富國強兵的變法最後卻以失敗而告終。究其原因,表面上看是因為王安石用人不當,其實是他自身剛愎自用的性格造成的。這一點在他推行新法的過程中暴露得非常明顯。

研究宋史的人都知道,宋朝的商品經濟相對來說還是比較發達的,在許多方面都達到了一度的高度。但是這個高度畢竟有限,宋朝整體上還是屬於典型的的農業社會。而王安石實行的改革措施,就是通過一系列政府幹預政策,加快貨幣的流通速度,從而增加社會財富。但是宋朝當時根本沒有完備的市場經濟, 王安石那種超前的思想是絕對行不通的,必然產生一連串的不良反應,遭到以司馬光為首的保守派人士的反對。


但是王安石不僅沒有意識到自己的不足之處,而且固執己見,一意孤行,對於那些提出不同意見的人士,一概予以打擊,導致朝中大臣紛紛與他決裂。這當中有韓維、呂公著等支持他的人,也有文彥博、歐陽修等推薦他的人,還有富弼、韓琦等賞識他的人,也有原來跟他是朋友的,如範縝、司馬光等人。

這就讓呂惠卿、章惇、李定等一些奸佞之徒鑽了空子,為了討好王安石,不所不用其極,根本不顧人民的利益。結果正義之士一個個地離開,圍在王安石身邊的全部都是唯利是圖的小人。

元豐八年宋神宗去世,司馬光等保守派人士掌權後,隨即廢除王安石的新法。一場轟轟烈烈的變法就此落下幃幕,王安石也在一片絕望中含恨而去。








我們可以設想一下,假如王安石當初能夠多考慮一點大家的意見,不斷糾正自己在變法過程中出現的一些不足,那麼就可以得到大多數人的支持,把朝中的優秀人才團結在自己的周圍,也不至於落一個身死業毀的下場。

細節決定成敗,性格決定命運。王安石的悲劇,正是他那種獨斷專行的性格造成的。


史海水手


首先,我們常說,知人才能論事。王安石科舉成績優秀,但家境比較貧窮,為了養活一大家子人,他專找一些收入比較高的職位,輾轉地方,在地方積累了改革的經驗,為後來在中央進行大規模的改革奠定了基礎。由此可見,王安石是個顧家的男人,同時有著豐富的人生閱歷。

其次,隨著新法細節的確定,變法集團內部出現了分歧,很多人想把王安石拉下馬。王安石毫無畏懼,他找出各種理由和藉口,把反對者一個個都排擠出權力中樞。可見王安石是個硬漢子,權力的遊戲中絕不妥協。

最後,那些反對派不甘失敗,中國自古有天人感應思想,他們以此不斷斥責王安石無敬畏之心,最後王安石受不了反對派的批判,請辭宰相,從此從政治舞臺上消失。人言可畏,王安石放棄了宰相之位,但他提拔的人才卻在宋神宗的指導下開始繼續變法。

關於王安石識人不明用人不當,我覺得不是王安石個人的原因造成的。比如,他頒佈了青苗法,目的是救急青黃不接時期的農民,播種期間可以向政府低息借貸現金,收穫後返還。但是很多地方貪官以此為由,大肆收斂壓榨農民。而且,社會上的大地主和大商人們為死守自己的既得利益不斷批判。上層的好心設計到了下端執行的時候已經烏煙瘴氣,面目全非。所以與其說用人不當 不如王安石缺少變法基礎的實施者。變法牽扯到利益太多,包括司馬光在內的很多名人也反對。

所以與其說用人不當 不如王安石缺少變法基礎的實施者。變法牽扯到利益太多,包括司馬光在內的很多名人也反對。



歷史深處的模樣


歷史似乎和王安石開了一個玩笑!都說“知識改變命運,性格決定人生”!王安石的性格決定了他註定是一個孤獨的悲劇人物。同時,如果當初不是王安石一雙慧眼專們舉薦小人,或許北宋不會如此之快地亡國,或許也不會有“靖康之恥”事件的發生。

所以,有時候,你不佩服王安石的眼神兒那都不行!老王專挑非常陰險的小人推薦,凡是他任命和推薦的官員和心腹,最終都進入了《宋史·奸臣傳》裡!比如呂惠卿、章惇,還有那個大名鼎鼎的蔡京。



歷史上,越是有才華的人,越不能容忍別人說自己的不足,王安石就是這樣的一個人。因為他這樣的性格,與他決裂的人不僅僅有他的政敵,還有推薦過他的那些高官,鐵哥們兒。死敵從最初的司馬光,到後來的蘇軾,還有那個死了都想要找他麻煩的唐介。
王安石的個性註定他是孤獨的。他根本就不懂得什麼叫做團隊合作;儘管他才華橫溢,但有時候他的想法太過於超前,與現實脫節,而他卻一意孤行,導致眾叛親離。


還原歷史影像


王安石的性格是多重的,既有其文人的理念,也有其政治的獨斷,歷代說法不同,褒貶不一,然而,如果說其變法失敗是用人不明則是有失偏頗,王安石將地主階級向農民借貸的路直接砍斷,使地主階層斷了土地的來源,照說農民應該高興,但農民沒有向官府借貨而官府強迫農民借貸還要收百分之二十的利息,以至形成視同借貸而索要利息的局面,所以,地主,農民都強烈反對。再有,青苗法是有青苗時的規定,饑荒年你還要執行青苗法那不是官逼民反嗎?另外,所謂王安石變法在很大程度上是想當然的,而作為政策在落實時又是眉毛鬍子一把抓,導致自上而下各階層都不買賬,以致相互仇視,使變法無法進行,到了後期就是他親歷所為也是無可奈何,這與王安石用人無關


用戶7322670833693


誰認為王安石識人不明用人不當的?武大郎開店自有用人標準。我們這裡有一家公家辦的賓館,其老總把所有上級派去的二三四把手全晾在一邊,另拉一幫小兄弟,把事業辦得紅紅火火。可見各人自有一定的用人策略。只是我們沒有看懂王安石,還是別亂說。


358車宣林


司馬光評價王安石說人言安石奸邪,則毀之太過;但不曉事,又執拗耳。王安石識人不明的說法主要是變法時選擇的繼任者呂惠卿,呂惠卿害怕王安石回朝影響自己的相位,因此一直阻止王安石回朝。說到執拗從另一方面說性格堅毅,認定自己所做的事情是對的就始終堅持。有一點執拗和一點識人不明,這個是事實,但是確實挺佩服王安石,只是感覺他變法太著急了


夏至未至179407536


這是個偽問題。王安石識人很明,用人得當。致使王安石改革失敗的是孱弱宋朝文人集團的各級政府部門的營營苟苟的各個部門的怠政懶政和不作為或者說亂作為!


玉蘭花153003912


性格方面王安石被稱為為拗相公。

變法因為觸動了保守派的利益,本身變法派的班底就不夠,諸如呂惠卿,曾布,蔡京等人確實人品不行,所以才有用人不當,識人不明的情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