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的作品中蘊藏了怎樣的智慧?

Royal_往事隨風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晚號半山,諡號“文”,世稱王文公,自號臨川先生,晚年封荊國公,漢族江右民系,江西撫州臨川縣人,中國傑出的政治家、文學家、思想家、改革家。

王安石的文學成就非常突出,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即唐代韓愈、柳宗元和宋代的蘇軾、蘇洵、蘇轍、歐陽修、王安石、曾鞏。

王安石為了實現自己的政治理想,把文學創作和政治活動密切聯繫起來,強調文學的作用首先在於為社會服務。他倡導文學“務為有補於世”的適用觀點,把這一觀點視為文學創作的根本,他的作品多揭露時弊、反映社會矛盾,具有較濃厚的政治色彩。他的文章雄健、宏肆,揭露時弊,簡練有力。詩歌險峭奇拔,詞則風格高峻。

下面介紹幾篇王安石的詩詞作品,供大家欣賞。

《春風》

一馬春風北首燕,卻疑身得舊山川。

陽浮樹外滄江水,塵漲原頭野火煙。

日借嫩黃初著柳,兩催新綠稍歸田。

回頭不見辛夷發,始覺看花是去年。

譯註:

在春風中一馬北上前往燕地,卻疑是置身在舊日山川。陽和氣息浮動在樹外的滄江水面,塵土飛揚中原野盡頭升騰起野火之煙。日色帶來嫩黃剛上樹梢,春風催著新綠漸漸歸田。回頭卻不見辛夷開花,才覺得看花是在去年。

這是王安石奉命送契丹使者北歸途中所作的詩。詩人乘著春風,躍馬揚鞭踏上遼闊土地,卻似乎感到踏上舊山河,沒有一絲踏上異國土地的感覺。含蓄的語言,蘊藏著詩人收復國土的願望。也是向君王暗示自己勵精圖治的決心,以引起皇帝對他的重視,這裡有王安石的智慧所在。

《詠竹》

人憐直節生來瘦,自許高材老更剛。

曾與蒿藜同雨露,終隨松柏到冰霜。

譯註:

人們鍾愛竹子是因為它直而且有節,且出生就很清瘦,就算老了竹子也隨著年齡的增長變得越來越堅硬,越來越剛強,深受人們的讚美。

竹子和蒿草蒺藜等一樣受到雨露的滋潤,但是最後竹子變得像松柏一樣傲然挺立,即使在寒冬依然堅挺。

這首詩是典型的託物言志詩,詩人通過對竹子的讚美,頌讚竹子的剛直,就是在寒冬也勇於與嚴寒抗爭,不懼風雨霜寒,表達了詩人不屈不撓的堅韌精神與宏偉博大的政治抱負。

寫竹也是言己,他的執拗的性格,也可和竹子媲美,從不妥協退讓,始終堅持自己的主張,剛直不阿,詩裡隱含著他的博大的政治抱負和堅定頑強的個性,暗示著他改革的決心是不可動搖,寫竹明志也是他的一種政治智慧。

《桂枝香》

登臨送目,正故國晚秋,天氣初肅。

千里澄江似練,翠峰如簇。

征帆去棹殘陽裡,背西峰,酒旗斜矗。

彩舟雲淡,星河鷺起,畫圖難足。

念往昔、繁華競逐,嘆門外樓頭,悲恨相續。

千古憑高對此,謾嗟榮辱。

六朝舊事隨流水,但寒煙、衰草凝綠。

至今商女,時時猶唱,《後庭》遺曲。

譯註:

登高望遠,正是金陵的深秋季節,天高氣爽。

長江水色澄澈,遠遠望去,像一匹伸展開的白絹,遠處的山峰林立。

夕陽下,船隻往來不斷,背對著西風,高高斜掛著酒旗。

遠處的彩舟飄渺遠去,遠遠望去,白鷺州上的白鷺紛紛起舞,彷彿在銀河上飛翔,即使用圖畫也難以描繪此時的美景。

追憶六朝興衰往事、一片繁華景象,慨嘆六朝統治者因奢侈淫逸、腐化墜落而相繼亡國,真是傷感而又痛恨。

站在高處,面對著如此壯麗的河山,緬懷著遙遠的古代,空嘆興衰榮辱。

六朝時的舊事都隨著流水逝去,但是寒煙依舊籠罩、衰草依然碧綠。

到現在那些賣唱的歌女們,還是常常唱著,《玉樹後庭花》那樣的曲子。

此詞立意高遠,結構嚴謹完整,是一首懷古諷今的代表作。懷古與諷今不露痕跡地結合在一起,寫景與抒情轉換、映襯,堪稱絕唱。

文中託古諷今,通過對金陵故都景色的描繪和歷史興衰的感嘆,抒發作者的現實政治熱情和鮮明的政治傾向。意在警醒時政,表達了作者對北宋王朝統治者的腐敗荒淫和社會風氣奢靡墜落的憂慮。暗指改革的必要性,是作者的政治智慧。


戈壁灘上的駝鈴


從王安石的詩文看他的拗相公的性格!

人們常說,詩言志,是說一個人的作品中,隱藏著他的人生觀和價值觀。還有人說,文學作品就是抒發性靈的載體,最好的作品永遠是我手寫我心的作品。這個觀點,用西方文藝批評理論來解釋的話,就是風格即是性格。

著名改革家王安石的執拗的性格,世人皆知,以至於蘇東坡還給他起了個外號就拗相公。其實拗相公的外號包含了兩個方面的意思,第一是說王安石是個很固執的人,一旦下了決定,就不容易改變,是個九頭牛也拉不回來的主,另外一方面是說,王安石有著堅強的意志力,是個不屈不撓的漢子。

王安石身為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其詩詞文章,在唐宋時代都是頂級水平,他的一些詩歌和詞賦,鮮明地體現了他拗相公的本色,同時也體現了他的百折不撓的智慧。

我們小學時候都學過他的《梅花》:“牆角數枝梅,凌寒獨自開。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這首詞應該寫於王安石第二次罷相期間。王安石以梅花自況,自己就是那枝凌霜傲雪的孤梅,它孤獨而堅強,越是在惡劣的環境中越要凌寒開放。“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它不去炫耀自己,更不在乎別人是否欣賞,只要本身質地高潔就夠了。所以王安石就是這麼一個脫離了凡俗社會的人,將一切個人得失譭譽都不放在心上。王安石堅持的原則是“走自己的路,讓別人去說”,後來更是演變成了“走自己的路,讓別人無話可說”。因為他把反對派驅逐貶謫到邊遠的地方,耳邊再也聽不到那些煩人的聒噪了。

王安石寫過一首《疊題烏江亭》的詩:“百戰疲勞壯士哀,中原一敗勢難回。江東子弟今雖在,肯與君王捲土來?”我們拿唐代詩人杜牧寫項羽的《題烏江亭》和詞人李清照的《夏日絕句》作一番對比,從中可以清晰地發現,王安石喜歡與人抬槓。王安石認為項羽的失敗是歷史必然,再也沒有捲土重來的可能,即便是江東子弟還在,項羽也不可能再帶領江東子弟,像胡漢三一樣“兄弟我又回來了”,因為江東子弟們不一定再肯為項羽賣命了,對悲劇英雄項羽持否定態度。而唐代詩人杜牧的《題烏江亭》這樣寫道:“勝敗兵家事不期,包羞忍恥是男兒。江東子弟多才俊,捲土重來未可知。”批評項羽缺乏大將風度和血戰到底的決心,項羽假如回江東重整旗鼓,說不定就可以“捲土重來”,包含了對項羽負氣自刎的惋惜。而女詞人李清照在《夏日絕句》中寫道,“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活著就應該作人中豪傑,死了也應作鬼中的英雄。人們到現在還思念項羽,只因他不肯偷生回江東。把項羽看成一個有血有肉有擔當的偉丈夫。

項羽失敗的因素固然很多,但最根本的就是他剛愎自用,一意孤行而喪失人心。對此王安石看得十分透徹,所以王安石以辛辣的反問指出:即使項羽真的能重返江東,但對這麼一個失盡人心而執迷不悟的人,江東子弟還肯為他拼死賣力嗎?“知人者智,知己者明”,王安石自己恰恰也陷入了項羽剛愎自用、一意孤行的悲劇之中,他看別人如此準確到一針見血,而自己則陷入了自我陶醉的怪圈不能自拔,從這一點來說,王安石變法失敗和項羽垓下自刎的原因相同。

王安石名列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他的散文雄健峭拔,在唐宋八大家中獨樹一幟。他在千古名篇《遊褒禪山記》中寫道:“而世之奇偉、瑰怪,非常之觀,常在於險遠,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盡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無悔矣,其孰能譏之乎?此餘之所得也!”他認識到,改革不可能一帆風順,必將遇到重重阻礙,要成功,“志、力、物”缺一不可,但“物”與“力”不可強求,一個人要想對社會有所貢獻,我們能做的只有“盡吾志”。那樣即使失敗也可以無怨無悔。這篇文章可以看做是後來王安石百折不撓推行變法的先聲,同時,“盡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無悔矣”,則清晰地體現了王安石為了變法而“明知不可而為之”的決絕。這種精神,也體現在他的詞中。

王安石一生作詞不多,但這絲毫也不影響他作為北宋著名詞人的存在。王安石有一首《桂枝香•金陵懷古》,堪稱宋詞金陵懷古詞中翹楚。

登臨送目。正故國晚秋,天氣初肅。千里澄江似練,翠峰如簇。歸帆去棹殘陽裡,背西風、酒旗斜矗。彩舟雲淡,星河鷺起,畫圖難足。

念往昔、繁華競逐,嘆門外樓頭,悲恨相續。千古憑高,對此謾嗟榮辱。六朝舊事隨流水,但寒煙、衰草凝綠。至今商女,時時猶唱,後庭遺曲。

此詞寫於王安石再次罷相、出知江寧府之後。寫的是晚秋時節登上高樓,遙望雲闊天高的故國深秋的感慨。“春女思,秋士悲”,宋玉在《九辯》中說:“悲哉!秋之為氣也。蕭瑟兮,草木搖落而變衰。”自此以後,在文人眼裡,“無邊落木蕭蕭下”的秋天是傷感的,但王安石絕不是悲悲切切的宋玉,他用“澄江、翠峰、殘陽、西風、酒旗”等一系列景物,把秋天寫得境界闊大。

下闋才是詞的關鍵部分。他感嘆六朝“繁華競逐”,“城頭變幻大王旗”,皆見“門外樓頭”,“你方唱罷我登場”而相繼亡覆,唯見秋草悽碧,聽見“六朝遺曲”,詞中瀰漫著深深的危機感,同時也表達了自己罷相之後的“悲恨相續”。南宋吳曾的《能改齋漫錄》說:“金陵懷古,諸公寄調《桂枝香》者三十餘家,惟王介甫為絕唱。”王安石整天忙於國事,眼不停轉,沒時間寫詞,偶爾為之,竟成宋代金陵懷古詞第一,不禁讓人感慨王安石的天縱之才。


好玩的國學


王安石,字介甫,撫州臨川人,世人稱其為臨川先生,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改革家。

王安石的作品中蘊藏了怎樣的智慧?王安石有太多的作品,每一個作品都蘊藏著不同的智慧與情懷,不能一概而論,例如他的《泊船瓜洲》,這首詩就描述了身在異鄉的他對家鄉的思念。

《泊船瓜洲》

京口瓜洲一水間,鐘山只隔數重山。

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京口與瓜洲之間的距離只不過相隔一水之遙,鐘山也只隔著幾座青山而已。春天又到了,溫暖的春風又吹綠了大江南岸,天上的明月你能不能告訴我,我什麼時候才能回到我的故鄉。

王安石的《元日》,這首詩就寫了新年第一天他看到的景象,短短四句就能把新年的氛圍和景象寫得如此生動如此貼切。

《元日》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

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在陣陣轟鳴的爆竹聲中,舊的一年就這樣過去了,暖和的春風送來了屠蘇美酒,太陽剛剛升起來的時候,每家每戶就開始貼上新的春聯和門神,新的一年就這樣開始了。

再說說王安石的《題西太一宮壁二首》,第一首寫了美麗的風景,第二首寫了他美好的回憶,兩首不同的詩,有著相同的故事。

《題西太一宮壁二首》

三十年前此地,父兄持我東西。

今日重來白首,欲尋陳跡都迷。

回首三十多年前我和父親還有兄長一起來這裡遊玩,父親和哥哥牽著我,從東走到西,又從西走到東,把這裡都逛遍了,今天故地重遊,卻已經老了,想尋找從前看過的景色,怎麼找也找不到了,很是迷茫。

同樣是短短的四句詩詞,就把過去和現在表達得清清楚楚,這就是一種智慧。從以上三首詩中不難看出王安石有著特別高的智商與情商。王安石的作品中不單單蘊藏著他的智慧,還蘊藏著他的情懷和夢想。


小李文化空間


王安石的詩句,滲透著的是,活著的通透,和心地的清明。

王安石,字介甫,號半山,諡文,封荊國公。存於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世人又稱王荊公。

漢族,北宋撫州臨川人(今江西省撫州市臨川區鄧家巷人),中國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歐陽修稱讚王安石:“翰林風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憐心尚在,後來誰與子爭先。”

其詩文各體兼擅,傳世文集有《王臨川集》、《臨川集拾遺》等。王荊公最得世人傳送之詩句莫過於《泊船瓜洲》中的“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雖人早已遠去,但其精神依舊存於讀書人的心田。那份通透,那份清明,長伴我心。


漫談古詩詞


王安石之“登飛來峰”抒發人生哲理,唯有高瞻遠矚,方能排除迷霧,避開假象,達成理想。“飛來峰上千尋塔,聞說雞鳴見日升”,極具畫面感,彷彿高塔危峙,雄雞高唱,旭日東昇,然後道出“不畏浮雲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頗見其雄心壯志。


Ysl51942334


王安石做為宋代大文豪又是政客,在宋代的大環境下這類人物放棄自由,執意從政都是有著崇高的政治理想,為父母官,造福百姓等的務實派,身居高位不浮躁,仍然常自省,對事物保持清醒的認知是難得的智者了!


趙露—嶺秀紅


不畏浮雲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一水護田將綠繞,兩山排闥送青來。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


六朝煙水


其實說白了,王安石之所以寧願呆在地方也不願在中央為官的目的即在於他想幹點實事,這也就是我們在前面所講的,他考科舉那完全是為了實現自己的人生抱負以及政治理想,說通俗一點,那就是為國家服務、為人民服務。


世界精彩生活


他能把文學創作與當時的政治密切地聯繫起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