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王安石寫元日的目的是什麼?

海月小築3


雖然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但是,他自己最看重的不是文章,而是政治和學術。

所以,《元日》這首詩的寫作目的是為了抒發自己的政治抱負。

雖然王安石不看重文章,可是,就是這些文章讓他千年流芳,讓我們更立體的瞭解了王安石。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

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而這首詩,寫於王安石剛任參知政事主持變法之際。此時的王安石雄心勃勃,準備大幹一場,再加上神宗皇帝信任,他有雄心壯志憑一己之力挽救北宋的內憂外患。

此詩非常明顯的表現了王安石對通過變法實現富國強兵的果斷和勇氣,可以說是他改革的衝鋒號。

王安石是一個高調做事、低調做人的實幹家,他對於自己的政治抱負從來沒有掩藏過。這首詩尤其明顯。

他看到老百姓點燃爆竹,飲屠蘇酒,換新桃符,對來年,對生活寄託了美好的希望。他想到了自己主導的變法又何嘗不是這樣!

不由得詩興大發,寫下了這首《元日》。


武哥說文


《元日》詩作於王安石初拜相而始行己之新政時。為擺脫宋王朝所面臨的政治、經濟危機以及遼、西夏不斷侵擾的困境,1068年,宋神宗召王安石“越次入對”,王安石即上書主張變法。次年任參知政事,主持變法。同年新年,王安石聯想到變法伊始的新氣象,有感創作了此詩。

王安石不僅是政治家,還是詩人。他的不少描景繪物詩都寓有強烈的政治內容。本詩就是通過新年元旦新氣象的描寫,抒寫自己執政變法,除舊佈新,強國富民的抱負和樂觀自信的情緒。

詩是人們的心聲。不少論詩者注意到,這首詩表現的意境和現實,還自有它的比喻象徵意義,王安石這首詩充滿歡快及積極向上的奮發精神,是因為他當時正擔任宰相,推行新法。王安石是北宋時期著名的改革家,他在任期間,正如眼前人們把新的桃符替換成舊的一樣,革除舊政,施行新政。王安石對新政充滿信心,所以反映到詩中就分外開朗。

這首詩,正是讚美新事物的誕生如同“春風送暖”那樣充滿生機;“曈曈日”照著“千門萬戶”,這不是平常的太陽,而是新生活的開始,變法帶給百姓的是一片光明。結尾一句“總把新桃換舊符”,表現了詩人對變法勝利和人民生活改善的欣慰喜悅之情。其中含有深刻哲理,指出新生事物總是要取代沒落事物的這一規律。這首詩雖然用的是白描手法,極力渲染喜氣洋洋的節日氣氛,同時又通過元日更新的習俗來寄託自己的思想,表現得含而不露。


天天讀詩


《元日》宋 王安石

爆竹聲中一歲除,

春風送暖入屠蘇。

千門萬戶曈曈日,

總把新桃換舊符。

元日: 農曆正月初一,即春節。

王安石寫元日的目的主要有兩層意思:

一是新年到了,心情跟普通百姓一樣,十分開心,喜氣洋洋。於是藉助好心情、好環境即興賦詩一首,以此表達內心的喜悅與激動。

二是以詩喻情,通過“燃放爆竹、飲屠蘇酒、換新桃符”等生活場景的生動描寫,暗喻王安石“新官上任、革新變法、強國富民”的遠大理想和政治抱負。

“爆竹聲中舊的一年已經過去,迎著和煦的春風開懷暢飲屠蘇酒。初升的太陽照耀著千家萬戶,都把舊的桃符取下換上新的桃符”。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號半山,漢族,臨川(今江西撫州市臨川區)人,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學家、改革家。王安石歷任揚州籤判、鄞縣知縣、舒州通判等職,政績顯著。熙寧二年(1069年),任參知政事,次年拜相,主持變法。因守舊派反對,熙寧七年(1074年)罷相。一年後,宋神宗再次起用,旋又罷相,退居江寧。元祐元年(1086年),保守派得勢,新法皆廢,鬱然病逝於鐘山(今江蘇南京),贈太傅。紹聖元年(1094年),獲諡“文”,故世稱王文公。其政治變法對北宋後期社會經濟具有很深的影響,已具備近代變革的特點,被列寧譽為是“中國十一世紀偉大的改革家”。與“韓愈、柳宗元、歐陽修、蘇洵、蘇軾、蘇轍、曾鞏”,並稱“唐宋八大家”。


三點水981


首先非常感謝在這裡能為你解答這個問題,讓我帶領你們一起走進這個問題,現在讓我們一起探討一下。

元日·王安石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

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王安石《元日》(龍書本作《除日》)可以視為寫元旦的詩詞中之翹楚。他不僅將除夕與元日的宋代風俗記錄在案,寫出唐宋時代除歲迎新的景況,而且表達了自我的哲學觀念:“爆竹聲中一歲除,春(一作東)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日童日童日,總把(一作爭插)新桃換舊符”,說在爆竹聲中送走了一年,在送暖的春風中,闔家歡飲屠蘇美酒。屠蘇酒,是用屠蘇草浸泡的酒,當時民俗,在正月初一時,家家按照先幼後長的次序飲屠蘇酒,唐人盧仝《除夜》詩說:“殷勤惜此夜,此夜在逡巡。燭盡年還別,雞鳴老更新。……明日持杯處,誰為最後人”;宋人蘇轍《除日》詩說:“年年最後飲屠蘇,不覺年來七十餘”,兩詩都提及長者最後飲酒的風俗。飲酒大概是子夜時分剛剛進入新年的那一刻開始的。屠蘇,也名“屠酥”“酴酥”,古代元日飲酒屠蘇的風俗,之所以在元日飲屠蘇酒,是因為一個傳說,或說是一個故事:“俗說屠蘇乃草菴之名。昔有人居草菴之中,每歲除夜遺閭里一藥貼,令囊浸井中,至元日取水,置於酒樽,閤家飲之,不病瘟疫。今人得其方而不知姓名,但曰屠蘇而已。”(唐韓諤《歲華紀麗》一《元日》:“進屠蘇”注)王安石詩中的後兩句說,在守夜中,千家萬戶迎來了曈曈紅日,然後,用新的桃符來換去舊符。桃符,又涉及另外一個風俗:相傳東海度朔山有大桃樹,其下有神荼、鬱?二神,能食百鬼。因此,才有用桃木板畫二神於門上以驅鬼避邪的風俗。《荊楚歲時記》:“正月一日,帖畫雞戶上,懸葦索於其上,插桃符其旁,百鬼畏之。”五代後蜀始於桃符板上書寫聯語,其後改書於紙,演變成為後來的春聯。陸游有詩:“半盞屠蘇猶未舉,燈前小草寫桃符”(《除夜雪》),正是這種風俗的生動記載。

當然,作為大政治家、哲學家的王安石,其寫作此詩的目的,並不是單純地記錄宋代的春節民俗,而是表達了他除舊革新的政治理想。從王安石其他優秀詩作來看,傳達那種變化之美,革新之美,以及那種不為世人理解的孤獨之美,也確乎是其主要的詩意表達,如“飛來峰上千尋塔,聞說雞鳴見日升”(《登飛來峰》)的對於日升新日的禮讚,“春風又綠江南岸”中“綠”的動感和春天的歡呼,“春色惱人眠不得,月移花影上闌干”(《夜直》)中的那種靜態美中的動態,以及“今人未可非商鞅,商鞅能令政必行”(《商鞅》)的對於商鞅政治變革的讚美等,無不如是。

在以上的分享關於這個問題的解答都是個人的意見與建議,我希望我分享的這個問題的解答能夠幫助到大家。

在這裡同時也希望大家能夠喜歡我的分享,大家如果有更好的關於這個問題的解答,還望分享評論出來共同討論這話題。

我最後在這裡,祝大家每天開開心心工作快快樂樂生活,健康生活每一天,家和萬事興,年年發大財,生意興隆,謝謝!




華嚴頌


這首詩的目的很明顯!就是為推行新政吶喊!

詩是人們的心聲。不少論詩者注意到,這首詩表現的意境和現實,還自有它的比喻象徵意義,王安石這首詩充滿歡快及積極向上的奮發精神,是因為他當時正出任宰相,推行新法。王安石是北宋時期著名的改革家,他在任期間,正如眼前人們把新的桃符代替舊的一樣,革除舊政,施行新政。王安石對新政充滿信心,所以反映到詩中就分外開朗。這首詩,正是讚美新事物的誕生如同“春風送暖”那樣充滿生機;“曈曈日”照著“千門萬戶”,這不是平常的太陽,而是新生活的開始,變法帶給百姓的是一片光明。結尾一句“總把新桃換舊符”,表現了詩人對變法勝利和人民生活改善的欣慰喜悅之情。其中含有深刻哲理,指出新生事物總是要取代沒落事物的這一規律。

這首詩雖然用的是白描手法,極力渲染喜氣洋洋的節日氣氛,同時又通過元日更新的習俗來寄託自己的思想,表現得含而不露!這首詩對中國當今改革,具有現實意義!建議從幼兒園開始背熟!並理解詩的意境和所表達的現實意義!





依楓的微博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

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這是宋朝王安石寫的《元日》,這首詩描繪了我國人民辭舊迎新,歡歡喜喜過大年的熱鬧景象。同時,也抒發了王安石革新變法,開創時代新格局的思想情感。最後一句“總把新挑換舊符”,既是寫當時的民間習俗,又包含了革新變法以後的新氣象 。

王安石既是政治家,又是大文豪。他的不少詩都有著強烈的政治內涵。這首《元日》詩就是通過對過年情景的描寫,抒發自己革新政治,強國富民的抱負。全詩一氣呵成,積極向上,融眼前美景與內心情感於一體,既大氣磅礴,又寓意深刻。


夢之居


王安石寫這首詩目的明確,就是驅邪避災保平安。保新一年人畜平安,五穀豐登。全詩短短28個字,就有三處寫祛邪辟鬼驅瘟疫:爆竹,屠蘇,桃符。

現在人不信古,棄講天人合一,追求人定性天。講求與天鬥、與地鬥、與人鬥,而不是大家和平共處,共同維護自然界平衡。所以經常會受到大自然報復與懲罰,2020庚子年初瘟疫就是一切實實衣在的國難,人類受到應有懲罰,這個慘痛教訓可為統治階層鑑,可為萬民鑑。

延伸閱讀:

元日⑴

一一(宋)王安石

爆竹聲中一歲除⑵,

春風送暖入屠蘇⑶。

千門萬戶曈曈日⑷,

總把新桃換舊符⑸。

詞語註釋

⑴元日:農曆正月初一,即春節。

⑵爆竹:古人燒竹子時使竹子爆裂發出的響聲。用來驅鬼避邪,後來演變成放鞭炮。一歲除:一年已盡。除,逝去。

⑶屠蘇:“指屠蘇酒,飲屠蘇酒也是古代過年時的一種習俗,大年初一全家合飲這種用屠蘇草浸泡的酒,以驅邪避瘟疫,求得長壽。

⑷千門萬戶:形容門戶眾多,人口稠密。曈曈:日出時光亮而溫暖的樣子。

⑸桃:桃符,古代一種風俗,農曆正月初一時人們用桃木板寫上神荼、鬱壘兩位神靈的名字,懸掛在門旁,用來壓邪。也作春聯。


國學小師


當時寫作這首詩時,宋朝經濟萎靡,民弱國貧,外有西夏及遼強敵不斷侵擾!宋神宗啟用王安石欲擺脫朝廷困境。此背景下,新年之際,王安石寫下這首《元日》抒發了銳志改革,使國家走向國富民強的雄心。總把新桃換舊符,寫新年亦是表達對改革新法的美好願望。作為唐宋八大家,連政見不和的蘇東坡都非常佩服王安石的心胸格局,我個人也十分敬佩這種君子之爭,在華夏曆史長河裡,堪稱完美!在被罷官貶職之時,兩個人互相沒有落井下石,當然還有這格局支撐起的才華。


一城一詩


古代時,中國只有一種曆法,所以新年的第一天(正月初一),就叫做“元旦”,也就是我們今天說的春節

詩中的最後一句,“總把新桃換舊符”,就是王安石在向自己下決心,一旦皇帝同意自己主持新政,那麼必須抱著一顆必勝的決心,打破朝廷現有的舊制度,推行新法,以實現大宋富強!

而這首詩所要表達的,實際上就是王安石對即將要實施的新法充滿了必勝的信念,同時對新法實施後,為提高大宋百姓生活水平,解決大宋社會危機的光明前途充滿了喜悅之情!



鍾吾一哥


木子答題:王安石寫巜元日》的背景前提是王安石身為宰相,在推行新法時信心滿滿,春風得意,躊躇滿志,這首詩描寫新年伊始的歡樂,熱鬧和氣象萬新的場面,抒發作者革新政治的思想感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