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人大功大过集于一身,八次封禅,求遍仙山,劳民伤财,无出其右

此人大功大过集于一身,八次封禅,求遍仙山,劳民伤财,无出其右

武帝是一个把优点与缺点都发挥到极致的帝王,中国封建王朝历史上几乎没有一位帝王能与他的武功相比,也几乎没有一位地方可与他所铸造的一切大祸相提并论。

历史行进到大汉帝国武帝时代时,三代历程和帝国并不遥远,大汉帝国之前的秦帝国,虽然将三代的政教合一之中的“政”抛弃了,然而却把“教”或明或暗地保留了下来,这种“教”在现代人眼中或称为迷信,或称为宗教,而在当时人们心中,这是一种被称为鬼神的令大多数人都深信不疑的思想。武帝信仰神仙学说之坚定,追求飞升意念执着,为鬼神活动付出代价之巨大,不但为他的前辈所望尘莫及,即使是后来忠诚于鬼神的帝王也不能望其项背。

此人大功大过集于一身,八次封禅,求遍仙山,劳民伤财,无出其右

正是这种对规范思想的信奉,武帝自其执政后期便开始无休止的祭祀封禅和求仙活动,他所做的这一切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神化皇权,飞升登仙,按传统的解释,所以要祭祀,是昭告祖宗,通申明,所祭祀的对象为神鬼思想所认为的五帝。武帝在这方面可谓大下苦功,令人在长安东南郊立祠,每年春秋两祭,至于封禅,似乎是武帝最喜欢的活动之一,传统解释封禅为:易姓而王,致太平,必封泰山,因为:天命以为王,使理群生,告太平于天,报群神之功,帝国的诸多数是普遍相信,倘若得到当年皇帝所以留下来的天书去封禅,则可以登仙,武帝叹道,如果真能登仙,我当弃妻儿为敝屣,于是从元封元年开始的第一次封禅,武帝终其一生达到了八次,当时的交通并不发达,几万人从长安城出发到达山东泰山,动用的人力与物力资源难以计数,仅一次封禅所花费的金钱之巨大就可想而知。

此人大功大过集于一身,八次封禅,求遍仙山,劳民伤财,无出其右

然而武帝所考虑的却并不是帝国能否支撑得住自己的折腾,而对神仙学说的痴迷,没有人可以解释,也没有人敢于向他询问这种心理的来源,在帝国的诸多术士看来,早在帝国建立初年,流行在中原大地上的鬼神学说就已经大有市场,只不过因为整个帝国都在为诸多存在的弊病疲于奔命,所以没有帝王有心思来理会这种学说,文帝虽然凡事必卜,但这不过是他的个人行为,他并没有把这种迷信的行为带到整个帝国中来,然而到了武帝时代就大不相同,整个帝国仿佛一艘顺水而行的大船,又碰上风平浪静,所以必要的折腾自然也就开始了,如果仅仅说武帝的折腾是对前辈鬼神思想的继承,倒是小看了这位帝王,除了他深信不疑外,他还希望通过鬼神思想这一工具制造出一位赫然超传的人间至上神,这一神仙是独裁的,断唯我独尊的.

此人大功大过集于一身,八次封禅,求遍仙山,劳民伤财,无出其右

在封禅希望登仙,不果后,武帝又通过各种手段来强化自己的登仙,在他最爱的李夫人死后,武帝听从一位方士的建议,在夜晚独自一人呆在一个帐子里,设蜡烛与酒肉,然后置其身并忘情而歌,是耶,非耶,利而忘之,偏何姗姗来迟,接着就是炼丹,一位方士建议他画沙为黄金,用黄金做银器,用此器皿饮食,可延年益寿益寿而可见蓬莱仙山,第三种方法是求神仙,许多方士都认为渤海上有蓬莱方丈,瀛洲三仙山,山上住着神仙,神仙手中有不死之药。武帝曾派出多人寻求,并几次去海边监督,但在多次未果后,武帝再次听从方士的建议,派人在有神仙出没的地方等候。然而这种种种方法都不可能满足他的愿望,这个世界上根本就没有神仙,武帝不过是在于虚无缥缈做生意,因此无论付出多少,都不会得到一点回报。

参考:《帝国60年》赫阑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