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相亲很创意:李林甫的办法你想不到

古代相亲很创意:李林甫的办法你想不到

别以为古人的婚姻大事都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女子们在选择权上,也不是完全没有,否则也不会出现《列女传》了。有的时候,皇帝在选择后妃的时候尚且不能随心所欲,更别说普通百姓了,其实古人们相亲很有创意。

古代相亲很创意:李林甫的办法你想不到

《周礼·地官·媒氏》曰:“仲春之月,令会男女,奔者不禁。”政府非但不反对两性交往,还在春暖花开之际组织大规模的“相亲会”。

古代相亲很创意:李林甫的办法你想不到

秦朝之后各代,对男女之妨进行了立法,如“防隔内外,禁止淫佚”、“男女授受不亲”等,但在每年的上巳节、元宵节和七夕节,红男绿女们则可以游园聚会,包括“相亲”。

古代相亲很创意:李林甫的办法你想不到

元宵节晚上,借赏灯、逛花市的名义,月影疑流水,春风含夜梅,男女彼此也心照不宣,会用眼角余光偷看异性,心里七上八下,但又憧憬着那份“灯下邂逅”的心动缘分,自有一番“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浪漫。单身男女一旦看上心仪的人,便会请朋友上前自报家门,如对方也有“眼缘”,那就等于成功了一大半。然后彼此留下姓名、地址———尽管当时没有手机。于是父母大人便可按照“明媒正娶”的程序,“热热闹闹”而且“严肃认真”地走一下过场,直到把这个“灯下缘分”送到婚姻洞房。

古代相亲很创意:李林甫的办法你想不到

七夕节在古代是夫妻节,不过被当下人当成“情人节”来过,实在是谬误,因为在中国传统社会,情人与夫妻泾渭分明,牛郎织女更像是分居两地的夫妻。在古代,除了“三月三”、“上元节”,那就是“同年大会”。

古代相亲很创意:李林甫的办法你想不到

唐朝时,每逢朝廷举办科举考试,全国秀才们奔赴长安。发榜那天凡中了进士的,便凑钱一起到当时长安城景致最好的曲江池畔,举行“同年”大会。唐代进士非常难考,报名应试数十万人,考上的就显得特别“金贵”,于是,城里权贵家的待嫁美女便倾城出动,涌向曲江寻找意中人。如果相中了,就告诉有权有钱的父母安排去提亲,而且大多是当即举行婚礼。不仅王公勋贵这样,就连皇上也加入其中,当然皇帝手里有特权,不过,公主挑选的一般都是状元郎。但是,每年新科进士少,而皇帝权贵家女儿多,面对如此“僧多肉少”、“供需矛盾突出”的局面,京城一些有权有势的人,在皇帝挑选完后,再给自家女儿选女婿。

古代相亲很创意:李林甫的办法你想不到

人家李林甫的办法更富于创意,他给会客厅安上一个隐蔽的小纱窗,和女儿们商定,但凡有未婚青年人来访,女儿们便依次从小纱窗里偷偷地相亲,相中了告诉老爸,老爸出面为女儿们一一搞定。有的干脆直接命令家丁们去抢女婿,甚至由此还引发群体性斗殴,上演了一出出榜下捉婿的全武行。

古代相亲很创意:李林甫的办法你想不到

北宋首都开封就发生一起,不过不是斗殴,而是“抢错”了,咋回事呢?进士发榜那天,一个叫曾文斌(新科进士)的小伙子正在看榜,突然被十多名壮汉架起来,并簇拥至兵部尚书之家。被架起来的曾文斌既不拒绝,也不喊叫,而是欣然前往。到了部长家,不多时,一位着高官袍服的人来到他面前,问道:“我只有一个女儿,长得并不丑陋,愿意嫁与公子为妻,不知可否?”曾文斌听完后,不急不忙地深深鞠了一躬,说道:“我出身寒微,如能高攀,固然是件幸事,要不您等我回家和妻子商量一下再说,怎么样?”围观众人见状哄堂大笑,随即散去。

古代相亲很创意:李林甫的办法你想不到

南宋时,“男家择日备酒礼诣女家,或借园圃,或湖舫内,两亲相见,谓之相亲。男以酒四杯,女则添备两杯,此礼取男强女弱之意。”

由于在“同年大会”相亲节,于是,在古代“金榜题名”和“洞房花烛”总是密不可分,而且自唐朝以来延续了一千多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