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门子弟出头有多难?---看两晋时期的九品官人法

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

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官僚选任多以经术起家,至汉末累世公卿的大家族层出,成为影响政局的重要力量。

延康元年(220年)曹操薨逝后继位魏王的曹丕思谋代汉,为笼络世家大族,获得普遍支持,夯实曹魏权力,曹丕采纳尚书陈群的建议,制定了一套官员选拔机制:九品官人法,即九品中正制。

寒门子弟出头有多难?---看两晋时期的九品官人法

魏司空陈群,始立九品之制。郡置中正,评次人才之高下,各为辈目,州置都而总其议。

所谓九品中正制,其核心在中正,朝廷在郡县设中正一职,擢拔郡内士人,评定品级: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九等,然后由州大中正复核,报司徒府批准定品,定品的结果便是此后吏部选官的根据。

这套选官制度订立之初就是为了笼络士族,虽然要求议人物的标准是家世﹑道德﹑才能三者并重,但士族一旦占据高位,中正多有朝中士族高门子弟担任,选拔标准尤重家世,逐渐背离唯才是举的初衷。

五胡乱华,永嘉南渡,东晋朝廷在南北大族的共同支持下创立,形成“王与马,共天下”的政治格局,士族与司马皇室共主朝政,门阀政治大行其道,九品中正制自然成为维系士族执政地位的重要工具。

郡县中正官选拔士子,以家世为准,士族子弟即便才学堪忧也能评议高品,而寒门庶族即便再怎么

天才英博,亮拔不群,最高品也不会超过中下品,即六品。故常有“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吊诡局面。

士族门阀子弟定上品,仕途起步高,朝廷征辟常为清贵闲职,士大夫们才能悠悠林下,清谈雅集。而寒门子弟只能为浊吏,每日公务缠身,案牍劳形,且难以升迁高位。

两晋少有寒门子弟为高官者,唯陶侃风云际会,在两晋之交乱世,博出一片天地,成为护国重臣,几成孤例。

寒门子弟出头有多难?---看两晋时期的九品官人法

门阀制度下,高门巨族把持国家选材通道,僵化了政治机制,世家豪族权势滔天,其封闭的庄园经济,占山占地侵吞下层百姓田产,几乎成为国中之国,晋室无财货可用,国力衰败,平民百姓更难有立锥之地。

晋隆安三年(399年),五斗米道首领孙恩、卢循率众起义,百姓响应云从,虽然失败,却给予门阀大族沉重打击,也为之后气吞万里如虎的刘裕崛起提供了契机。

几年后刘裕当政,出身贫寒的刘裕深切知道社会弊端,行土断、抑制豪强,重用寒门,开寒门掌机要先河,两晋以来压制皇权的门阀政治走向衰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