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武灵王为何提出“胡服骑射”的改革?假如他没死,秦国会怎样?

战国初期,各国图强,纷纷进行改革,魏国的李悝、楚国的吴起、秦国的商鞅、韩国的申不害等先后倡导主持改革。

而赵国又地处列强包围之中,西有秦、东有齐、北有燕、南有魏,还有中山国深入腹地,这些国家对赵国可谓是虎视眈眈。

并且还有东胡、娄烦等少数民族在西北边,国际关系和民族矛盾十分尖锐复杂,战争屡有发生。修鱼之战,秦便斩赵军八万,燕与中山也经常大规模入侵,可谓危机四伏。

于是赵国的国君武灵王,就想方设法的要把国家给改革一番。

因此提出“胡服骑射”的改革,简单地说,就是使军民穿上胡服以便骑射。

赵武灵王为何提出“胡服骑射”的改革?假如他没死,秦国会怎样?

一天,武灵王对他的臣子楼缓说:“咱们东边有齐国、中山(古国名),北边有燕国、东胡,西边有秦国、韩国和楼烦(古部落名)。我们要不发奋图强,随时会被人家灭了。要发奋图强,就得好好来一番改革。我觉得咱们穿的服装,长袍大褂,干活打仗,都不方便,不如胡人(泛指北方的少数民族)短衣窄袖,脚上穿皮靴,灵活得多。我打算仿照胡人的风俗,把服装改一改,你们看怎么样?”

楼缓听了很赞成,说:“咱们仿照胡人的穿着,也能学习他们打仗的本领了,是不是?”

武灵王说:“对啊!咱们打仗全靠步兵,或者用马拉车,但是不会骑马打仗。我打算学胡人的穿着,就是要学胡人那样骑马射箭。”

这个议论一传开去,就有不少大臣反对。

武灵王又跟另一个大臣肥义商量:“我想用胡服骑射来改革咱们国家的风俗,可是大家反对,怎么办。”

肥义说:“要办大事不能犹豫,犹豫就办不成大事。大王既然认为这样做对国家有利,何必怕大家讥笑?”

武灵王听了很高兴,说:“我看讥笑我的是些蠢人,明理的人都会赞成我。”

赵武灵王为何提出“胡服骑射”的改革?假如他没死,秦国会怎样?

第二天上朝的时候,赵武灵王首先穿着胡人的服装出来。大臣们见到他短衣窄袖的穿着,都吓了一跳。

武灵王把改胡服的事向大家讲了,可是大臣们总觉得这件事太丢脸,不愿这样办。

武灵王有个叔叔公子成,是赵国一个很有影响的老臣,头脑十分顽固,听说武灵王要改服装,就干脆装病不上朝。

武灵王下了决心,非实行改革不可。他也知道要推行这个新办法,首先要打通他那老叔叔的思想,就亲自上门找公子成,跟公子成反复地讲穿胡服、学骑射的好处。

公子成终于被说服了,武灵王立即赏给他一套胡服。

大臣们一见公子成也穿起胡服来了,没有话说,只好跟着改了。

武灵王看到条件成熟,就正式下了一道改革服装的命令。过了没有多少日子,赵国人不分贫富贵贱,都穿起胡服来了。

赵武灵王为何提出“胡服骑射”的改革?假如他没死,秦国会怎样?

有的人刚开始还是觉得有点不太习惯,可是后来发觉,穿了胡服以后,做事情确实比以前方便得多。

武灵王接着又号令大家学习骑马射箭,不到一年的功夫,就训练了一支强大的骑兵队伍。

公元前305年,武灵王亲自率领骑兵打败临近的中山,又收服了东胡和临近几个部落。

实行胡服骑射的第七年,武灵王接连收服了中山、林胡、楼烦等地,土地也扩大了许多,于是就打算同秦国比个高低。

赵武灵王经常带兵在外打仗,把国内的事交给儿子管。公元前299年,他正式传位给儿子,就是赵惠文王。武灵王自己改称主父(意思是国君的父亲)。

赵主父为了要打败秦国,把国内的事安排好以后,决心亲自到秦国去考察一番地形,并且观察一下秦昭襄王的为人。

他打扮成赵国的一名使臣,带着几个手下人,上秦国去。

到了咸阳,赵主父以使臣的身份拜见秦昭襄王,还向他报告了赵武灵王传位的事情。

赵武灵王为何提出“胡服骑射”的改革?假如他没死,秦国会怎样?

秦昭襄王接见了那个假“使臣”后,觉得那个“使臣”的态度举止,既大方,又威严,不像个普通人,心里有点犯疑。

过了几天,秦昭襄王又派人去请他,发现那个“使臣”已经不告而别了,客馆里只有一个赵国来的下人。

秦昭襄王把那下人招找来一问,才知道他接见的原来就是有名的赵主父。

秦昭襄王大吃一惊,立刻叫大将白起带领精兵,连夜追赶。等追兵到函谷关时,赵主父已经出关三天了。

后来赵国因为王位问题内部发生了政变,武灵王也在失败后被囚禁饿死了。

随着他的悄然逝去,赵国灭秦的宏伟计划也随之化为泡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