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直報怨和以德報德的真性情:直男子主父偃的勵志人生和悲慘結局

齊人主父偃,是一個典型的勵志人物。

他少年貧困、壯年困厄,晚年得志。

得志之時的主父偃,上能貴幸於武帝、中能懾服王侯百官、下能招致賓客千數。

然而,因齊王一案,主父偃最後身死族滅。

他的那句“且丈夫生不當五鼎食,死即五鼎烹耳”,一語成讖了。

以直報怨和以德報德的真性情:直男子主父偃的勵志人生和悲慘結局

主父偃劇照

曲折的求學之路

主父偃雖然家境貧寒,但勵志向上,期望通過“學而優則仕”的途徑,求得出人頭地的機會。

年少之時,主父偃學的是縱橫之術。

縱橫之術,有兩個代表人物,一個是佩六國相印的蘇秦;一個是捭闔天下諸侯的張儀。

所以,少年主父偃的志向就是做蘇秦、張儀那樣的縱橫大師,以遊說晉身人主之側、以縱橫捭闔天下諸侯。

以直報怨和以德報德的真性情:直男子主父偃的勵志人生和悲慘結局

縱橫家的代表人物:蘇秦與張儀

但是,在大一統的形勢之下,縱橫術就如屠龍術一樣,“無所用其巧”。

此時的天下,已經是統一的大帝國。沒有合縱的六國,也沒有連橫的強秦,自然就沒有縱橫術的用武之地。

所以,主父偃的求學之路,必然是曲折坎坷的。

《史記》記載:(主父偃)晚乃學易、春秋、百家言。

至於主父偃是多晚才開始重新學習《易經》、《春秋》和“百家言”的,就不甚清楚了。

但能夠推理的是:主父偃的求學路應該是繞了一大圈。

坎坷的人生之路

非獨求學之路,主父偃的人生際遇和求仕之路更是坎坷至極。

先是在老家齊地遊學,“莫能厚遇也”。

齊地的儒生學子都排擠他。

想想也知道,你主父偃一個學縱橫之術的,半路出家改學儒家經典,被人排擠自是難免。

你學得差,人家那些儒家學子不跟你玩。

你學得好,“自古文人相輕”,人家又會以門戶之見妒忌詆譭你。

所以,無論學得差還是學得好,主父偃註定都會被人排擠了,直到在齊國沒了容身之地。

被人排擠,便無聲望顯名於諸侯;加之家境貧寒,便無錢財疏通權貴門戶。

當此之時,主父偃即使才華橫溢也只能堙沒無聞。

主父偃當然不會甘心。

所以,他開始向北遊學燕地、向南遊學趙地和中山。

但是,從齊地到燕地,從燕地再到趙地、中山之地,在山東、河北轉了一大圈,主父偃仍舊沒能得到晉身的機會,

孝武元光元年中,以為諸侯足遊者,乃西入關見衛將軍。

既然關東諸侯不值得遊說,那就效仿張儀入函谷關、進長安,遊說帝都長安吧。

長安不愧是長安、帝都不愧是帝都、衛青大將軍也不愧是大將軍,在這裡,主父偃得到了衛青的賞識。

以直報怨和以德報德的真性情:直男子主父偃的勵志人生和悲慘結局

衛青劇照

所以,衛青就極力地向漢武帝推薦主父偃。

但主父偃這種人,就是命不好。

此時的衛青,正值武帝寵幸,而此時的武帝,正當求賢若渴。但是主父偃就是死活不能得到漢武帝的召見。

衛將軍數言上。上不召。資用乏,留久,諸公賓客多厭之。

主父偃的情商也著實是不高,在齊地不招人待見,在燕地、趙地以及中山不得人禮遇,到了長安還是如此,“諸公賓客多厭之”。

這絕對是做人的問題。但史料所限,咱們也無法研究主父偃到底是怎樣做人,才混得如此“ 不堪”。

短暫的為政之路

此時的主父偃只能孤注一擲了。

於是,他以布衣之身直接上書漢武帝。

乃上書闕下。朝奏,暮召入見。所言九事,其八事為律令,一事諫伐匈奴。

真是“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以直報怨和以德報德的真性情:直男子主父偃的勵志人生和悲慘結局

漢武帝劇照

公元前128年,主父偃終於得到漢武帝的召見、對答殿下。

和主父偃一起被召見的還有徐樂、嚴安二人。漢武帝見此三人,如獲至寶、興奮至極。

天子召見三人,謂曰:“公等皆安在?何相見之晚也!”於是上乃拜主父偃、徐樂、嚴安為郎中。

得遇漢武帝這位伯樂人主,主父偃便立即施展其平生所學,傾盡所有地顧問應答,甚至不用漢武帝問,而是直接提出治國的問題、直接作答治國的方略。

數見,上疏言事。詔拜偃為謁者,遷為中大夫。一歲中四遷偃。

一年升了四級,抑鬱不得志的主父偃終於終於大志得伸、大才盡顯了。

但是,“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公元前128年出仕朝堂,公元前127年主父偃便身死族滅。

雖然時間很短,但身居要位的主父偃卻做了很多大事。

一是建議漢武帝實施“推恩令”,以懷柔之策削分諸侯國。

自文景以來,諸侯國問題便是帝國朝堂的一塊心病。而等到主父偃上書,漢帝國終於拿出了最好的解決辦法。

打破嫡長子繼承製,讓諸侯王把郡國分給一眾子孫,然後“以地侯之”。

以直報怨和以德報德的真性情:直男子主父偃的勵志人生和悲慘結局

推恩令前後對比

這樣,方千里的諸侯王國便分割成幾個或十幾個封國食邑。

國削力弱的諸侯王國,自保富貴尚可,而抗禮中央便無從談起了。

漢武帝之後,鮮有諸侯國與中央分庭抗禮的情況,可以說推恩令的作用極大。

二是建議漢武帝築城朔方,以鞏固北部邊疆。

築城朔方在當時確實是勞民傷財之舉。

在一片遊牧之地修築一座城市、建立一個邊疆郡,不僅要財政撥款、增加徭役,而且還要派遣駐軍、遷徙人口。此外,這種殖民活動,還要耗費大量的時間。

(元朔二年)夏,募民徙朔方十萬口。
(元朔四年)秋,罷西南夷,……專力城朔方。
(元鼎六年)上郡、朔方、西河、河西開田官,斥塞卒六十萬人戍田之。
(元封四年)遣拔胡將軍郭昌屯朔方。

之後,又是築城又是移民又是駐兵,朔方郡才逐漸形成規模。到了漢平帝時期,朔方郡戶數三萬餘,人口達到十三萬之眾,下轄十個縣。

以直報怨和以德報德的真性情:直男子主父偃的勵志人生和悲慘結局

朔方郡的位置圖

儘管代價極大,但築城朔方卻使漢帝國牢牢控制了河套地區,不僅擴大了疆域版圖,而且為之後持續征伐匈奴提供了一個堅實的前沿陣地。

三是建議漢武帝遷徙天下豪傑,以弱豪強、以解兼併。

土地兼併以及豪強做大,是歷代統治者都要面對的棘手問題。

但是,幾乎沒有哪個朝代能把這個問題給徹底解決了。

然而,主父偃的這一記絕殺,卻把這個問題給解決了。雖然舊豪強走了,還會有新豪強;現在的土地兼併解決了,還會有新的土地兼併。

但是,遷徙天下豪傑,卻能把這個問題往後推幾十年,至少在武帝一朝把這個問題給解決了。

這是利用國家強制手段,實現財富再分配的一劑虎狼之藥。其巨大的副作用就是讓統治階級和既得利益者有如刮骨療毒般的痛。

這劑虎狼之藥非常激烈、非常疼痛,但卻極其管用。如果後繼統治者足夠聰明、足夠強勢,還可以繼續採取這個措施。

但是,後來的豪強實在是做大了,帝國朝堂也成為地方豪族的利益代言人。

以後的歷朝歷代也得仰賴地方縉紳共治天下,所以這記絕殺再沒被使用過。

然而沒有這記絕殺的結果就是,統治者只能眼睜睜地看著問題一天天的嚴重、國力一天天的衰弱,然後整個帝國一起崩盤,要麼因為農民起義、要麼因為外族入侵,最後改朝換代。

以直報怨和以德報德的真性情:直男子主父偃的勵志人生和悲慘結局

闖王李自成

除此之外,主父偃還做了其他的事情,如“尊立衛皇后”,舉報燕王、發難齊王,並導致這兩個諸侯王雙雙自殺。

因為齊王案關涉甚大,主父偃也確有公報私仇之嫌,加之趙王劉彭祖的構陷、御史大夫公孫弘的助力,漢武帝最終族殺了主父偃。

以直報怨的真性情

或曰:“以德報怨,何如?”子曰:“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
以直報怨和以德報德的真性情:直男子主父偃的勵志人生和悲慘結局

孔子

主父偃徹底踐行了聖人教導,做到了“以直報怨,以德報德”。

拜為齊相後,主父偃便把齊地的親朋賓客都叫了過來,拿出五百金散發給他們,然後對他們一同斥責,並當眾宣佈與這些人絕交。

至齊,遍召昆弟賓客,散五百金予之,數之曰:“始吾貧時,昆弟不我衣食,賓客不我內門;今吾相齊,諸君迎我或千里。吾與諸君絕矣,毋復入偃之門!”

因為相識一場,所以“苟富貴莫相忘”,分給你們五百金。

因為眾相輕我,所以“以直報怨”,與你們這些小人絕交,以後不復往來。

當受寵於武帝之時,主父偃上書“尊衛皇后”。

“衛將軍數言上”,但是漢武帝並未因此召見主父偃。

然而,衛青之所以言上薦賢,是因為賞識主父偃。而“數言上”的衛將軍,顯然已經盡力了。

有此賞識、有此盡力,衛將軍自然是有德於己的君子。所以,主父偃為了衛家姐弟自當出一份力,這就是“以德報德”。

既然齊燕諸侯皆輕我主父偃,那得志之後的主父偃便公是公、私是私,你們犯法我就舉報、你們做強做大我就分割你們的封地。這也是“以直報怨”。

既然漢武帝賞識我、重用我,一年提拔了我四次,那我就盡心竭力,施展滿腹的才華,建言推恩令以解君憂,建言遷徙天下豪傑以固漢家天下。這也是“以德報德”。

人或說偃曰:“太橫矣。”主父曰:“臣結髮遊學四十餘年,身不得遂,親不以為子,昆弟不收,賓客棄我,我厄日久矣。且丈夫生不五鼎食,死即五鼎烹耳。吾日暮途遠,故倒行暴施之。”

主父偃曲折求學、坎坷求仕,所圖謀的便是富貴“五鼎食”。

但是這一路走來,實在是太辛苦了。

此等坎坷跌宕的人生經歷,使得主父偃沒有陽光的臉孔,只有鐵石的心腸,為了“五鼎食”,則不顧“五鼎烹”。

以直報怨和以德報德的真性情:直男子主父偃的勵志人生和悲慘結局

漢鼎

對於生活,他也是如此的“以直報怨”。

沒人理解、沒人同情、沒人幫助,只能以孤獨堅毅之心、愈挫愈勇,最後孤注一擲、上書闕下,才得以晉身。

得志之時,主父偃不僅要盡情地施展才華,屢屢上書言事,而且也要盡享富貴“五鼎食”。

大臣皆畏其口,賂遺累千金。

對於自己,他也是如此的“以德報德”。

以直報怨可能真得不正確

《大明王朝1566》裡有一句臺詞,很能引人深思。

封疆大吏胡宗憲批評書呆子高翰文說:“聖人的書是拿給人看的,拿來辦事是百無一用。”

以直報怨和以德報德的真性情:直男子主父偃的勵志人生和悲慘結局

胡宗憲劇照

如果這裡的胡宗憲所言在理,那麼孔聖人的那句“以直報怨”又應該怎樣審視呢?

主父偃就是這樣“以直報怨”、“以德報德”的。

但是,他的人生的結局真得很不好。

“以直報怨”的主父偃,招致了太多的仇人。即便富貴逼人,也未能結交許多知心朋友。

內心惶恐的趙王劉彭祖、外寬內忌的御史大夫公孫弘,是明面上的仇人,是殺死主父偃的劊子手。

以直報怨和以德報德的真性情:直男子主父偃的勵志人生和悲慘結局

漢丞相公孫弘

而其建言推恩令以及對宗室皇族的雷霆手段,自是得罪了一眾諸侯王和皇親國戚。這些人也是主父偃的仇人。

而遷徙天下豪傑,自不用說,主父偃已經跟大漢帝國的整個既得利益集團結下了深仇大恨。

當然,他的“散金斷交”更是了結了他與家鄉昆弟賓客的淡薄人情。

所以,當主父偃身首異處之時,僅有一人為他收屍。

主父方貴幸時,賓客以千數,及其族死,無一人收者,唯獨洨孔車收葬之。

“以直報怨”可能過於文雅而不形象了。所以,換成另外一個詞“以牙還牙,以眼還眼”,可能就更具象些了。

或者,你也可以說是“快意恩仇”。總之,就是你咬我一口,我就咬你一口;你瞪我一眼,我就瞪你一眼;你打我,我就打你;你要殺我,我也同樣待你。

如果人人都是這樣,那麼這個世界就絕對不會是現在這個樣子:既有溫情又有秩序。

以直報怨和以德報德的真性情:直男子主父偃的勵志人生和悲慘結局

以牙還牙漫畫 來源網絡

原因就是“以牙還牙”的為人處世模式,容錯率太低。

之所以要以眼還眼,是因為你認為別人朝你瞪了一眼。

但那個人的這一眼,可能是無意為之的,甚至他就是看你長得帥,在茫茫人海中多看了你一眼。

這時候,你要以眼還眼,他就該以牙還牙了,接著就是拳腳相加、再之後就是刀劍呼應。如此推理下去,這個世界該會亂成什麼樣子啊。

我們的主觀看法與客觀實際是有差別的,更與別人的真實想法是有差別的,所以“以牙還牙”的模式只能塑造戰鬥的人生和戰鬥的世界。

人與人要合作,合作的基礎就是互信,而具體的行為模式就是“以德報德”。

他投我以桃,我則報之以李。這種模式才能製造溫情和秩序。

就實際的處世而言,我們當然要提防壞人和麵對種種的不公,也就是遭遇各種的怨。

此時的我們也不願意做那種“以德報怨”的爛好人,因為孔聖人都不同意這麼做。

那麼,我們可以給別人一次機會,就是允許他一次對不起我,但不允許有第二次。因為我不想做一個人儘可欺的爛好人。

第一次,“以德報怨”,即便是裝,也要強顏歡笑,因為我允許你們犯錯。而第二次就要“以直報怨”,即便是心軟不忍,也要還之以顏色,因為犯錯的你們要受到處罰。

第一次的“以德報怨”是要爭取別人和世界的“以德報德”,因為這樣,別人和世界才願意跟我合作。而我也可以順利地編制進人際關係的網絡。

第二次的“以直報怨”是要樹立我在這個世界的威信,因為這樣,別人和世界才不會小覷我。而我也才能及時拿回付出之後的回報。

而這種回報就是別人和世界的“德”,有了這個反饋,我才能實施“以德報德”。而有了這種“以德報德”,我才能編制進公司、單位、組織、社團以及整個社會的網絡中。

以直報怨和以德報德的真性情:直男子主父偃的勵志人生和悲慘結局

人生的網絡

而主父偃就是千古第一“直男子”。

在他的世界中,齊地、燕地、趙地以及中山,還有帝都長安,除了衛將軍和漢武帝,都是一群可以“散金絕交”的小人。

所以,主父偃對待昆朋、對待賓客、對待整個世界,就是要“以直報怨”。

“以直報怨”,怨氣太重,招致來的便同樣是“以直報怨”,所以仇敵滿天下。

主父偃也就無法把自己編制進大漢朝堂的官僚網絡。

所以,當其身陷囹圄,周邊圍觀的便都是“以直報怨”的小人,落井下石、唯恐主父偃不死。

衛青,有自己的外戚網絡和武將集團;李廣,也有一眾李家子弟在朝為官;司馬遷,還有一個能夠書信相答的任安。他們都有一個網絡,自己都是網絡中的一個結點。雖然有時候很麻煩,辦事也會有顧忌,但這樣會更安全。

而主父偃的網絡在哪裡呢?他是與漢武帝單線聯絡的。

因為漢武帝的知遇之恩,所以主父偃“以德報德”、拼死效命。

而當武帝認為主父偃逼死諸侯王,而“以直抱怨”了,主父偃就只能身死族滅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