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第一艘核动力潜艇——美国海军“鹦鹉螺”号


鹦鹉螺号核潜艇(USS Nautilus SSN-571),是隶属于美国海军的一艘作战用潜水艇。它除了是世界上第一艘实际运作服役的核子动力潜艇外,也是第一艘实际航行穿越北极的船只。

使用核能来作为船只动力源的观念,最早是由第二次世界大战时代的物理学家菲力普·艾贝尔森提出,他撰写了世界上第一篇如何将核子反应炉装置在潜艇中,以同时提供潜艇潜航时所需的推进力与电力之报告。

在他的报告中提到可将潜艇用作一个导弹发射台,等于是将潜艇的作用由战术的攻击用舰艇转化为战略武器载台。

艾贝尔森的概念获得了人称"核动力海军之父"(Father of the Nuclear Navy)的美国海军上将海曼·里科弗(Hyman G. Rickover)之支持,并促使美国国会在1951年7月批准一纸建造案,授权建造一艘核子动力潜艇。

稍后在12月12日时美国海军部(U.S. Navy Department)正式公告新建造的潜艇将编号为SSN-571,并命名为鹦鹉螺号。是美国第六艘使用此名的船只,也是第三艘使用此名的潜艇。

鹦鹉螺号的龙骨是在1952年6月14日,在电力船只部门位于康乃狄克州格罗顿的船坞,由当时的美国总统哈瑞·杜鲁门安放("电力船只部门"是今日电力船只公司的前身,也是通用动力集团的前身)。

而它的掷瓶受洗则是由玛米·艾森豪(继任美国总统德怀特·艾森豪的夫人)在1954年1月21日执行,并下水驶入泰晤士河(Thames River)。鹦鹉螺号是在稍后的9月30日就役,第一任的舰长为海军中校尤金·威金森。

鹦鹉螺号在服役之后并没有立刻出海值勤,反而仍停靠在码头旁继续进行建造与测试工作。直到1955年1月17日11时,它正式启程出海,并且送出留名青史的一则讯息"以核子动力前进中"(Underway on nuclear power)。

5月10日,它开始往南行驶进行暖车,以完全潜航的方式自新伦敦航行到波多黎各的圣胡安,其中有2,223公里(1,381英里)的航程是在不到90小时的时间中完成,打破那时潜艇最长潜航距离与最快持续潜航速度(至少持续1小时以上)的世界记录。

在1955年到1957年间,鹦鹉螺号持续地被用在增加潜航速度与耐久的研究调查方面。其性能上的重大突破,使得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所累积起来、原本非常有效的的反潜作战程序变得过时无用。雷达与反潜机这些一度被认为是反潜利器的设施在面对一艘能持续以高速潜航,快速改变深度,又能待在水中非常久的潜艇,也显得作用有限。

1957年2月4日,鹦鹉螺号突破60,000海里(111,120公里)的航行纪录,达到19世纪法国小说家儒勒·凡尔纳的知名科幻小说《海底两万里》中所虚构的同名潜艇所航行之距离。该年5月,它离开美国东岸前往太平洋岸参与"本垒打行动",这是一个海岸演习与舰队演习行动,主要的目的是让太平洋舰队中的其他单位熟悉核动力潜艇的能力。


鹦鹉螺号在1957年7月21日返回母港--康乃迪克州的新伦敦,并在8月19日再次出海,开始进行它第一次、航程达2,226公里的北极冰帽潜航。之后,它前往东大西洋参加北大西洋公约组织(NATO)的演习,并且造访多个英国与法国港口,接受这两国家的国防相关人员登船检视。

1958年4月25日鹦鹉螺号再度启程前往美国西岸,新任的舰长是威廉·安德森中校。中途分别在加州的圣地牙哥、旧金山与华盛顿州的西雅图停靠之后,它开始历史上著名的极地航行挑战,美国海军代号"阳光行动"。

鹦鹉螺号在6月9日离开西雅图港,并在6月19日进入楚克奇海(北冰洋的一部份),但却因为在浅海水域遇到太多流冰而被迫折返。6月28日它航抵夏威夷珍珠港,并在那里暂停等待北极地区较好的海象。7月23日鹦鹉螺号出海北航,于8月1日时潜入巴罗海谷。

在8月3日东岸日光节约时间(EDST)23时15分抵达地理北极,成为世界上第一艘航抵北极点的船只。自北极点开始它又继续在冰下航行了96小时、2,945公里(1,830英里),在格陵兰东北外海浮上海面,成功地完成以潜航方式穿越北极的任务。

整个任务所需的技术细节都是由海军电子实验室(Naval Electronics Laboratory)的科学家们拟定,其中,来自该实验室的华尔道·里昂(Dr. Waldo Lyon)博士甚至亲自登船参与挑战,担任随船的科学总监与冰下领航员。

完成任务后鹦鹉螺号由格陵兰前往位于英格兰的波特兰(Portland),并在那里获美国驻英大使约翰·惠特尼(John Hay Whitney)代为颁发的总统单位嘉奖勋表(Presidential Unit Citation),是美国有史以来第一次在承平时期颁发此殊荣。

1959年年初参与完毕舰队演习之后,鹦鹉螺号进入缅因州基特里的朴茨茅斯海军造船厂进行成军以来第一次的完整检修,大检修之后组员经过了复习训练,并于10月24日时自新伦敦启航,首度加入第六舰队部属于地中海地区,并于12月16日返回母港。

1962年秋天古巴危机期间,鹦鹉螺号也参与了对古巴的禁运封锁任务,直到1963年8月时开始向东进行了为期两个月的地中海之旅。在返航途中它参与了一些舰队演习,并在1964年1月17日再次拜访朴茨茅斯海军造船厂,并进行了第二次的大检修。

1979年春天,鹦鹉螺号自格罗顿启航,踏上它最后一个航程,在1979年5月26日航抵加州巴耶霍(Vallejo)的梅尔岛海军造船厂(Mare Island Naval Shipyard)。最后在1980年3月3日除役并自美国的海军船只名册(Naval Vessel Register)上注销。

2002年时,鹦鹉螺号在通用动力电力船只部门的船坞中进行了一为期五个月、耗资470万美元的保存工程,并在之后改为潜艇历史博物馆对外开放。

水上排水量3533吨,水下排水量则达4092吨;艇长98米,宽8.5米,吃水7.9米;1台S2W型压水反应堆,2台汽轮机;水上航速22节,水下航速23.3节;潜深150-230米;编制105人。

6具533毫米HK-54型水压式鱼雷发射管,总共携带有24枚鱼雷,其中6枚装备在鱼雷发射管中,18枚备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