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课文中《一幅壮锦》,老人手工织40年;年轻人:不care


说起壮锦,大家的印象可能还留在小学课本《一幅壮锦》中。:壮族老妈妈织了三年的壮锦被红衣仙女用风刮走,拿去做织样。她派出了三个儿子,历经千辛万苦后终于把壮锦找回。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宾阳县也有这样一位壮族老妈妈,她的故事就像是课本《一幅壮锦》的现代版:织壮锦40年,壮锦已经和她的生活融为一体。

中国传统织锦种类繁多,但最有名的有南京云锦、成都蜀锦、苏州宋锦和广西壮锦。它们有“四大名锦”之称。

谭湘光的出生地广西宾阳,这里原本是壮锦的主要产地之一,但是自她记事起,身边已经鲜有壮族人织会壮锦。

谭湘光接触壮锦是在1970年,在上初中时,因为父母去世成为孤儿,被居委会安排到宾阳民族织锦厂工作,机缘巧合才和壮锦结缘。很幸运,在这里她成为全国工艺美术大师梁树英的关门弟子;很讽刺,这全国壮锦工艺的泰斗也不是壮族人,民族织锦厂也的壮织艺人也鲜有壮族人

谭湘光在壮锦厂一呆就是40年。她想一辈子安安静静的织壮锦,但却没办法安心织。因为壮锦厂开始像普通的家纺厂一样,开始全面机械化。

谭湘光在壮锦厂一呆就是40年。她想一辈子安安静静的织壮锦,但却没办法安心织。因为壮锦厂开始像普通的家纺厂一样,开始全面机械化。

与其在厂里坐着让传统手工织锦被边缘化。不出辞职,找个方式让壮锦织造技艺传下去。于是以自己的名字成立了湘光织锦坊,专门制作手工织锦作品。

谭湘光找到壮寨里一些会织锦的中年妇女。把大家召集起来,统一传授壮锦织造技艺,并给每人赠送一台竹笼机,她出设计图案,妇女们在家干活,计件付给对方工资。

谭湘光用仅有的八百块钱,从农村找了一个木匠,造出了一台竹笼机,雇佣了两个农村妇女,开创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湘光织锦坊”——她要做最传统的手机壮锦,从材质到工艺。一年后,织锦坊的竹笼机增加到两台,工人发展到四人;慢慢增加到三台,六个人…

谭湘光的梦想是传统壮锦能卖到壮民手中,让壮锦名与实符,成为壮族人用的锦。但如今壮族人的生活方式已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她织出的最壮族风格的壮锦,在最原始的壮乡都无人问津。

闭门苦思无果,谭湘光决定像年轻时那样走出去,看看壮锦和外面的世界有多远的距离。但出乎意料的是,每当谭湘光拿出壮锦时,总会成为焦点。总会有人围上来盘问:“真的是壮锦吗?是小学课本中《一幅壮锦》的壮锦吗?没想到壮锦这么美,真的有人还会织……”

几乎每次外出,总有人邀请谭湘光传授织造技艺。“尤其是台湾好多全职太太,希望我能在台湾开馆授徒,但我现在主要跑市场。”谭湘光直言不讳。

2010年,织锦工艺厂取得技术突破,织出了巨幅壮锦“广西壮锦献世博”引起轰动,让壮锦吸引了世界的目光;2011年,湘光壮绵坊竹笼机增加到十六台,工人三十二位,在北京、广西开出多家分店,传统壮锦也慢慢得到了世人认可。壮锦究竟有没有未来?谭湘光说,虽然前景依然不明朗,但却不再如以前一般迷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