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城記憶」歲月芳華流鐘樓

「柯城记忆」岁月芳华流钟楼

「柯城记忆」岁月芳华流钟楼

暮靄聚集在鐘樓的天空,細雨從簷上翹腳聚多而滴,它們跌落下來,打在地面的小坑窪裡,濺起一小點水花,碎了、散了、又聚了。不多時,簷上的天和簷下的地都被籠罩起來,一片迷茫的白,籠罩了整個北門街。

鐘樓,對老衢州人來說,是一個地理座標,是衢城生活的人文記憶,更是城市滄桑演變的一個縮影。

「柯城记忆」岁月芳华流钟楼

鐘樓位於衢州市區北門街南端十字路口。據明天啟《衢州府志》卷之七《建置志》記載,鐘樓建於明萬曆三十五年(1607年),以條石築成四門塔式基座,高4.3米,長、寬各12.92米,券門高3.96米,平面呈正方形。基座有四個門洞,東接鐘樓巷,西為鐘樓底,南連忠烈廟前,北通北門街。鐘樓共三層,高兩層的重簷歇山式木結構新鐘樓,二層鋪木板,三層樓閣上有一木架,上懸大鐘,重三千餘斤,舊時由祥符寺僧人兼司晨昏。1942年,大鐘被日軍掠去。上世紀七十年代初,木結構樓閣因年久失修而成危樓,被拆去。目前所見木結構鐘樓系2010年復建。

「柯城记忆」岁月芳华流钟楼

步上鐘樓,老城區風貌盡收眼底。向北俯視是悠悠古韻的北門古街,向西眺望則是水亭門城樓。鐘樓與城樓相對而望,無形之中將古城內僅存的兩個歷史文化街區聯繫在了一起。

蒲松齡在《聊齋志異》中寫道:“張握仲從戎衢州,言:‘衢州夜靜時,人莫敢獨行。鐘樓上有鬼,頭上一角,相貌獰惡,聞人行聲即下。人駭而奔,鬼亦遂去。然見之輒病,且多死者。’”傳說中,鐘樓上的獨角怪是魁的硃砂筆變的,青面獠牙,血盆大口,每到深夜,大頭怪便會發出“嘎嘎嘎”的叫喚聲,晚上看見行人單獨行走便追,直追得行人氣絕身亡; 如果有人看到某人被獨角怪追,就會得病,不久就會死。有一年,有個學徒膽子很大,聽到叫聲毫不懼怕,提起了一盞燈去上茅廁,大頭怪怕光,見學徒遲遲不把燈拿走,便說:“大人好大膽也!”學徒應道:“小鬼頭不小哉!”說完用揩屁股的手紙在大頭怪嘴上一抹,拎上燈盞顧自走了,從此大頭怪銷聲匿跡。蒲松齡的這則神怪故事,為衢州這座古城平添了一種神秘和傳奇。其實,在蒲松齡寫此書之前,“鐘樓大頭鬼”傳說就已在民間流傳。

「柯城记忆」岁月芳华流钟楼

奶奶是城裡人,閒時總會和我說起衢城老街的故事。小時候我吃飯不老實,要麼把飯粒掉得滿地都是,要麼會手滑摔碗,已經記不清磕壞摔碎奶奶家多少碗。奶奶心疼碗卻又不捨得打罵我,每每如此,她就會拉出鐘樓獨角怪的故事。“鐘樓上的獨角怪就是喜歡你這種淘氣的小孩,再不聽話好好吃飯,我就讓獨角怪把你抓去……”如今奶奶歲數大,很多往事都已記不清。每次去看她,她還是會和我說起鐘樓上獨角怪的故事,好像我依舊是她那個拿不住碗的小丫頭。

「柯城记忆」岁月芳华流钟楼

今天的鐘樓四周高樓林立,車水馬龍,已經算不上是衢城的高樓,但耳畔傳來的鐘聲依舊洪亮悠遠,舒緩悠長,為衢城百姓報晨昏時辰,祈求街巷平安。小小的鐘樓如同那則小小的神話故事,流淌著你我或多或少關於衢城的記憶,靜靜地停留在衢城的歲月芳華中,成了衢州古城古老的記憶。

「柯城记忆」岁月芳华流钟楼

END

文字 圖片 製作:方秀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