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載」華杉講透孫子兵法-當自己也看一遍(純手打4)

「連載」華杉講透孫子兵法-當自己也看一遍(純手打4)

-----接上回

孫子的優劣勢分析法:“五事七計”之五事

原文:故經之以五事,校之以計,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將,五曰法。

華杉講解

前面說到《孫子兵法》的“計”,是計算敵我雙方,進行優劣勢比較,就像我們企業戰略用的SWOT分析模型,分析優勢、劣勢、機會、威脅。

比較哪些科目呢?就這五個科目:道、天、地、將、法。

“道”,是恩信使民,你的人民聽不聽你的。你的君主是有道明君,還是無道昏君。所以道是比較雙方的政治,比較雙方君主的領導力。

“天”,是上順天時,“地”是下知地利。同樣一件事,有時機才幹得成,時機不對就不能幹。

“將”,是委任賢能。比較了政治、君主、天時、地利,再比較雙方的軍隊統帥,看誰的將帥厲害。所以戰爭中,常常需要間諜去賄賂敵國寵臣,使離間計,讓他去國君那說壞話,把能打仗的那位將軍召回,換一個笨蛋來,我們才動手。

最後是“法”,這個“法”,不是國內的法治,是軍法。國內的法治屬於道,在最前面。

王皙註解說,這就是“經之以五事”。“用兵之道,人和為本,天時地利助之”,人和、天時、地利三者都齊備了,然後才能舉兵。決定舉兵了,再選將,選誰做主帥。主帥定了,然後修法,他有領導力,能法令嚴明,令行禁止。所以是道、天、地、將、法,這個次序。

張預的注,也特意強調了這個次序:將與法放在五事之末,是因為但凡舉兵伐罪,廟堂之上,要先省察雙方君主恩信之厚薄,他的人會不會為他死心塌地。然後度天時之逆順,審地形之險易。這三條都省察成熟了,然後拜將出徵。兵一出境,法令就是大將的事了,所以是這個次序。

“經之以五事,校之以計,而索其情”。用五事校計彼我之優劣,探索勝負之情狀。

上下同欲者勝

原文:道者,令民與上同意也。故可以與之死,可以與之生,而不畏危。

華杉講解

孫子的道,定義非常明確,“令民與上同意也”,讓人民與君上,士兵與大將,意見一致,就是我們常說的“上下同欲者勝”。

上下同心同德同欲,是戰爭的國內政治基礎,在於人民支不支持戰爭。全國人民支持你,你才打;不支持,就不要輕舉妄動。

所以這裡甚至不是戰爭的正義性,就是人民支不支持。比如日本發動侵華戰爭,如果道是戰爭的正義性,那當然是日本無道。但是,如果從“民與上同意”這個標準來說,日本軍國主義的宣傳,已經讓日本全國人民都狂熱地支持戰爭,“故可以與之死,可以與之生,而不畏危”,生死都置之度外,所以最後登峰造極弄出神風特工隊來。

反觀中國,自己還沒統一,軍閥混戰,國共爭鋒,人民盼望和平安寧,哪有戰心?也沒有共同效忠的天皇。所以這第一條-----“令民與上同意也”------中國就輸了八年。

兵家的道,不是宇宙的真理,就是問人民支不支持戰爭,效不效忠君主,能不能為國捐軀。所以道甚至也不是戰爭的正義性,到底誰正義?都說自己正義。“正義”,是要過幾年,十幾年才看得出來,過十年、一百年才能有一致結論的。要在道上勝出,關鍵是抓政策、抓宣傳、抓軍隊的思想工作,大家都願意跟你作戰。

把道列在第一條,也就能明白,在戰爭中,宣傳機器和戰爭機器一樣重要,甚至更重要。林彪說,槍桿子、筆桿子,奪取政權靠這兩杆子,鞏固政權也靠這兩杆子,這就是道理。

有的傳播學史家,把孫子列為第一個提出戰爭宣傳的人,而戰爭宣傳,也是傳播學的重要起點。一戰後,拉斯韋爾所著的《世界大戰中的宣傳技巧》,成為傳播學經典鉅著,其中很多思想,也與孫子兵法相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