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見“資產荒”,這次有什麼不一樣?

春節長假期間,和幾位銀行從業的小夥伴聚會,發現他們依然是非常的忙碌,只不過往年是忙著拉存款,今年是忙著放貸款。

查了一下證券公司下發的節前調研問卷,五大行40%的信貸官表示2019年的信貸投放額度將上浮10%-20%,並且普遍反映新年的經營壓力依然較大,面對利率和經濟雙下行的預期,貸款投放將大幅向上半年傾斜,選擇早投放、鎖收益、搶資產

“資產荒“這個好久沒有聽見的詞在2019年重新進入大家的視野,所謂荒,是相對於資金市場上的供需關係而言。

如果金融機構的資金供給過多,適合其風險偏好的資產規模過少,就形成了過量的資金追逐有限資產的現象。

這種資產具有兩大特徵:高收益、低風險

一是有較高的收益率,能夠覆蓋成本

二是資產相對安全,信用風險可控。

理論上講,市場上永遠不缺資產,而是缺乏與金融機構風險偏好相匹配的資產。

資產一荒,人心更慌,最近債券投資者應該深有體會。

平安銀行近日透露發行了總額達260億元的可轉債,其中約80億元為網下發行。網下發行部分有效申購4363個,申購總額突破10.75萬億元,有效申購倍數高達1400倍。

1月9日發行的票面利率3.8%的城投19浦土01,全場倍數高達7倍,而同日發行的票面利率4.01%的5年期城投19國興投資,其全場倍數甚至高達8.1倍

投資者的配置熱情可見一斑。

上輪“資產荒”靠房地產拯救

仔細回想起來,在15-16年,我們其實經歷過一輪“資產荒”。

錢這麼多,怎麼就沒有合適的產品來投資呢?

花開兩朵,各表一枝。

資產端的稀缺。

15-16年的風很大,月很圓,資產端在下行,去槓桿、去產能使得信用風險增加,再加上15年的股災衝擊,經濟部門中能夠提供的高收益資產越來越少。

隨著15年城投和地方債低息債券融資渠道打開,非標融資規模幾乎停滯。

與此同時,隨著地方債隱性債務顯性化,地方債務置換開啟,原本城投和房地產這種相對高收益、低風險的非標資產轉向債券市場,造就非標市場的優質資產稀缺。

GDP增速降至新低

又見“資產荒”,這次有什麼不一樣?

又見“資產荒”,這次有什麼不一樣?

又見“資產荒”,這次有什麼不一樣?

注:單位為億元

流動性卻異常的充裕。

外匯儲備從14年中的4萬億的高點到16年底破3萬億,流失了1萬億,此後一直維持在3萬億上方,到了15年,外匯管控已經很嚴格了,資金出不去,開始尋找優質資產。

又見“資產荒”,這次有什麼不一樣?

而央行當局的降準操作都集中在15、16年,隨著流動性寬鬆,泛資管時代到來,理財規模大爆發,資產端的需求加大。

銀行理財產品資金增速超30%

又見“資產荒”,這次有什麼不一樣?

供給嚴重小於需求,於是資產荒降臨。

怎麼解決的呢?

16年後,供給側改革拉動了上游企業的利潤,原本產能過剩的行業利潤迅速回暖,資產轉好。

房地產去庫存政策既吸收了大量的資金,又創設了大量的資產,既包括地產融資的貸款、債券、股票和信託等表外資產,也包括新房、二手房的按揭貸款市場和金融機構、小貸公司力推的“房抵貸”業務,都構成了金融機構追逐的居民部門的優質資產。

所以資產荒能走出來,房地產功不可沒。

本輪“資產荒”將走向何方?

而這一輪的資產荒和16年的時候有些類似,但也有不同。

相同點在於流動性開始寬鬆,2018年以來,央行經過連續四次降準,逆回購、MLF、TMLF、PSL、央行再貸款等手段,輪番向市場投放流動性,銀行間貨幣市場的利率開始降低。

但是這種資金的寬鬆仍然侷限在銀行間市場,不像上一輪是全市場從居民、民營企業到金融機構的全面寬鬆。

另外受《資管新規》和《理財新規》影響,這一輪的銀行理財產品雖然存量依然很大,但是增速已經回落到了歷史低位,與上一輪不同。

所以這一次的流動性寬鬆需要打一個引號,屬於局部寬鬆。

又見“資產荒”,這次有什麼不一樣?

資產端和上輪差別就更明顯了。

首先,由於“房住不炒”政策的堅定實行,信貸流向房地產行業受限,與之密切相關的城投和房地產項目持續下降,優質資產供給減少。

其次,地方政府的債務雖然總量有一定放開,但是資產形式要全面轉向低成本的地方債券,2018年,國家發改委、財政部、銀保監會等部門,繼續嚴禁地方政府、財政部門和國有企業為地方融資平臺、其他企業出具擔保函、承諾函、回購函等各種顯性、隱性擔保行為。

所以高收益、低風險的資產比較難找,投債券大家只投高評級的債,風險偏好比較低,形成一種中低風險、中低收益的配置格局。

好的地方在哪呢?

實體資產端質量的提升有了政府的全程參與。

其一、產業端不再是通過拉高產品價格來提升上游行業利潤,而是通過減稅的形式,降低企業成本,普惠所有企業。

今年在18年減稅降費的基礎上還有更大規模的減稅和更為明顯的降費:

對小微企業實施普惠性稅收減免,包括放寬小型微利企業標準並加大所得稅優惠力度,提高增值稅小規模納稅人起徵點,擴展投資初創科技型企業享受優惠政策的範圍,以及允許各省在2019年至2021年三年間減徵當地增值稅小規模納稅人的“六稅兩費”。

全面實施修改後的個人所得稅法及實施條例,落實6項專項附加扣除政策

積極研究制定降低社會保險費率綜合方案

其二、上市公司解困,提升股票的資產價值,提升抵押物的價值。

2018年,A股一路下行,上證指數在10月份跌破2500點,上市公司股權質押風險大量累積,大股東們資金鍊條紛紛斷裂。危急時刻,監管層推出救市組合拳以期提振市場信心,重振股價,紓解股權質押風險。

又見“資產荒”,這次有什麼不一樣?

2018年10月下旬,深圳國資率先打響紓困戰役,各地國資紛紛推出紓困計劃,馳援上市公司。截至1月16日,各類紓困基金規模已經超過7000億。

又見“資產荒”,這次有什麼不一樣?

其三、大規模的基建投資,來創設新資產,ppp項目等等。

新基建成投資重點。自2018年底開始,為加大基礎設施領域補短板的力度,中央和地方基建投資項目獲批明顯增多。

中央及地方基建項目加碼情況1

2018年10月31日,國務院出臺《關於保持基礎設施領域補短板力度的指導意見》,提出防止基建投資大起大落。

2

專項債發行明顯提速。8月和9月專項債發行規模分別達到5000多億元和6000多億元,10月以來基建投資增速開始止跌反彈。

3

2018年12月底,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要加大基礎設施補短板力度,併為基建投資提出了三個主要方向,分別是加快5G商用步伐,加強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物聯網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加大城際交通、物流、市政基礎設施等投資力度,補齊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建設短板等。

4

自2018年12月至今,國家發改委共批覆了9個城市與地區的城市軌道與鐵路項目(包含新增),包括重慶、濟南、杭州、上海、長春、武漢6個城市的軌道交通,廣西北部灣經濟區、西安至延安、江蘇省沿江城市群3個區域的鐵路建設,總投資為11458.18億元。

5

中國鐵路建設2018年預計4000公里,實際完成4683公里,2019年投產新線目標增長70%,創2016年以來新高,2019年的鐵路投資額可能在8000億元以上。

6

預計全國5G投資規模將達1.2萬億元,投資週期可能超過8年;到2020年,人工智能市場規模有望超過700億元,物聯網產業規模有望達1.5萬億元,工業互聯網市場規模近7000億元。預計2020年太陽能發電裝機達1.1億千瓦,發電量達1500億千瓦時,新能源汽車年產量將達200萬輛。

7

今年初部分省份已經搶先佈局投資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物聯網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海南省將安排重點項目72個,總投資規模1622億元,其中2019年計劃投資333億元。湖南省實施30個重點項目,面向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重點方向領域,總投資823.7億元,其中2019年度計劃投資277.3億元,且單個項目投資均在5億元以上。

其四、即便是房地產的調控,也變成了一種因城施策的導向。

近期很多一線城市都採取“因城施策”政策,出現了房貸利率下調。

  • 被市場解讀為調控放鬆的信號的“北上廣深”,都不約而同的下調利率。
  • 山東菏澤在改革開放四十週年日之際,取消了才出臺不過一年的“限售令”。
  • 廣東緊跟其後,在2018年底,發佈取消有關土地出讓成交方面的限售,微調公寓限購,不再限制銷售對象,並且將首套房貸的利率,上浮到5%。

從70大中城市住宅價格走勢情況看,今年房地產住宅銷售價格仍延續漲跌互現,部分城市限價有所鬆動,“18+X"政策或將落地。

18+X

“18+X”即為地方政府自行調控,調控政策分為18項必選項加25項可選政策。

其中18項必選項分為四大方向和原則,一是設置核心指標,只考核指標,不強制措施;二是要繼續堅持“房住不炒”;三是加大租賃和保障房力度;四是加大土地供應力度。

未來像上一輪房地產雖然可能不復出現,但“因城施策”仍有部分空間。

綜合來看,這一輪的資產荒,資金端的成本會下降,但是不會特別快;資產端的價值提升,要分行業、分區域仔細甄別,投資者風險偏好的提升會比較緩慢。

但是我們相信,資產端價值的提升是必然,政策導向的新資產也會被創設出來,因為風險偏好而拋棄的資產,在未來會因為風險偏好而付出更高的成本,通俗點說,今天你對它愛搭不理,明天它有可能讓你高攀不起,政府的逆週期政策在大放異彩,資產配置也要適度逆週期而行。

最後從產品渠道的角度看,好的資產正在逐步流向大型的資金渠道,包括財富管理機構以及銀行的信貸團隊,因為他們都會選擇更穩定、更持續、更有合作潛力的機構。

與大機構同行,是所有高淨值客戶的唯一選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