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渡之戰後袁紹實力尚存,坐擁四州之地為何還是敗於曹操之手?

建安五年(公元200年)的官渡之戰是決定三國格局的三大戰役之一,但是實事求是的說從戰役的規模和結果來看官渡之戰都比不上赤壁之戰和夷陵之戰;後世對於官渡之戰其實有個認識上的誤區,認為此戰曹操擊潰了袁紹軍主力導致袁氏一蹶不振,其實遠不是這麼回事,官渡之戰袁紹雖然損失約8萬士卒但是對於袁紹來說並未傷筋動骨:這本來就是袁紹主動發動的一場進攻戰,主戰場也不在袁紹佔據的勢力範圍之內,雖然戰敗袁紹仍然保有冀並青幽四州之地,整體實力其實還是在曹操之上;對曹操而言也算不上大勝,只是拉小了彼此之間的實力差距而已,這從袁紹退回河北後曹操也無力追擊可以看出來。那麼既然官渡之戰後袁紹實力尚存,坐擁四州之地為何還是敗於曹操之手?為何笑到最後的還是曹操?原因有五,我們分析一下。

官渡之戰後袁紹實力尚存,坐擁四州之地為何還是敗於曹操之手?

第一,袁紹過早去世。出征之前意氣風發卻沒想到遭遇前所未有的大敗,所以袁紹退回河北在平定了境內的叛亂後“冀州城邑叛紹者,紹稍復擊定之”就一直抱病在身,沒過幾年公元202年袁紹就病故了。在此之前除了201年的倉亭之戰外曹操和袁紹雙方並沒有大的戰役,曹操一直按兵不動直到袁紹死後才大規模對河北用兵。可以預知的是如果袁紹不是過早的去世,有他這個主心骨在,袁紹大可以憑四州之地再和曹操一較高低,曹操想要平定河北絕非易事。

官渡之戰後袁紹實力尚存,坐擁四州之地為何還是敗於曹操之手?

第二,官渡之戰袁紹損失8萬士卒雖然沒有傷筋動骨實力尚存,但是有兩個巨大的損失:首先是麾下得力大將在官渡之戰中損失過多,比如河北四庭柱中的顏良死於白馬之戰,文丑死於延津之戰(這兩場大戰是官渡之戰的前哨戰),張郃高覽投降了曹操;大將韓猛和淳于瓊一個戰死一個被殺。其次袁紹的幾個得力幕僚要麼戰敗被殺比如沮授,要麼被袁紹自己所殺比如田豐,要麼投降了曹操比如許攸。其中最可惜的是沮授和田豐,兩人是袁紹平定河北的重要功臣,少了這兩人,袁氏少了兩位可以穩定局面的大才。

官渡之戰後袁紹實力尚存,坐擁四州之地為何還是敗於曹操之手?

第三,袁紹生前寵愛幼子袁尚於是欽定其為接班人,這引起了能力不俗的長子袁譚的不滿(袁譚能力其實不錯,比如青州就是袁譚打下來的);袁紹死後,兩子相爭,這還不算兩人各有擁護者和支持者,袁紹手下重臣因此分成了兩派比如審配和逢紀擁護袁尚,辛評和郭圖支持袁譚,而且袁氏幾個重臣之間也是勾心鬥角矛盾重重。曹操還沒來袁氏自己內部就先亂了起來,袁譚甚至引狼入室和曹操聯手攻擊袁尚,袁氏兄弟的內鬥給了曹操可乘之機和各個擊破的機會,這是袁氏敗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官渡之戰後袁紹實力尚存,坐擁四州之地為何還是敗於曹操之手?

第四,曹操自身實力的增強。一場大戰的勝利極大的穩固了曹操在朝野的掌控力,南陽張繡的歸降和擊敗盤踞在汝南的劉備勢力使得曹操周邊再無後顧之憂,袁紹大將張郃高覽的投誠更是使得曹操如虎添翼;屯田令的效果也在一步步顯現出來,這為曹操打下了統一北方的經濟基礎;這一切都說明曹操的實力在一步步增強,和袁氏的實力差距在一步步縮小。

官渡之戰後袁紹實力尚存,坐擁四州之地為何還是敗於曹操之手?

第五,民心向背。雖然這個有點虛,但可能還真是原因之一,這裡有兩個方面:首先,當時漢室雖然衰微,但是心向漢室和漢獻帝的人還是大有人在,加上曹操奉行的是唯才是舉的用人策略,所以支持代表漢室的曹操還是佔了多數;其次,和袁氏本身有關,袁氏在河北征收的賦稅比較重,特別是袁譚治下的青州,本來青州就是黃巾之亂的重災區,後來又經過公孫瓚和袁紹的征戰不休民間早已苦不堪言,“州遂蕭條,悉為丘墟”;可是袁譚拿下青州後窮兵黷武四處擄掠兵丁,《九州春秋》記載:“有賂者見免,無者見取。貧弱者多,仍至於竄伏丘野之中。放兵捕索,如獵鳥獸,邑有萬戶者著籍不盈數百。”,這一切都使得袁氏漸漸喪失了在河北的民心和統治基礎。

官渡之戰後袁紹實力尚存,坐擁四州之地為何還是敗於曹操之手?

袁氏的敗亡始於袁紹之死,袁氏內亂和自己的不爭氣以及對手曹操實力的增強,加上曹操代表的又是漢室,這一切才使得官渡之戰後袁氏雖然實力尚存,坐擁四州之地最終還是敗於曹操之手,雖然如此曹操還是花了近七年的時間才徹底平定河北之地統一北方,可見如果袁紹不死還真少不了一番龍爭虎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