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年,从比利时到杏花村|品读

文|醉美团队

在中国现代科学发展史上,有这样一个特殊群体。

他们在物质贫乏、思想封闭的年月走出国门,到一个迥然不同的环境里学习知识、开拓眼界。学成归来后,不但带回了先进的科研方法,还启发着中国青年的“独立之思想和自由之精神”。

就像一束光,照进中国彼时落后的科技和封闭的思想。

他们被称作“庚款留学生”。

这个群体究竟有多么光辉?说几个名字就足以令人心潮澎湃:比如早期的梅贻琦、胡适,后来的童第周、钱学森,以及再晚一些的杨振宁。

奇妙的是,这一群体也诞生了两位对中国酒业深远影响的“巨星”,也就是我们耳熟能详的酒业“泰斗”方心芳和秦含章。

两人同为民国时期的留洋知识分子,且在留学之初都奔赴了同一个目的地——比利时。之于酒业,他们又都是汾酒传统工艺现代化的推动者,为中国酒业的现代化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1935年,从比利时到杏花村|品读

动荡1935,新青年在比利时

方心芳生于1907年,比秦含章年长一岁。

这一年,中国正笼罩在庚子赔款的艰难与屈辱之中。在此不久前的1901年,清政府与列强11国签署的《辛丑条约》。

不过,一件将对中国科研和现代教育影响深远的大事已经在酝酿。

1908年,美国国会通过相关议案,并于次年退还首批庚子赔款,规定这批款项用于教育。

1935年,从比利时到杏花村|品读

▲方心芳

1909年,经过严格甄选,首批47名中国青年赴美留学,其中就有后来的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北京高等农校校长金正邦、我国现代物理学奠基者之一胡刚复。胡适先生则在1910年赴美的第二批留学生之列。

等到秦含章获得庚款奖学金赴比利时留学时,已经是1931年。

当时,秦含章从劳动大学毕业,成绩优异,但就业无门,便动了借钱赴法留学的念头。他找到出资设立私立匡村中学的富商匡仲谋请求支持。仲谋先生有志于扶持教育,与秦含章会面之后欣然应允。

正当秦含章办理出国手续时,劳大教师田霈带他拜访了中比退款转为奖学金的委员会负责人海尔思。经过口头面试,海尔思对秦含章的逻辑清晰、思维敏捷颇为中意,同意只要秦含章愿意赴比利时留学,便可拨给庚款奖学金。

同年,秦含章进入比利时圣布津国立农学院学习。

那时,他刚刚23周岁,没有人能料想到,这将是一位对中国白酒产业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的功勋人物。就连他自己也不确定将来讲究会供职什么领域、从事什么职业。

他花了两年时间取得该校的工学学士学位。又读两年,于1935年考取国授工程师学位,认为“将来更容易找饭碗,并且可在工业界有一番作为。”

1935年,从比利时到杏花村|品读

▲秦含章

1935年不仅是秦含章取得阶段性留学成果的一年,也是方心芳留学生涯的起点。这一年,方心芳进入比利时鲁文大学酿造专修科学习。

而综合二人的履历来看,1935年,也成为方心芳和秦含章同在比利时的唯一一年。

1936年2月,秦含章赴德留学,并于8月1日离开柏林。随后参观了英、意、奥等国家的大学和研究所,同年乘船返回中国。

方心芳则在1936年先后到荷兰菌种保藏中心和法国巴黎大学访问研究,并于1937年到丹麦哥本哈根卡斯堡研究所访问研究。

二人的留学经历一早一晚,与汾酒渊源的萌生同样一早一晚。

1964年,秦含章在他回国后的第28个年头,带队前往汾酒厂“蹲点”,主持“汾酒试点”的研究工作。方心芳则在出国留学的前两年就到杏花村考察,并写下我国制曲酿酒的第一批科学论文。

1935年,从比利时到杏花村|品读

推门者

就在秦含章在比利时研习期间,1933年,26岁的方心芳到杏花村晋裕汾酒有限公司(汾酒厂前身)考察,随后写出了我国制曲酿酒的第一批科学论文《汾酒酿造情形报告》。

这在国内外引起极大反响,也是中国白酒业最早、影响深远的调查研究。

1935年,从比利时到杏花村|品读

▲方心芳为汾酒总结的酿造七大秘诀

除了对汾酒酿造情形进行观察、总结,这份报告里还记述了一段他与老厂长杨得龄相会的情形,现在读来甚是温馨。

“余为调查汾酒酿造法事,于冬月初旬,亲至汾阳杏花村实地考查。在义泉泳居住二日,蒙该厂总经理杨子九老先生引导参观,指示讲解,铭感无极,并赠烧酒、井水、酒秕、曲子等样品试料,更为感激。

杨老先生14岁进烧锅,今年高寿76岁(该文发表于1934年,杨得龄先生75周岁,76虚岁)。而犹总理厂务,精神矍铄,态度和蔼,以六十余年之经验,话美酒酿造之秘诀,虽相谈二日之久,犹恨时间过短,不能闻先生经验之万一也。”

而在随后发表的《汾酒用水及其发酵秕之分析》中,孙学悟和方心芳两位专家对汾酒发酵秕所含的水分、挥发物、酒精、总酸、挥发酸、淀粉等进行科学分析,发现了在发酵过程中粮食利用率不高等问题。

这份报告的结论中有一条:汾酒酿造之优点,在出品之醇厚郁馥,不在其生产率之高。

如此便为生产率的提升提供了切入点和早期依据。

31年后的1964年,秦含章带领由35名专职人员组成的工作组,历时2年零四个月“蹲点汾酒厂”,与周恒刚先生主持的“茅台试点”遥相呼应。关于这两次具有重要意义的实验,酒业专家沈怡芳曾感慨道:“新中国的白酒产业是靠试点起家的”。

1935年,从比利时到杏花村|品读

▲汾酒试点工作人员摄影留念,左起中排六为厂长秦斌,七为中国白酒泰斗秦含章

秦含章小组在汾酒试点的主要工作,白酒专家熊子书曾在《中国白酒科研成就》中有过详细记载,其中对汾酒的质量研究占据相当大的篇幅,主要涉及建立汾酒品质评尝法、建立汾酒酿造化学分析法、加浆用水的处理、制定汾酒质量标准等五个方面。

质量标准方面,熊子书写到:“汾酒为无色透明,清香纯正,绵软醇厚,甘爽尾净,有害成分较少,对消费者很卫生”,并介绍,通过本次试点,汾酒的主体香确定为乙酸乙酯的复合香,发扬了固有风味,使其质量指标逐渐做到定型化,汾酒清香更上一层楼

同为“庚款留学生”,又都是推动中国白酒产业步入现代化的科研工作者,两位先生的传奇人生,照见了汾酒乃至中国白酒产业从传统经验到现代科学的过渡历程。

1935年,从比利时到杏花村|品读

在变化中寻找不变对酿酒行业来说,“品质”二字是最基本前提,也是最崇高的追求。

如和从企业发展史中,窥见品质的痕迹?从理性的角度而言,除了自然条件,科研成果和技术研发是一条线索。

但更具鲜活性的视角,理应放在人身上。

1935年,从比利时到杏花村|品读

▲汾酒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李秋喜一行看望秦含章

在方心芳和秦含章与汾酒的渊源里,实际上浮现过很多人的身影。比如方心芳笔下的义泉涌老厂长杨得龄、向周总理建议派秦含章来汾酒厂搞试点的老厂长秦斌,他们都是汾酒的坚守者和传承者。

值得一提的是,作为一位游击队长出身的厂长,1964年,秦斌在全国首先提出“质量是企业的生命线”质量管理理念,形成班组五大管理体系,成为汾酒质量体系建设过程中的“高光时刻”。

2017年,谈及对变局的把握,经济学家厉以宁说:“在不确定中寻找确定”。而我们在看一瓶酒和一家企业的精髓时,更多的是要在变化中寻找不变。之于汾酒,所谓不变,或许就是那个“清”字,以及它背后的科学研究和几代人的精神信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