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老子的智慧》


品读《老子的智慧》

自三年前开始正式接触国学后,中国传统文化在我的认知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过去总认为所谓的“国学”就是什么“孔子”、“韩非子”、“墨子”、“老子”讲得一些让人理解不了的话而已,听起来很顺耳,看起来太枯燥,在求学生涯中,每天都得背,每次考试都得考,让人头疼不已。直到经历世事以后,生活让自己像一只热锅上的蚂蚁不停的在寻找出路,这时才明白原来那些枯燥无味的国学文字中,竟然蕴藏着自己孜孜以求的宝藏。

人生本是无常,生活的齿轮每时每刻都在转动,它在旋转之前,不会特意来告诉你,会朝着什么方向转,会带动哪些齿轮一起转,那些你无法看到的东西,并不代表不存在,那些你认为至高无上的东西,也不代表会遥不可及,只有有智慧的人,才能看到事物背后隐藏的基本逻辑,那就是所谓的“道”。

什么是“道”?在自己没有接触道家学说之前,会误认为是封建迷信常常说的那种神秘力量,另外就是在影视剧和电影作品里看到的穿着道服装神弄鬼的道长那种刻板印象,因此对于道的理解更多偏向于“宗教”色彩。然而当自己系统地研究了道家学说后,才明白“道”并不仅仅是“宗教”,更在于一种哲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所谓的“道”是一种客观存在的“规律”,它不因任何人的意识而改变,它永恒得存在于世事万物发展的过程之中,我们既看不到又摸不着。

谈到“道”,那不得不说老子留给世人的千古奇书《道德经》,全文仅五千字,但囊括了治国、修身、养生、军事等方面的论述,被后世无数帝王、学者、宗教人士奉为经典,对老子的思想展开着各种形式的解读。

记得自己第一次接触《道德经》时,是在某知识付费专栏中学到的零星片段,那句“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一下让我感触到老子那种超凡而又无垠的智慧,这是多么形象的比喻,竟然可以将“善”幻化作“水”,水又是那么清澈那么柔和,不正如善良之人那颗明纯净的“心”嘛,真的是绝妙的意象,让人拍手称赞,从那一刻起,我决心开始探寻老子《道德经》的智慧之旅。

品读《老子的智慧》

通过各种渠道,自己找来了各版本的《道德经》,有些是原本,有些是名人译本,也有些是各路作家的杂话本,全部罗列出来都有近百本,眼花缭乱,对于有选择困难症的自己来说实在是无法做出好的选择,于是便俗套地按照网上读者评分高低进行选读,其中原本是必须要读的,除了原本以外还挑选了其它两个评分较高的版本,一个是陈鼓应先生的《老子今注今译》,另一个便是林语堂先生的《老子的智慧》。

说到林语堂先生,可能大部分中国人对他的印象都是“幽默大师”,一来他是个语言学家,“幽默”一词由其首次引入中国,二来在他的每一部散文作品中都透露着诙谐风趣的笔调。但他还有一重身份在学术界影响深远,那便是国学大师,他曾创办《论语》、《人间世》等刊物,是现代宣扬中国传统文化的先驱者之一。自己手上的这本《老子的智慧》便是他国学作品中的集大成作品,他首创以庄子来解读老子的写作手法,将老庄的哲学解剖的淋漓尽致,这足以看出他在道学上的高深造诣。

品读《老子的智慧》

在《老子的智慧》中,林语堂先生将全书共分为七篇进行论述,他以道的本质作为开篇章节,将《道德经》原文中的前六章进行了系统的讲解,在他的眼里认为“道”是“意识和精神的统一体”,是“万物归一的天门”,也是“没有标准的无为”,他巧妙的引用庄子《齐物论》中的“天籁之音”以及《公孙龙子·白马论》里的“白马非马”为案例来诠释“万物的本源”,其次又引用了庄子《秋水》中“河伯与北海辩论”来诠释“道的本体没有高低贵贱之分”,最后是庄子《知北游》中“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来诠释“道的运行”。整个开篇统领了本书的中心思想,将道的本体全面地解释而出。

第二篇至第四篇,林语堂先生对“道的描摹和道的力量”进行了详细叙述,在他看来“道”是“水”,往低处流动,是“一”,万物最终的走向,是“无”,一切有的开端,“道”的力量是“无形的”,是“相对的”,是“平淡无味的”,是“反复循环的”。

第五篇至第七篇,对“道”在生活中具体的运行做出了诠释,其中谈到在治国理政时要“以无为取天下”,在为人处世时要“以‘三宝’来修身”,在养生时要以“柔、不争、轻、静”来安顿自己的心灵。

道家学说作为儒家以外的思想经典,它本着对生命最本真、最自然的追求,对宇宙万物运行规律的无尽探索,以及对理想的治国之法的深刻解读,影响了古今中外一代又一代的人,因此老子的学说也被广泛流传于世界各地,他的《道德经》成为世界上除《圣经》以外发行量最多的书籍,两千年来,寄托了无数文人墨客的情怀,抚慰了无数受伤者的心灵,滋养了无数信仰者的灵魂。

品读《老子的智慧》,领略千年传统文化的思想瑰宝,大师林语堂带你进入老庄的世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