窗外數九寒天,室內央視名嘴一部家世傳來濃濃熱量

2018年12月22日正值我們人民傳統節日----冬至。新疆石河子白雪皚皚氣溫在零下二十多度,前央視著名主持人敬一丹來到石河子市,為石河子市民帶來了一場文化盛宴——“家風家訓”公益講座暨讀書分享會。

窗外數九寒天,室內央視名嘴一部家世傳來濃濃熱量

當天上午10點半,“家風家訓”公益講座暨讀書分享會在石河子明珠劇場舉行。敬一丹攜新書《那年 那信》來到現場,和市民、廣大讀者一起分享了她在書中的故事、與父母、家人的書信記錄及濃濃的親情感悟。

窗外數九寒天,室內央視名嘴一部家世傳來濃濃熱量

敬一丹滿含深情、娓娓道來書中那一段段關於家、關於記憶、關於回望的故事。從1950年的情書,到2018年的“微信控”,在敬一丹的講述中,這些信裡記錄的不僅是一個家庭的故事,代代都有故事,家家都有故事,千家萬戶的故事就像一塊塊小拼圖,拼出了不同年代的世間圖景。

窗外數九寒天,室內央視名嘴一部家世傳來濃濃熱量

敬一丹近一個小時的深情講述, 深深打動了在場聆聽的近千名讀者,很多讀者現場提問,與敬一丹互動交流;還有很多讀者情不自禁地拿起手機、相機,記錄這難忘的一刻。

窗外數九寒天,室內央視名嘴一部家世傳來濃濃熱量

石河子消防指戰員作為特別嘉賓溫馨亮相,敬一丹與石河子消防指戰員代表合影留念,助力消防宣傳。

窗外數九寒天,室內央視名嘴一部家世傳來濃濃熱量

她的家書中記載了大量六七十年代的故事

窗外數九寒天,室內央視名嘴一部家世傳來濃濃熱量

窗外數九寒天,室內央視名嘴一部家世傳來濃濃熱量

著名主持人敬一丹用家信的方式,向我們講述、分享了他們家族68年的歷史和情感。使我們在分享中得到共鳴,找到啟示,通過一個家庭的成長,讓我們看到了一個國家不斷走向繁榮。家是最小國,國是最大家,通過一個家族68年的變遷,我們也看到了一個國家的成長。

窗外數九寒天,室內央視名嘴一部家世傳來濃濃熱量

敬一丹,1955年4月27日出生於黑龍江省哈爾濱市,畢業於中國傳媒大學,碩士研究生學歷。

1988年加入中央電視臺,曾任《焦點訪談》節目主持人,《經濟半小時》、《一丹話題》、《東方時空》、《新聞調查》等欄目主持人。

敬一丹曾獲得第一、二、三屆全國十佳電視節目主持人金話筒獎。

敬一丹是中國廣播電視學會主持人節目研究會副會長、中國廣播電視協會播音主持委員會副理事長、中國傳媒大學兼職教授、上海交通大學人文與藝術研究院兼職教授、重慶大學美視電影學院碩士研究生導師。 [1-2]

2015年4月底,敬一丹正式退休。2015年4月30日是敬一丹最後一次主持《焦點訪談》,五月一日正式退休。 [3] 2015年7月,敬一丹當選為中國視協主持人專業委員會主任。

窗外數九寒天,室內央視名嘴一部家世傳來濃濃熱量

記者:學習國學傳統,發揚優良的家風家訓,也是《那年 那信》當中所倡導的一方面,當家長父母的,他們就會覺得您這本書適不適合零零後或者壹零後的孩子們看?

敬一丹:這本書和這個年代的孩子應該是有距離的,我這本書裡收集的我們家的信,最早的是1950年的,那個年代68年前了,對他們來說太久遠了。所以我在講這些家書故事的時候,我用了“信中信”這種方式,比如我給女兒、外甥、侄子寫信,然後從他們最近處說起,再引出久遠年代那些信,我把這麼多的信故事化了,而不是按年代記錄。找到和今天年輕人能夠溝通的切入點,這種“信中信”的方式讀起來比較輕鬆,文圖的方式,希望年輕人也能夠接受。

窗外數九寒天,室內央視名嘴一部家世傳來濃濃熱量

窗外數九寒天,室內央視名嘴一部家世傳來濃濃熱量

記者:您第一次來到石河子,對於我們兵團、對於石河子的印象如何?

敬一丹:其實我對兵團是熟悉的,對於黑龍江人來說,提起兵團是很親切的。雖然黑龍江和新疆離得很遠,但是一說兵團,就覺得很近。對於石河子,間接的瞭解還是很多,以前也從這裡路過過,但沒有機會停下來,這次是以書為緣,和咱們石河子人有機會進行交流。我這次來還有一個期待,想參觀一下石河子的博物館,應該說這是我們國家軍墾事業的一個開端,是有故事的一段歷史,現在我們回望的時候,覺得每個兵團人都可以講出自己的故事,自己前輩的故事,這都是一筆財富。

窗外數九寒天,室內央視名嘴一部家世傳來濃濃熱量

記者:您有過五年的知青經歷,對於我們新疆這種屯墾戍邊、艱苦創業的兵團精神,有什麼特殊的感觸?

敬一丹:那個年代,我們家有兩個知青,我姐姐就是黑龍江生產建設兵團的,那時候我對兵團生活特別嚮往,我也曾經兩次去我姐姐所在的連隊,等我當知青的時候,兵團已經飽和了,後來我就去了林區小興安嶺,可是對兵團生活的記憶特別深刻,所以我在寫這本書的時候,也寫了我姐姐在兵團的生活,還有我的知青生活,所以,一提到知青這個群體,提到屯墾戍邊這個詞,就覺得離我們挺近的。

窗外數九寒天,室內央視名嘴一部家世傳來濃濃熱量

記者:有些家長認為,老一輩的教育方式已經不適合教育現在的孩子了,您怎麼看?

敬一丹:其實每家都是不一樣的,不能籠統地說老一輩、新一輩,每一家的做法都是不一樣的,老話傳下來的都是有道理的,今天可能依然適用,當然今天也有更多的交流方式。所以對於親子關係來說,是雙方的事,孩子在琢磨怎麼跟老一輩打交道,父母也在琢磨怎麼和年輕人打交道。

窗外數九寒天,室內央視名嘴一部家世傳來濃濃熱量

記者:能不能介紹一下您退休後的生活?

敬一丹:人到了中老年以後有個傾向,特別愛懷舊。其實懷舊是種態度,這是對以往生活的一種珍視。我用紀錄的方式,就是用書的方式,它與我以前在鏡頭和話筒前表達的方式是不一樣的,它是一種個人的表達。就比如說《我遇到你》這本書,是回顧我自己的職業生涯;《我 末代工農兵學員》這本書,是回望我的青春;《那年 那信》這本書,是回望我的家庭,特別是我的少年,連起來就成了《回望三部曲》。這是順應了懷舊的傾向,自覺地去記錄,我把這些有價值的東西記錄下來,使得我的女兒能夠知道她的來路,如果她不知道自覺精神的DNA是從哪裡來的,會影響她以後的判斷。如果說她對自己的來路瞭解,她對以往的痕跡有,她就會對以後遇到的事情有判斷。我覺得自己做了一件該做的事,不論是一個電視人,還是一個家人,我覺得這種記錄都是有意義的。

窗外數九寒天,室內央視名嘴一部家世傳來濃濃熱量

我與朋友在會場

我們身處這樣一個快節奏的時代,我感覺書信的方式,雖然很原始,但更有助於寫信者與接信者之間的情感交流,也更能夠把我們這個年代和事件記錄得更有歷史感和沉澱感。同時,我們無論作為子女,還是父母,在百忙之餘一定要增加親情,不能忽視家庭的這種氛圍,而且還要發揚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要把它繁衍下去,發揚光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