怒懟臺灣“名嘴”,讓他們道歉,馬來西亞華人為何三觀那麼正?

最近在我國臺灣地區一檔所謂的新聞節目惹怒了馬來西亞。

原因是一位三番五次“倒戈”的時評人在評論馬來西亞防疫工作時,信口開河,指鹿為馬,被馬來西亞網友大加撻伐,直至電視臺與時評人不得出來道歉。

怒懟臺灣“名嘴”,讓他們道歉,馬來西亞華人為何三觀那麼正?

相關事件截圖

我們都知道,臺灣地區的電視節目向來是上至太空,下到子宮,侃侃而談。哪怕是一副簡筆畫,都能跟你噴出來本神話。對此我們大陸人早已經是被黑的產生了抗體,見怪不怪。

諸如前段時間大放厥詞,說大陸人吃不起茶葉蛋。再比如搞不清大陸地區的行政區劃,將地級市與省份混淆,等等。

大陸人對比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只要不是很過分,都當成笑話去看。沒想到我們的溺愛,竟然他們更加肆無忌憚。

這一次,該電視臺對馬來西亞大放厥詞時,忘了馬來西亞還有華人族群。

怒懟臺灣“名嘴”,讓他們道歉,馬來西亞華人為何三觀那麼正?

相關節目道歉

結果這名評論員被馬來華人網大加撻伐,甚至馬華黨派人士都不得正式提出抗議,以至於電視臺和時評人不得不認慫道歉。

自從新冠疫情爆發以來,臺灣地區從官方到多數媒體,罔顧世衛組織倡議,摒棄人類文明,依然我行我素稱為“武漢肺炎”。

在這起事件中,還有不少馬來華人為大陸伸張正義,斥責了這一行為。

熟悉華人世界的都知道,大馬華人素來比臺灣部分人,三觀更正,更當之無愧為中華民族後裔。

比如在七七事變、九一八事變等抗日事件中,馬來西亞華人和媒體都會以不同形式紀念,而臺灣地區的媒體,幾乎都是隻字不提,更遑論紀念了。

在關於大陸的新聞時,馬來西亞華人和媒體基本上都會以客觀理性的角度看待,甚至幫忙澄清。

而反觀某島部分媒體和網友,只會跟著抹黑叫好,落井下石。

有時候,我常常在想,為什麼馬來西亞華人為何三觀那麼正,為什麼更具有民族情懷呢?

自明末清初以來,尤其是鴉片戰爭以後,中國東南沿海地區出現了持續向東南亞國家移民的浪潮。

怒懟臺灣“名嘴”,讓他們道歉,馬來西亞華人為何三觀那麼正?

下南洋示意圖

從1801年到1900年的一百年間,移居東南亞海島地區的華人將近200萬人。到了20世紀上半葉,華族人口迅速飆升,有凌駕其他民族之勢。這些華人都擁有幾乎相同的一些特徵:效忠中國,認同中華文化,並且以作炎黃子孫為榮。

大批中國居民移居東南亞,不僅對東南亞社會經濟的發展做出重大貢獻,而且隨著華人社會的發展,華文教育也開始的興起。

19世紀初,華人由中國大量移民到馬來西亞當勞工。為了教育子女,華人就在會館、宗祠、神廟或其他簡陋的地方建立私塾,主要是一些寫信、謀生的應用科目,談不上什麼高深的中華文化。

馬來西亞的華文教育,已有180多年的歷史,其中經歷無數的風雨波折,起落浮沉。

華人按於1888年創立的檳城南華義學,可被視為馬來亞最早創辦的華校。可以看出當時的華人認同儒家忠君、孝親、敬長的思想,同時對學生的要求也很現實,主要是教學生寫信記賬等謀生手段。

1898年,清政府教育改革建立新式學堂,波及到了馬來西亞。開始教授的課程包括修身、讀經、國文(華文)、外國語(英語)、歷史、地理、算術、物理學、體操等。此後,各地私塾競相仿效。

辛亥革命以後,馬來西亞華文學校有如雨後春筍創立起來,幾乎有華人住的地方,就有華校。截至1920年,馬來聯邦共有華校181所,海峽殖民地則有華校313所。

怒懟臺灣“名嘴”,讓他們道歉,馬來西亞華人為何三觀那麼正?

馬來西亞的春節

清末及民國初年課本的文字都是文言體的。一直到1919年五四新文化運動後,課文才逐漸改為白話體,延續至今。

此後,馬來西亞的華文教育一直在與各種勢力作鬥爭,歷經了英殖民政府時期、日軍佔領馬來西亞時期,華族同胞可以說是拋頭顱灑熱血。

1945年日本投降後,馬來西亞華人社會再度發揚熱心教育的優良傳統精神,奮力復辦並全面發展各地的華文學校。當然,也是在一直不斷與當局鬥智鬥勇,出了無數先烈們的生命、自由、血汗。

怒懟臺灣“名嘴”,讓他們道歉,馬來西亞華人為何三觀那麼正?

馬來西亞女子

憑藉著中華兒女的一腔熱血,馬來西亞的華文教育在東南亞首屈一指。體現了華族注重子女教育的優良傳統,自強不息的奮鬥精神,以及反對同化和捍衛民族特徵與尊嚴的決心。

身為馬來西亞公民,他們捍衛國家尊嚴,在國家被抹黑的時候義無反顧;身為炎黃後裔,他們捍衛民族尊嚴,在民族有需要的時候挺身而出。

相較於某些地區的民族敗類,他們值得被人稱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