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師,亦友,亦敵手?孔子與春秋“名嘴”晏嬰的恩怨糾葛!

山東濰坊高密是個神奇的地方,前些年為中國取得諾貝爾文學獎的莫言就出生於此,而2000多年前的高密同樣有一位名垂青史的人物,他就是晏嬰。晏嬰其人,歷仕三朝,功勳顯著,是春秋末期齊國不可或缺的重臣。當然,大家對於晏嬰,最熟悉的莫過於晏子使楚的典故了。從晏子使楚這一典故,大可略窺晏嬰其人的謀略與機智了。

亦師,亦友,亦敵手?孔子與春秋“名嘴”晏嬰的恩怨糾葛!

晏嬰作為齊國著名政治家,在齊景公時期成為齊國政壇上舉足輕重的人物。齊景公對於晏嬰也非常倚重,即"景公知晏子賢,乃任以國政。三年而齊大興。"晏嬰一生的政治生涯中都在力圖挽救姜齊的統治,可以說晏嬰是齊國世族政治的代表人物。

孔子與晏嬰作為同一時期的著名人物,兩人之間有所交集再正常不過了。而他們兩者之間的關係則是比較複雜而又微妙的。一方面,他們的政治理念有極其相似之處,因此兩人對對方非常欣賞;另一方面,兩人又因立場的不同而互相對立。

亦師,亦友,亦敵手?孔子與春秋“名嘴”晏嬰的恩怨糾葛!

孔子主張以"仁"、"禮"以求"道",具體到政治舉措而言則為"張公室而抑私家";而晏子針對齊國陳氏坐大的政治局面提出了"君令而不違,臣共而不貳,父慈而教,子孝而篇,兄愛而友,弟敬而順,夫和而義,妻柔而正,姑慈而從,婦聽而婉,禮之善物也。""唯禮可己之"的政治主張。兩者都是積極維護國君權力的代表人物,這就為他們兩者互相欣賞提供了可能。孔子曾多次讚賞晏嬰,如"晏子,於君為忠臣,而行為恭敏。故吾皆以兄事之,而加愛敬。""子曰:'晏平仲善與人交,久而敬之。'"而晏嬰也對孔子讚賞有加,既"臣聞孔子聖人"、"夫子適齊,晏子就其館,既宴而私焉,曰:'……子,吾心也。'"他們兩人之間的關係可以概括為"晏子之善吾先君,吾先君之善晏子"。

亦師,亦友,亦敵手?孔子與春秋“名嘴”晏嬰的恩怨糾葛!

但是晏嬰與孔子之間又有互相對立的一面,這是由於兩者所處地位及其立場不同造成的。晏嬰一生仕齊,孔子則傾心於魯,而春秋時期齊、魯兩國則互相征伐、對立嚴重,這就決定了兩人因各為其國的不同立場而互相對立。這一點在孔子去魯一事上體現的最為明顯,"仲尼相魯,景公患之,謂晏子曰:'鄰國有聖人,敵國之憂也。今孔子相魯若何?'晏子對曰:'君其勿憂。彼魯君,弱主也;孔子,聖相也。君不如陰重孔子,設以相齊,孔子強諫而不聽,必驕魯而有齊,君勿納也。夫絕於魯,無主於齊,孔子困矣。'"晏嬰與孔子之間這種複雜而微妙的關係就決定了晏嬰在齊景公欲用孔子時的態度。

亦師,亦友,亦敵手?孔子與春秋“名嘴”晏嬰的恩怨糾葛!

那麼歷史上晏嬰如何阻止景公用孔子的言語。《墨子》、《晏子春秋》所載晏嬰言辭出奇的一致,《孔叢子》認為"墨子之所引者,矯稱晏子。"這就不得不令人有所懷疑。漢楊雄認為"墨、晏儉而廢禮",他認為兩者相近;晉張湛則言"晏嬰,墨者也,自以儉省治身,動遵法度";唐柳宗元認為"宜列之墨家,非晏子為墨也,為是書者墨之道也"。此後學界不斷有學者考證《晏子春秋》為墨者所著,即孫以楷先生所言"由於史料不足,我們不能確切指出稷下墨者的姓氏,但是有一部書應該是墨者所編,即《晏子春秋》。"

亦師,亦友,亦敵手?孔子與春秋“名嘴”晏嬰的恩怨糾葛!

事實上,僅就涉及晏嬰阻止齊景公任用孔子的言辭來看,這兩部書應為墨家學派之人所編,而以墨子非孔之激烈,在其書中對於孔子極盡詆譭之事也就不足為怪了。因此,《墨子》、《晏子春秋》所載晏嬰言辭應以《墨子》一書為準。再來對比《墨子》、《史記》的記載,兩者在晏嬰言辭的記載上也是大同小異,這是由兩者的成書時間有先後而造成的。《墨子》一書為墨翟弟子及其再傳弟子所編撰的記載墨翟言行的著作,其成書應在先秦時期,而《史記》則成書於西漢,司馬遷在記載此事時必對《墨子》所載晏嬰的言辭有所參考,因此造成了兩者的文句意思基本一致。而就晏嬰的言辭而言,他的主要依據則是孔子崇繁文縟節之禮,"君欲用之以移齊俗,非所以先細民也。"

亦師,亦友,亦敵手?孔子與春秋“名嘴”晏嬰的恩怨糾葛!

晏嬰之所以認為孔子"禮治"的政治舉措並不適用於齊國,是因為孔子的"禮治"思想與其時齊國的社會風俗是有所違背的。客觀的說,晏嬰的觀點是非常實用的,先秦齊、魯風俗迥異,再加上其時齊國卿族大夫鬥爭激烈的政治局面,孔子的政治舉措想要在齊國實施幾乎是不可能的;若孔子當真在齊國為政,那麼孔子及其弟子的人身安全是不能夠得到保障的。晏嬰在此事上的政治考量與齊景公可謂是如出一轍,這也是兩人作為老道的政治家所獨具的政治眼光。倘若孔子於齊國為政,以孔子"張公室抑私家"的強硬態度必然與實際上掌握齊國大權的陳氏發生激烈的衝突,孔子及其弟子能否保全自身尚不得知,因此晏嬰在此事上的做法實際上可以算作是對孔子的一種保護。晏嬰之所以這麼做與其明哲保身的處世哲學有關,這也算是對率真的孔子的一種助益。

亦師,亦友,亦敵手?孔子與春秋“名嘴”晏嬰的恩怨糾葛!

晏嬰對孔子而言,可以用亦師亦友來描述,兩人之間的關係是複雜而又微妙的。而晏嬰在齊景公欲用孔子一事上詆譭孔子的做法,看似是晏嬰對孔子的敵視,實際上是一種出於齊國社會政治現實考量下對孔子的一種保護,這一點是需要注意的。

亦師,亦友,亦敵手?孔子與春秋“名嘴”晏嬰的恩怨糾葛!

此外,孔子與晏嬰在政治上也是相互影響的,甚至可以說是互有助益的。孔子在魯國政治地位的不斷上升大概與他同晏子及齊景公的關係有關。雖然由於晏嬰的阻止,孔子未能在齊國從政,但齊景公與晏嬰對孔子的拜訪大大提高了孔子的政治聲望;孔子政治聲名大噪的夾谷之會,一定意義上也是他合理利用他與齊景公及晏嬰關係的一次演出。正式因為孔子在夾谷之會上的亮眼表現,使得孔子在魯國的政治聲望進一步上升,為隨後孔子相魯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晏嬰在魯定公十年去世後,孔子可以說是失去了一個政治上的外援,他在魯國的政治地位也逐漸式微了,隨後便有開始了周遊列國。

亦師,亦友,亦敵手?孔子與春秋“名嘴”晏嬰的恩怨糾葛!

孔子與晏嬰保持這種亦師亦友亦敵手的關係更深層次的原因在於兩人有相似政治理想的基礎上。他們都力圖改變當時君不君、臣不臣的政治混亂局面,同時兩人又都有良好的品德及學識。縱觀歷史風雲人物,大概每一個澤厚千年的偉人,其身邊都有這種亦師亦友亦敵手的人時刻督促其取得更大成就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