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縣域電商最難啃的骨頭?

究竟什麼是縣域電商裡最難啃的骨頭?

是農產品上行嗎?

對於絕大多數縣長而言,確確實實希望將更多的農產品通過電商的渠道賣出去,賣個好價錢,幫助更多的農民走上脫貧致富的道路。恐怕這一點,就是政府做電商的“初心”。幾年來的實踐證明,農產品上行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縣域缺品牌、缺標準、缺供應鏈管理、缺人才、缺渠道,農產品上行一直以來就是“雷聲大雨點小”。就連當下衡量電商發展水平之一的“淘寶村”,又有幾個是通過大規模農產品上行而實現的?但在有些地方,農產品上行從來不是一件難事,比如浙江臨安、安徽碭山等地,當地特產在網上賣得很好。所以,農產品上行本質上應該是所有電商的基礎問題,它並非是縣域電商特有的最難啃的骨頭。

什麼是縣域電商最難啃的骨頭?

是打交道難嗎?

憑心而論,政府在縣域電商發展過程中,給足政策,積極作為,可能也是前所未有過的。很多地方,電商都成了“一把手工程”,縣委書記與縣長親自參與、全程跟蹤,為當地電商發展創造了良好的氛圍。電商還是很幸運的,畢竟大多數政府保持積極和開放態度。

什麼是縣域電商最難啃的骨頭?

最難啃的骨頭,其實還是觀念的轉變。認知不容易,認同更難。

“認同”的程度千差萬別

相當多的幹部將電子商務當成“虛擬經濟”,認為做電商不外乎開些網店,賣點農產品。也正因如此,電商的機構設置、人員編制,在很多地方還是“臨時”的。主要領導所謂的重視,也就是出個政策、開個大會、建個產業園,並沒有從“當地社會經濟全面互聯網化”的高度去對待。於是,能夠拿到示範縣又有專項資金的,按部就班去落實。而更多地方,只是被動應付。很多幹部在電商工作上的“官本位”意識仍然很濃,等著服務商去“求”,不會主動服務。通過這幾年大規模培訓與造勢,現在的幹部至少在口頭上都會“重視”電商,我們姑且認為幹部們對電商的“認知”階段已過,但“認同”的程度卻是千差萬別。

從“認知”到“認同”,要從“一把手”做起

從“認知”到“認同”,要從“一把手”做起。很多地方的電商辦負責人都坦言,現在的工作不好乾,主要的原因是“上頭”並不“認同”電商工作的重要性與發展路徑。雖然大會小會都在講電商,但更多的只是在應付。也有某平臺電商的小二抱怨,現在基層幹部針對電商都能講個一二三,但也認為現在網商給當地創造價值有限,稅收不留在當地,對農村傳統商貿業也有衝擊,內心不“認同”,所以配合起來就很困難。現在都是從上往下壓,拿著書記\省長的批示當令箭,通過商業廳一層層往下做工作,但說實在的,效果實在不怎麼樣。關鍵的環節,還是在縣域政府的“一把手”,需要他\她的發自內心的“認同”。

“認知”與“認同”變得更加複雜

電商技術與模式的快速迭代,尤其是移動互聯網時代的到來,讓“認知”與“認同”變得更加複雜。現在的問題,大部分縣域幹部對電商的“認知”停留在初級階段,而絕大多數服務商也只是在做淘系、京東等平臺電商業務的對接上,向縣域輸送的正是“傳統電商”。尤其是培訓環節,只講數量,不求實效,效果極差,學員的“存活率”很低。這直接導致一些幹部在“認知”後,直接轉向了不“認同”。縣域電商本來就已經被邊緣化,需要“彎道取直”,才能“後來居上”。我們要確保縣域電商的普及、提升,是與時俱進、順勢而為。

什麼是縣域電商最難啃的骨頭?

先要認知,更要認同

縣域電商有今天這般局面,著實不易。隨著互聯網基礎設施的改善,我們將從消費互聯網邁入產業互聯網,萬物互聯,縣域面臨機會很多,但挑戰也是空前的。認知與認同,也因此格外重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