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歲時,懷著小夥的她被逼離婚,痛不欲生,晚年卻說要感謝徐志摩

22歲時,懷著孩子的她被逼離婚,痛不欲生,晚年卻說要感謝徐志摩

民國時期雖然短暫,卻是中國歷史上一個非常重要的時期,同時可能也是諸多亂世之中,最為混亂的時期。新舊思想的碰撞,大小勢力的衝突,無數人在這亂世之中掙扎——這樣的世道令人令人望而卻步,卻又十分迷人。非亂世迷人,而是這個時期的人。

這個人,說的當然不是徐志摩。儘管他確實是一個很有才華的詩人,但作為丈夫,作為兒子,他都不能算是一個值得稱道的人。或許這與當時的背景有關,畢竟新舊思想衝突,讓很多人都迷失了方向。所以這裡對他的作為不做評價。我們今天的主人公,是徐志摩的原配夫人,張幼儀。

作為徐志摩的妻子的張幼儀,是一個舉止端莊、秀外慧中但沉默寡言的大家閨秀。雖然她在家人的疼愛之下並沒有像朱安一樣裹小腳,但是她12歲時才被送到女校讀書,她母親對她的影響顯然比較深——而她的母親,是一個傳統女性。因此,她雖然備受家人疼愛,卻仍舊是個傳統女性。

這或許就是徐志摩在看到她的照片之後,說她是“鄉下土包子”的原因。

無疑,徐志摩是個大才子,他的才華吸引了無數人的目光,包括她的哥哥,和她自己。於是她輟學,15歲就嫁給了徐志摩。然而渴望得到丈夫的愛的妻子並不知道,文化和才學的差異,使他們之間有了一條巨大的鴻溝。而且,很明顯,徐志摩也不是個愛好“養成”的人,畢竟他自己也是個未滿二十的愣頭青。

最終,他在留學的時候遇到了同樣才華橫溢的林徽因,選擇與張幼儀離婚。那是在張幼儀千里迢迢橫跨大洋,到了歐洲之後,那是在他們有了第二個孩子之後,那時,張幼儀才22歲,還懷著孩子,就被逼著離婚。徐志摩的態度堅決,她看不到任何希望,在生下了孩子之後,兩人簽了離婚協議。

傳統的賢惠的張幼儀,就此破碎。她抱著破碎的自己去了德國。當時的她有多絕望?我們不知道。但就我們自己經歷過的來說,絕望,不是一件很好受的事情。那麼為什麼她晚年卻說要為離婚這件事感謝徐志摩?她說,“若不是離婚,我可能永遠都沒辦法找到我自己,也沒辦法成長。他使我得到解脫,變成另一個人。”

確實,她後來不僅重生了,還找到了自己的真愛。在親人的幫助和支持下,新的張幼儀誕生,重振旗鼓。先是當了一段時間的德語老師,後來做了女子商業儲蓄銀行副總裁——她一開始也是什麼都不懂,但她堅持下來,漸漸從一個菜鳥成長為中國首位女銀行家。

年過半百時,她遇到了一個沒有顯赫家世、沒有萬貫家財也沒有非凡才華的醫師蘇紀之,並在54歲時與之結婚。一段失敗的婚姻沒有讓人她自暴自棄,而是找到了另個自己——這個張幼儀獨立,自強,擁有屬於自己的人生。她看開了,所以說要感謝徐志摩。

希望所有被傷過的人,到最後都能釋懷,獲得更精彩的人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