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淮南先后出现三次大规模的叛乱,为什么东吴始终没能抓住机会夺取淮南地区?

尤尼乌斯seven


东吴都有参与,但都劳而无功损兵拆将。淮南三叛,第二次有点机会。第三次东吴最有机会。因为叛军人马多,时间达十个月之久。上可夺淮南、下可重创魏军。孙权在世时就曾攻淮南地区十多次,可以说是东吴是非常想得到淮南的。淮南三叛是指:公元251年王凌之叛、公元255年毌丘俭文钦之叛、公元257年诸葛诞之叛。第一次淮南叛还没开始就让司马懿解决了,这一次东吴根本没有时间反应。细谈下第二次第三次。



第二次淮南叛是公元255年毌丘俭和文钦。毌丘俭时任镇东将军,都督杨州。文钦时任扬州刺史前将军。两人都有一定的能力的。公元254年中书令李丰与皇后父光禄大夫张缉等谋废易大臣,以太常夏侯玄为大将军。事情泄露了,全部都让司马师灭了并废了曹芳。毌丘俭以前是跟李丰夏侯玄是很好后。担心司马师会i对自己下手,于是起兵讨伐司马。毌丘俭有人马七万以上吧。三国志:分老弱守城,俭、钦自将五六万众渡淮,西至项。晋书:俭、钦帅众六万,渡淮而西(寿春还有留守的老弱)

司马师动用不下于十五万左右人马平叛。晋书:帝统中军步骑十余万以征之。还有其他三路人马是诸葛诞督豫州诸军、征东将军胡遵督青、徐诸军、兖州刺史邓艾督泰山诸军万馀人至乐嘉(召三方兵,大会于陈许之郊)司马师率军围项城(因为攻城有伤亡,想不战而胜)

正月造反,毌丘俭和文钦攻下项城。毌丘俭守城,文钦在城外驻军。闰正月东吴想趁寿春空虚拿下寿春(毌丘俭留老弱守城)派军北伐孙峻、吕据、宗赞袭击寿春。(东吴兵力不详个人猜测不多)据三国志:闰月壬辰,峻及骠骑将军吕据、左将军留赞率兵袭寿春,军及东兴,闻钦等败。这时文钦在乐嘉战败,带着几万人投降正好北伐的东吴军队。这时诸葛诞率军赶到寿春。东吴退军了,北伐十来天就退军。据三国志:魏毋丘俭、文钦以众叛,与魏人战于乐嘉,峻帅骠骑将军吕据、左将军留赞袭寿春,会钦(文钦)败降,军还。(魏诸葛诞入寿春,峻引军还。)东吴还留有偏师不过都让魏国击败了,将领都战死了。此时北伐东吴得到人口,也不算是无功而返。三国志:寿春中十馀万口,闻俭、钦败,恐诛,悉破城门出,流迸山泽,或散走入吴。

我认为此时东吴1坐失良机,寿春城只有老弱。那能诸葛诞一来就跑,那是像北伐的样子。(东吴北伐经常是魏国援军一到就跑)2北伐人马太少,虽然此次北伐没有记录人马数量。将领太老,宗赞都七十多了。吕据没有七十也有六十多了。(世人只是嘲笑蜀汉廖化)3没有两路北伐,魏国十万中军在项城、青、豫、徐诸军都在淮南。魏国注意力都在淮南。如此同时荆州方向有一支十万人的军队猛攻襄樊。寿南方向东吴持续増兵,这样司马师就支援不了襄樊。4没有联合蜀汉以分势(姜维是在司马师死了才北伐)


第三次淮南叛

公元257年五月征东大将军诸葛诞反,首先攻打杨州刺史乐綝。人马有十四万左右。三国志:敛淮南及淮北郡县屯田口十馀万官兵,扬州新附胜兵者四五万人,聚谷足一年食,闭城自守。(魏国在淮南淮北大规模屯田。公元242年邓艾建议淮南三万、淮北两万。)并派人把儿子送去东吴做为人质,请求东吴救援。这时蜀汉姜维也率数万人北伐。三国志:闻魏大将军诸葛诞据寿春以叛,姜维复率众出骆谷,至芒水。

东吴收到诸葛诞求救后立马派军北伐接应。但采用的是葫芦娃救爷爷的策略。东吴派三万人成功突破魏国防线,进入寿春城中。(此时魏国尚未对寿春合围成功)六月司马昭率二十二六万军队对寿春围,并派游军阻击东吴援军。司马昭采用的还是围而不打的策略。因为寿春城坚人马又多,攻城伤亡太大。东吴也会趁势在外面进攻。到时内外受敌就麻烦了。三国志:大将军司马文王督中外诸军二十六万众。大将军以为:"城固而众多,攻之必力屈,若有外寇,表里受敌,此危道也。今三叛相聚於孤城之中,天其或者将使同就戮,吾当以全策縻之,可坐而制也。

东吴三万人进城后。东吴再派朱异率三万人袭击了一下夏口,就赶到寿春旁边的安丰为寿春外援。七月朱异让陈泰击败,吴军败退。八月东吴再増加两万多人加上朱异三万合兵五万,又给魏国陈泰击退,朱异败归。当时东吴大将军孙綝再让朱异率三万人死战,朱异不干了。当然不干了这不是葫芦娃救爷爷吗?何况粮草又不够。九月孙綝就把朱异杀了,然后派弟弟孙恩统领诸军救援。公元257年九月—公元258年三月寿春城破的八个月里,东吴没有发动像样后进攻做为救援了。而蜀汉那边姜维听到寿春城破就退军,蜀汉这边应该是小胜。因为姜维重新封为大将军。

我认为此次东吴真正是丧失了大好时机。但是还是缺乏战略谋划1葫芦娃救爷爷,每次三万、三万、五万的上。魏国只需要二十多万围城,分数万人出来就可以阻击。2蜀汉已出秦川,牵制了雍凉数万人。魏国主力二十六万在寿春,诸葛诞十几万人据城而守。司马昭因寿春城坚叛军人马又多,采取围而不攻的策略。(诞以二年五月反,三年二月破灭。就是说魏国围城十个月)魏国荆州方向空虚。东吴完全派将领率荆州之众十万全力猛攻襄樊,直插魏国心脏。而魏国司马昭、陈泰、钟会等皆在淮南,就连魏主也在。如果东吴荆州方向进攻,魏国还能调集多少人马防御?魏国精锐皆牵缺在东西线。司马昭二十六万围寿春、邓艾数万防御蜀汉姜维、诸葛诞十四万叛军(原本是魏军)。这样就已经去掉魏国四十多万了。魏国还要防御北方的少数民族。3东吴孙綝做为大将军无统帅之才,一误再误。孙綝当时不过二十七岁一年轻人,能死为大将军不过是接他哥哥孙峻的班。因为他不能救出诸葛诞、使东吴损失数万将士,又杀名将朱异。东吴上下都怨恨,不到一年就让吴主孙休处死了。三国志:綝既不能拔出诞,而丧败士众,自戮名将,莫不怨之。



东吴北伐劳而无功,淮南叛这么好的时机都没有抓住。这是孙权遗留的历史问题。东吴有二十三万的常备军,如果全力北伐集结二十万人是没有问题的。但孙权在世时并没有举国北伐,最多时不过十万左右。荆州方向有时让朱然、诸葛瑾、诸葛恪带着一两万偏师就去了。有时五六万,还分两路。 公元241年零陵太守殷礼曾谏:若不悉军动众,循前轻举,则不足大用,易於屡退。民疲威消,时往力竭,非出兵之策也。就是说我们不全力北伐,还是跟以前那样人马不多,则不能成事,容易多次无功而返。而空费钱粮,时间一久府库一空,不是北伐的良策。(殷礼的建议是1联合蜀汉,让蜀汉出秦川牵制雍凉。2把诸葛瑾朱然等人部队归陆逊指挥攻襄樊。3朱桓进攻淮南,陛下您率军阻击豫、青、徐州等魏国援军。)

周瑜吕蒙都是主张以荆州为主攻方向的。周瑜:瑜还与将军据襄阳以戚操,北方可图也。吕蒙:令征虏守南郡,潘璋住白帝,蒋钦将游兵万人,循江上下,应敌所在,蒙为国家前据襄阳,如此,何忧於操?

公元234年蜀汉东吴联合北伐,东吴分三路。孙权亲率大军攻合肥新城。孙韶、张承等向广陵。陆逊诸葛瑾一路攻江夏郡。(三国志孙权入居巢湖口,向合肥新城,又遣将陆议、孙韶各将万馀人入淮、沔。淮就是淮南,沔是汉水)主攻还是淮南那边。孙权一路近十万,孙韶、张承一路偏军一万。两路都是进攻淮南。而荆州方向陆逊诸葛瑾却只有一万人而已。(说明荆州的驻军根本没动) 公元237年东吴两路北伐。全琮攻六安,朱然攻江夏郡。主攻还是淮南方向。荆州方向却只给朱然两万人马(孙权遣将朱然等二万人围江夏郡)荆州武陵郡蛮夷造反,都要动用五万人平叛。北伐却如此之少?三国志:吴主假太常潘濬节,使与吕岱督诸军五万人讨五溪蛮。

蜀汉很多官员就认为东吴跟蜀汉结盟不过是利在鼎足。他志愿已经满足(南面称孤),没有越过长江的打算。根本不会跟我们并力北伐魏国的。(汉晋春秋:今议者咸以权利在鼎足,不能并力,且志望以满,无上岸之情)东吴防御之战往往都是胜的。(如刘备东征,魏国征吴)而对外战争往往是无功而返,多是丧师和劳而无功。邓艾就看出了问题所在,孙权死后诸葛恪新城之战大败。魏国想趁机伐吴,邓艾反对:吴名宗大族,皆有部曲,阻兵仗势,足以建命。


小鸿哥


淮南三叛,东吴貌似很有机会,其实就是个错觉。实际上,不是东吴没有抓住机会拿下淮南地区,而是曹魏因为司马氏篡权的过渡时期,否则东吴将更早灭亡。回过头来看淮南三叛,其实对东吴来说,前两次机会本来就不大。第一次淮南叛乱,王凌等人被出卖,很快就平息了。第二次淮南叛乱,毌丘俭,文钦在寿春起兵反司马氏,一度还攻到河南腹地。但是,在曹魏的王基,邓艾,胡遵,诸葛诞的围攻下,毌丘俭等人很快被打得大败。东吴方面,孙峻的援军连寿春的影子还没看到,就撤退了,好在接到了文钦,撤退时却损失了老将留赞。



所以,东吴最有机会的是第三次,诸葛诞的反叛。当时,曹魏王基虽然率大军包围了寿春,但是东吴援军的全端,文钦,唐咨等人带着三万人马已经入城协防,除此以外,孙綝还带着二十万大军作为后援。但是,此战中,东吴把不善于陆战攻城的劣势暴露得淋漓尽致,比如,东吴大将朱异先是州泰打败,丢失安丰,后来在黎浆又多次被魏军大破,连粮草都被烧毁。最后,由于外援不力,寿春断粮,还是陷落了。大飞熊认为,这并非朱异能力不够,当时老将丁奉,后来的名将陆抗都在军中,依然损兵折将,援救失败,关键还是东吴内部问题。



淮南三叛固然是曹魏到司马氏过渡的震荡期,可是东吴内政也处于震荡期,而且一点不亚于曹魏,甚至在人才消耗上甚至比曹魏还大。孙权晚年已经打压了一批重臣老臣,到孙权去世后,孙峻火并了权臣诸葛恪,又清除他的势力以及反对孙峻的孙仪等将领。孙峻死后,孙綝掌权,进一步清除了骠骑将军吕据,大司马滕胤,夏口的孙壹,以及孙虑,王惇等人,后又在寿春外斩杀了不肯进攻的大将朱异。就连被支援的寿春城里也闹不和,诸葛诞杀了和他不和的文钦,导致文鸳,文虎背叛,诸葛诞后来城破被杀,而支援寿春的原东吴将领全端,全怿等都投降了曹魏。



所以,曹魏乱,东吴内部实则更乱,三国的实力本来就此时越拉越大,东吴还在争权夺利自己作死,开始走下坡路。因此,东吴不但没有趁淮南三叛之时,夺下淮南之地,反而是消耗了不少军事上的中坚力量。到了孙休杀孙綝,全面掌权后,蜀汉不久就灭亡了,陆抗等名将连一座永安都不能攻破。


大飞熊骑士


与其说东吴错失三次淮南事变,不如说东吴根本就打不下淮南。

为什么魏吴都这么重视淮南呢!这就要从淮南的战略地位说起,自孙权背叛盟约占领荆州后就拥有整个长江防线。孙权在长江以北有半个江夏郡,半个庐江郡,东线拥有广陵,曲阿等,如果再将淮南一带占领那就可以形成整条的长江战略反冲线,进可攻退可守,一旦曹魏突袭有足够的反应时间,所以东吴非常渴望得到淮南一带。

反之曹魏本身就不擅长水战,而东吴又就拥有长江天险易守难攻,唯有靠突袭,不给东吴反应时间才能攻破长江天险,而唯有长江中部的淮南一带在曹魏手里,这里是以后进攻东吴唯一的道路,所以曹魏对淮南非常重视,淮南一带驻军为10余万。 孙权也曾经几次攻打合肥,却都悲败而归,于是大力建设濡须坞遏制了曹魏可以直接从合肥旧城出长江的战略便利。

三次淮南事变发生在曹魏后期,也就是司马家掌权的时候,三次事变其实也就是曹魏势力对司马家的反抗,虽然联合了东吴,但绝不会允许东吴兵马进入淮南主要的军镇,而缺马的东吴兵在城外野战绝对不是曹魏的对手;由于曹魏长期大力对淮南的军事建设,即使东吴趁司马家和淮南军主力在北线对拼时,出兵淮南也攻不下合肥旧城。既然这样还不如老老实实的守着军事重镇濡须坞。

综上所述,三次淮南事变,每次东吴都在集合兵力,但没一次真正出兵的。所以不是东吴错失三次淮南事变,而是东吴知道根本打不下。



以第三角度说话


江东鼠辈只想割据一方,并无统一天下之志。曹魏有受禅于汉的正统性,蜀汉有兴复汉室的大义,孙吴就是自立为王的土皇帝而已,自己也明白自己不过是僭主,所以只想割据一方,所谓北伐逍遥津一战被打的丧了胆,之后都是小打小闹,有便宜就占一下罢了。

孙吴是士族统治,虽然有二十余万军队,但军队在士族军阀手中,吴帝不过是最大的军阀而已,这些军阀害怕自己的势力受到消耗,并不热心北伐,抵抗守土尚能同心协力,合力进取就都各怀鬼胎。

关羽虽然是个失败者,但有勇气倾荆州之兵北伐,蜀汉虽然在三国中最弱,但如果不是孙吴搞背盟偷袭,也不是没有一点点打败曹魏的机会。反观东吴,坐拥六郡八十一州,甲兵二十余万,始终不过是守家之犬。三国风云数十年,英雄不过曹刘二人,孙仲谋等而下之。


只吃狗肉不交狗友


三国时期江准地区,一直反叛地区,从黄巾起义到袁术,孙权,刘备都叛乱起家,兴业成王朝的地方。是国家动乱最为频繁地区,数不胜数,一直是反叛战乱势力的重灾区,原来是大汉朝早先开发最为繁荣富裕地方,却早早就被荀彧判定是人间地狱,四战之地,不可生活地方。

其当时情况也是动乱之地,是战乱叛乱小乱一三九,大乱二五八,何说至三次五次,几乎一直是中国历史中战乱动乱旱灾,水灾之难最为深重地方。历史上不论天灾人祸从何发生,江淮地区必在首当其冲。多乱丛生。

从陈胜吴广的农民起义,到太平天国农民运动失败。战乱暴乱那次也没有把江淮之地忘记拉下,大水旱灾有几回能让江淮之地侥幸安宁,黄河,淮河,汉水,给那里为富绕之地,也蕴含多灾难广难以诉说,不是三国中的三次,历史性灾难始终惯穿,使罗贯一的书,后人编辑却用选择明代杨慎的《滚滚长江东逝水》有。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那是特别特别神奇一块土地,不论秦皇汉武,还是南北晋朝。不管大唐英烈,还是元明英豪。有多少英雄创业,有多少豪杰折腰,有多少勇土笑傲江湖转眼一哭罢了,多少猛士力拨山啊但血柒疆场自刎送朋。天地间英雄无数,江湖中浩气长存。

是很难用文字写出,很难诗歌道完,为什么如此。

江山如此多娇,历史激战少扰。

三国时司马懿政变夺权拥护曹家势力还挣扎。,一叛王凌为了立成年的曹彪为皇,想发兵举事,未做什么就被司马懿镇压,饮药自杀。二叛,二五五年,魏扬州刺史文钦,镇东将军毋丘俭,发兵称受太后诏书,讨伐司马师,率军渡淮河进到项县,也被司马师十万人马镇压,毋丘俭被杀,文欲逃到孙吴。三叛二年后

不久新当征东将军诸葛诞,杀了新做扬州刺史乐綝。据守寿春反抗司马昭,让吴纲带自己儿子诸葛靓到东吴为质,请求吴国援兵。

司马昭率二十六万大军讨伐诸葛诞,驻在丘头。让王基,陈骞包围寿春,石苞,胡烈,州泰抵抗吴兵。

吴军援军文钦,唐咨,全怿先一步进入寿春,后被司马昭军队死死围困。文钦数次突围都失败,吴国又派朱异作援军,却州泰击败。吴大将孙綝,也率军赶来。派朱异,丁奉,黎斐再去解寿春之围。又被石苞,州泰打败。吴军的粮草又被胡烈烧尽。朱异看见无粮草再不进攻,孙琳大怒杀了朱异,还是无人再战,只好退回建业。没有援军诸葛诞,部下蒋班和焦彝也逃出降魏。

文钦和诸葛诞意见不和被其杀死。文钦的儿子文鸯和文虎听之讯后,在城外也投降司马昭。司马昭在诸葛诞粮食枯竭,数万人出降情况下攻克寿春,诸葛诞兵败,出逃时被胡烈的士兵击杀。

吴将于诠亦血战身死,而唐咨和王祚看见大势已去投降魏军。从此司马家彻底消除拥护曹氏皇帝的残余势力,使司马氏代替曹家政权成为现实,魏士大夫纷纷拥护司马氏。司马炎改魏称晋朝是水到渠成之事,曹魏灭亡,晋朝国立。吴孙作了努力,也牺牲不少军力,势不如人无能为力,也只有请求苍天不要等待司马氏,灭亡自已吴国了。人家说,分久必合大势也。





ww3721王建文


自己家门口发生的战争怎能不回答!原因如下:

三次叛乱领头人:王凌,毋丘俭,诸葛诞。淮南自古兵家必争之地,东吴肯定想占己有。

孙权年事已高力不从心,加之手下能征惯战帅才后继无人。

曹魏政归司马氏。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司马炎祖孙三代皆人中之龙!

淮南三叛全被司马家击溃,东吴助功叛乱也无果而退!

后三国时代曹魏在司马氏经营下愈发强大,非蜀汉与东吴可比。淮南三叛寿春之战规模之大三国之最!奠定了司马家建晋王朝的基础。孙权若力争淮南亦担心姜维来犯。

仁府诗赞寿春之战:

八公山下古寿春,

大晋王朝渊源深。

三国争霸狼烟起,

一统江山司马人!



仁府1


七年时间,连续三次叛乱,王凌、毋丘俭、诸葛诞。与其说东吴没能抓住机会夺取淮南地区还不如说东吴试图夺取过,但是结果不理想,而且,淮南重地,就算东吴拼死力得到了,那如何守呢?淮南地区,地势平坦,自古便是兵甲必争之地,淮南之所以能叛乱也是因为这些人手里的兵权足以割据一方,就这样一个地方,你东吴若是夺了,曹魏会放过你?东吴多年以来依靠长江天险长于自守并不善于进取,就说一个江夏黄祖,孙权打了多少年?更不用说后来的张辽。

所以说,不是不想得,而是不能得或者说得而不能守。


暮雨夜行归何处


长江是东吴天然屏障,东吴越过长红占领淮南地区,曹魏必定全力反击,这时长江却是东吴补给线上的一道障碍了。关键是综合国力方面东吴差曹魏不是一点点,肯会失败,空费物力。当淮南叛乱时,东吴也出过兵,魏平乱后,东吴半路又回兵了。东吴正确的方式是防御。


用户852627102跃


作为一个地道的淮南市市民,还是有些发言权的,现在淮南是很小的一个城市,但是古国淮南地大物博,横跨江河,期间山川交错,民风传承,物华天宝,人杰地灵。人们生活富庶,兵多将广,攻守兼备,没有那么容易能打下


人生百态心静浮沉


东吴的国情决定了它的进攻性不强,孙十万也清楚,所以东吴的北伐的目的是强人口和资源,导致曹魏烦不胜烦,最后满宠上书曹叡烧毁合肥旧城建筑合肥新城,搞到最后长江到合肥这段变成无人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