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刻解读:微观的不确定性与世界的随机性

深刻解读:微观的不确定性与世界的随机性

微观的不确定性

海森堡不确定性原理指出,无法同时精确的获得粒子的位置动量。用公式来表达就是:∆x * ∆P ≥ h / 4π,即是:位置变化量(粒子位置的不确定性)* 动量变化量(粒子速度的不确定性 * 粒子质量) 普朗克常量 / 四倍圆周率常数。

这个公式的内涵就在于,位置变化动量变化的乘积是一个常数。这就意味着,位置变化与动量变化是此消彼长的关系——位置变化越小,动量变化就越大,动量变化越小,位置变化就越大。变化越大就越不确定,变化越小自然就越确定。所以,体现出的就是位置和动量无法同时精确获得,即是:知道粒子的位置,就不知道它的速度(包括方向),知道粒子的速度(包括方向),就不知道它的位置。

那么,为什么微观的粒子,会呈现出这种不确定性呢?

来自海森堡的解释是:不确定性是粒子内在的秉性,既波粒二象性,要测量粒子准确的位置就要波长尽量短,波长越短就越呈现非连续化的粒子特性,对被测粒子动量干扰就越大,而要测量准确的速度就要波长尽量长,波长越长被测粒子的位置就越不精确。

而我们可以从两个角度,来理解这个粒子的不确定性:

第一种,确定就需要观测,而观测本身会影响观测结果,导致不确定。

事实上,这里隐藏着一个基础事实,就是信息的传递依赖于光。也就是说,无论使用什么技术手段进行测量,我们想要获得测量的信息,就必须依赖光——那么测量微观粒子就需要用光去照射它,然后捕获这个被粒子散射的光,从而得到相关的状态信息。

那么,如果要确定瞬时的位置,就需要用波长尽量短的光去照射,因为被测粒子的位置如果处在光波的波峰之间就得不到位置信息——相当于光线绕过了粒子,所以光的波长越短——几乎走直线,获得的位置信息就越精确。

但由于波粒二象性,此时光呈现粒子特性,成为不连续的光子,并且波长越短,频率就越高,能量也就越大。所以,高能量的光子撞击到被测量的粒子上,就会干扰粒子的速度和运动方向——导致无法获得其精确的速度。

甚至,有时当光子能量高到一定程度(超过mc^2,m为被测粒子质量,光子能量由E = hv计算,其中h为普朗克常量,v为频率),其撞击所产生的能量可能还会足够产生出一个,与被测粒子同类型的新粒子,这时就会让旧粒子的原位置,这个测量问题变得没意义。

那么显然,如果要确定粒子速度,就需要光的波长尽可能的长,因为速度等于距离除以时间,此时我们不关心粒子的瞬时位置,只关心粒子的运动距离。那么,光的波长越长,频率就越低,能量就越小,此时光子对粒子瞬时速度和运动轨迹的影响也就越小(运动轨迹与距离计算相关),所以计算出的粒子平均速度,就会更加精确。但同时,粒子的瞬时位置就会因为波长更长,而变得更加不精确。

可见,这个不确定性,一个层面来自于信息的传递依赖于光,另一个层面是光子与被测量粒子,它们之间产生了互相影响——这就导致了观察结果包含了观察行为的影响,而不是观测前的状态结果。

第二种,粒子的状态呈现一种概率,是粒子固有的秉性,其精确性受到了更为深刻和本质的限制。有些观点认为,在观测之前,粒子的状态就是不确定的,与测量无关。当然,客观上我们无法获得测量之前的粒子状态,所以你说它是无法确定的,还是确定但无法获得的,这之间又有什么区别呢?这就像,看不到就等于不存在,不知道就等于没发生,测不到就等于不确定。

那么,对于粒子的固有秉性,也有两个层面的理解:

其一,就是波粒二象性,微观粒子既可以具有连续的波动性,也可以具有非连续的粒子性,那么粒子性和波动性,就是无法分割的。也就是说,在某一个瞬时时刻,粒子状态是波动性与粒子性的叠加态,而波在宏观上具有可观测的波长和频率,但在微观,非连续的粒子状态就沦为了波状态统计量的组成部分。那么,其个体的独立计量,就不再具有宏观的确定性,也就表现出了不确定性。

这可以理解为,宏观的波状态,是无数微观的粒子状态所共同构建的,那么独立一个粒子的状态会和其它粒子一起协变(量子纠缠),从而形成宏观确定的状态,所以一个粒子状态是无法确定的,很多个粒子一起才能确定。

在量子力学中,当几个粒子(结构)在彼此相互作用后,由于各个粒子所拥有的特性已综合成为整体性质,所以无法单独描述各个粒子的性质,只能描述整体系统的性质,这时粒子之间表现出的神秘关联现象,就是量子纠缠。而粒子之间出现的这种神秘的关联性(超距作用),是为了服从配合整体性质的变化。

其二,就是量子系统的基础特性。就是说,万事万物都是由同样的量子物体所构成,而量子物体的互相影响是广泛的、根本的。所以,并不是说观察行为会影响量子系统,而是任何存在、任何行为,都无时无刻不在影响量子系统的状态,并且这个状态变化的影响,会以超光速的形式传播。因而,无论观测还是不观测,微观量子层面的确定性信息,都会因为其系统特性,而无法获得。

从图灵的角度来看,为什么我们无法知道量子的全部确切状态?这是因为测量状态的机器,是由量子所构成(一切物质在最底层都是由所量子构成),这就形成了一个循环不可计算的递归,让被计算实体与计算实体发生了纠缠。

那么,可以想象,我们想要的确定性,其实只有建立在微观不变化、不互相影响的基础之上才行。但此时上层的一切都会不存在——或是与现在完全不同的形式存在。

最后,试想粒子同时确定的位置和动量信息,是否是客观存在的?

如果是存在的,只是粒子的固有秉性,限制了我们对这个确定信息的获取,那么我们想要的确定性,其实与我们想要本身就是矛盾的:因为想要所以不确定,只有不想要才能确定——这个确定客观存在,但不能存在于我们的观念之中。

世界的随机性

随机,这个词描述的是人类无法预测的变化而随机性的来源,有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在微观上,我们目前的科学认知,就是不确定性的。而微观的不确定性,表现出的就是随机性,而随机性在宏观上表现出的就是统计概率。由此可见,是概率连接了宏观与微观。

那么,微观的随机表现出的物理过程,比如,热力学噪声、光电效应、和量子现象等等,就是我们永远都无法预测的随机,称之为真随机。

第二,在宏观上,因为数据量不够(无法找到规律)、或是数据量过于庞大(计算力不够)、或是规律尚未完全掌握,就会导致我们无法准确预测变化,从而让结果呈现出随机。

比如预测经济或公司业绩,会因为数据量越少,而越预测不准确;预测天气会随着预测时间越长(数据量变大),而变得预测越不准确;预测宇宙的终点或黑洞内部,会因为缺少有效理论,而无法准确预测。

但这些随机,都会随着人类不断的积累数据和掌握规律,变的可以被预测。所以,这些随机被称之为伪随机。

那么,随机就会呈现出概率,并且对于随机现象,在变成伪随机之前,我们并不知道它到底是不是一个真随机,只能慢慢扩大可以理解的范围,然后让某些“真随机”变成伪随机。而这个从“真随机”到伪随机的过程也是随机的,这就像概率本身就是概率一样。

理解的范围增大,会让不可理解的范围也增大,因为不理解的范围,是理解与未知的交界,理解增大,交界范围就会增大,所以不理解也就增大了。而在交界之外的未知,其实是未知的未知——代表着不知道还不知道什么。这就是,为什么知道的越多,不知道的就更多的原因所在。

随机与预测

事实上,随机性对我们最大的影响,就是预测,可以说智能就是预测能力的体现

可以想象,对未来预测的越准确,可以预测的范围和时间跨度越长,智能就越高。并且每个人的大脑也都无时无刻不在进行着各种各样、长期和短期的预测——只不过我们称之为想象。

大脑无时无刻不在预测未来,以填补感觉没有捕捉到的模糊和空白。比如阅读文章,常用词组有错别字,或是文字顺序颠倒,都不会影响我们的阅读理解,甚至都不容易发现,因为阅读的过程中,潜意识一直都在预测可能出现的文字组合。再比如一段听不清的音频,听一遍清晰版本,再回去听就能够听清了,一段看不清的文字,看一遍清晰版本,再回去看就能看清了。这些都是因为大脑用预测信息填补了空缺,大脑进行了大量这样的操作只是我们没有察觉而已。

那么试想,随着人类整体智能的不断发展,预测能力的不断提高,在宏观和微观上,我们最终能够消除随机性,做到完全的精确预测吗?

这个问题要从三个方面来看:

首先,举一个例子,比如圆周率π,其数字序列虽然是无限不循环,且每一位数字的出现概率均等又随机分布。但却有算法可以预测出某一位的数值。所以,我们认为圆周率π,不是随机的,因为我们可以预测。

但如果圆周率π的某一位,超过了目前算力的极限,那么在这个极限后的一位,显然我们就已经无法预测了,那么这一位算不算是随机的呢?

由此可见,随机性,依赖于我们对数据的理解能力和理解程度。那么随机性,其实代表的就是人类认知的极限,在认知极限之外,人类必然是无法预测的——无论是不是真随机,但同时人类的认知极限又是可以不断提高的。

其次,就宇宙整体来看应该是没有随机的,因为宇宙所有的规律(包括已知、未知、和未知的未知)都是确定的,演变过程和发展路径也都是必然确定的。

但对人类来说,宇宙却是“真随机”的,因为人类就是无法预测宇宙的下一步变化,原因有很多,比如观测限制、数据量不够、计算力跟不上等等。

而究其本质原因,是因为人类是宇宙的一部分,局部和整体、内部与外部的关系,(局部)预测行为不可避免的将会影响(整体)预测结果,局部是无法看清整体变化的,而内部也无法像在外部那样足够的全局视角,去观察和总结。

这就像微观不确定性的产生机制一样,但预测与观测的本质是不同的:观测干扰了结果,但预测不仅会干扰结果,还会引导结果。可以理解为,预测行为有时候,就是让预测结果出现的原因和前提。

比如,故事就是一种虚幻的预测,但正是故事让人们聚集在一起合作,并把故事里虚幻的场景,在现实中真实的创造了出来。甚至可以说,整个人类文明都是在人类各种虚幻的故事中,一步步被创造出来的。这正印证了那句话:预测未来的最好方式就是,创造一个预测的未来。

最后,微观的不确定性,可能是我们无法逾越的观测限制。这种观测限制,可能会让宏观上出现无法预测的真随机。但预测未来,就如前面所说,并不需要我们精确的观测现在。

因为我们所谓的预测未来,其本质就是:我们在创造预测中的未来,而关于未来,每次你观测它,它就会发生改变,但你预测它,它就会向着你预测的结局变化。

One More Thing——局部与整体

如果说,人类作为一个部分,被包含在宇宙之中,是无法完全了解宇宙的。但是,从人是由细胞构成,细胞内的基因蓝图拥有人的全部遗传信息来看,基因蓝图是可以克隆出一个完整的人的(但除了记忆和思维,因为这些是大脑通过环境信息学习和训练出来的)。那么,我们可能也拥有宇宙全部的信息。

其中的原理就在于,通常我们认为,整体大于其任意一部分,但是在无限领域内,部分可以和整体等势。这有点像全息宇宙理论,每一个部分都包含了整体的全部信息。那么利用无限理论,我们虽然被包含在宇宙之中,但却可以拥有宇宙全部的信息并与其等势——也就是说能找到一一对应的数据。

偶数是正整数的真子集,但正整数集和偶数集等势,也就是包含的数可以一一对应,这是与整体大于其任意部分相矛盾的,但在无限领域内却是成立的。

如果宇宙是分形递归的,那么人类就可以通过自身了解到整个宇宙的秘密。

那么每个量子就会有宇宙的全部信息,那么量子就是无限小与无限大的交汇点。(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