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關於讀書的採訪

簡裡裡按:

春節前收到新京報記者邀約做個採訪,我看了提問的問題都很喜歡。回到北京復工之前第一件事是先完成了這個訪談,現在讀來其實它記錄了很多當時的心情和思考的事情。

復工之後我的注意力被很多現實的事情攪雜。訪談中提到擱置在床頭的書仍然沒看下去,但是意外由於在錄製 BYM女性系列,和Bymmers談起來《求》這本書,上週末去網上二手書店淘回來1984年出版的《求》的第二部,一口氣讀完,儘管其中有鮮明的時代烙印,舉重若輕的痛處我還哭了幾場。

書真是個神奇的東西啊。

原題:簡裡裡在讀 | 社會階層在心理治療中的影響,還未受到重視

本文首次刊發於新京報文化頻道"在讀"欄目,採訪記者:張婷

新京報:最近在讀的是哪本書?

簡裡裡:最近在讀《纏足幽靈》,從榮格心理分析看女性的自性追尋。

這本書是幾年前買的,一直擱置沒讀。最近偶然聽了一個講座,講文化中的神話故事、象徵、符號、隱喻等等,引發我很大的興趣,想了解故事、隱喻是如何構成我們的文化,而文化又如何產生這些故事和符號,它們在如何滲透和影響我們的實際生活。

我對榮格一直感興趣,但始終未有機緣深入瞭解。這本書從榮格分析的角度,深入地探討了中國文化和女性相關的主題,讀起來引發很多思考,很有趣。

新京報:閱讀次數最多的書是哪本?

簡裡裡:我人生讀得最多遍的是一本小說,名字叫《求》。它是我人生讀的第一本小說,小時候反反覆覆讀,章章都背下來了。小說講了一個女孩子在戰爭背景下遠洋求學,尋找自我身份的故事。我成年後的價值觀深受它的影響。

最近讀得比較多遍的是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引論》。讀它是出於工作原因。結果意外發現由於這本書是他1916-1917年針對大眾的演講文集,不同於他的論文,這本書非常好讀,且充滿了弗洛伊德的個人情緒。這使得你更容易將他的思考過程放置於他所處的時代中去理解,並使得這一代大師的形象立體了起來。

儘管後來人們對於弗洛伊德的學說有諸多爭議和批判,但是看他100年前如此激烈、高昂地展開論述,在當時的社會環境下“無情”撕開文化對於個體的壓抑,無異於扔下一顆核彈,打開潘多拉的魔盒。他帶領人不僅對於自己有更多的思考,也對文化、集體有更深的探索。對其無人出其右的勇氣和膽識肅然起敬。

新京報:你床頭現在放著哪些書?

簡裡裡:放了幾本沒讀完的書。

《思想史:從火到弗洛伊德》、《阿特拉斯聳聳肩》、《五號屠場》。

都是想好好讀的。《思想史》是一本概述,從語言如何出現,神靈如何誕生,一直到歐洲文明如何崛起;世界各地的文明和思想如何影響人類的進程。想讀它是因為我這幾年的思考方式常侷限於個體視角,有侷限,想獲得更宏觀的視角,拓寬一些思考的方式。

一个关于读书的采访

《思想史:從火到弗洛伊德》,彼得·沃森 著,胡翠娥 譯,譯林出版社2018年1月版

《阿特拉斯聳聳肩》和《五號屠場》兩本小說都是朋友推薦給我的。前者更偏哲學的宣述,後者是講戰爭的遺傷。

這幾本對於我都略難讀下去,但又不肯放棄。一讀就睡著,所以一直放在床頭(催眠用)。

新京報:最想寫出怎樣的一本書?大致會怎樣去構思這本書?

簡裡裡:最想寫童話。

童話是了不起的藝術,它傳遞人類的智慧,能用簡單語言,用溫情和隱喻將生活苦難和殘忍容納進來。遇到困難,人總能從童話中找到原型和力量,時讀時新。

我還沒有寫童話的能力。就先做做夢吧。

新京報:最想邀請哪些人去你家做客?

簡裡裡:施瓦辛格。對他的一生很好奇,想知道他是如何思考的。

新京報:最近讀到什麼文章/觀點讓你記憶猶新?

簡裡裡:上週在一個研討會上,有同學提到她讀的一個文章,討論精神分析(心理治療)中的階層觀。這個非常觸動我,因為一方面在心理諮詢/精神分析中,“社會階層”是存在的,並對分析或諮詢的過程產生影響,但很少被討論,甚至由於政治正確的原因,我們迴避去討論“社會階層”差異對於諮詢的影響。

而中國的精神分析和心理諮詢發展的時代背景和西方不同,在這個領域中精神分析師或心理諮詢師的“階層”、來訪者的“階層”和西方有很大差異。這其中帶來怎樣的影響,未來會如何發展,使我非常有興趣。

一个关于读书的采访

《你是一切的答案》,簡裡裡 著,中信出版社2015年1月版

新京報:如果讓你做一份文學刊物的執行主編,你想做什麼類型的刊物?

簡裡裡:不必考慮生計,只做夢的話,我想做本沒有說教,沒有觀點討論,也不記錄什麼現實美醜,不追究人性善惡,“無用”但很美的刊物。最後可能是本畫冊+短故事,哈哈哈。

新京報:你一般選擇什麼樣的環境閱讀?

簡裡裡:我一般在非工作環境下閱讀。對於我,工作環境下人易浮躁,閱讀不知不覺趨向功利。非工作環境下見書是書。

新京報:如果讓你現在給新京報文化頻道寫一篇文章,題材和體裁不限,你可能會寫什麼?

簡裡裡:可能會寫一篇我對於目前熒屏形象中女性角色設定的不滿。

新京報:有人說未來文學會消亡,你認同嗎?

簡裡裡:不認同,我覺得文學不會消亡。人有分享、思考、記錄的慾望,也有被娛樂、被認同、被看見的慾望;所以總會有人創作,有人閱讀,有人提問,有人思考,有人討論。而文化的構建和發展,在人類社會進程中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和功能,它總會透過各種方式來表達。文字是最有力的一種,而文學是其中精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