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利時的布魯塞爾為什麼會成為歐洲之都?

馬踏飛燕166


二戰之後,歐洲聯合蹣跚起步,從煤鋼聯盟(1951-1952巴黎),到歐洲經濟共同體(1957-1958羅馬),再到歐共體(1965-1967布魯塞爾)、歐盟(1993)、申根協議、歐元區(2000),力量不斷壯大,勢頭強中受阻,以2016年英國退歐公投為標誌。

回到原題,歐洲之都何以選址布魯塞爾?這要從歐洲聯合的初衷談起。

早在一戰時期,法國人讓·莫內就曾提出英法深度聯合抗擊德國的構想,戰後乃至二戰前後其思想不斷髮展成熟,直至提出組建法德牽頭的歐洲煤鋼共同體之設想,為時任法國外長舒曼採納,最終以“舒曼計劃”付諸實施,得到美國的讚賞與支持,1952年,法德意三個歐陸大國與荷比盧三小國成為其創始國。

歐洲聯合走出至關重要的第一步,其意義深遠:

首先,它為德法和解乃至根除歐洲戰爭根源打下堅實基礎。

此次,它在歐洲建立起新的力量組合,德法為聯合的火車頭,意大利積極參與,英國由懷疑到羨慕,最後參與(退歐暫且不論)。歐洲大國平等攜手帶了好頭,域內小國參與積極踴躍,歐洲格局從此鉅變。

再次,它在兩霸爭奪世界的爭鬥中展示歐洲存在,有力制衡兩個超霸。

從其進程看,巴黎-羅馬-布魯塞爾軌跡清晰,法國作為“主發動機”之一,它在歐洲既要平衡德國,又要面對英國的“疑慮”;在全球,要對美國凸顯獨立意識和大國尊嚴,在此背景下一定的低調與讓渡更有利,比利時本身屬於荷蘭與法國雙重文化傳統影響國家,布魯塞爾在其國際大都會的第一形象中法國味道更濃。它為歐洲之都,法德意英四大國均贊成,又與北約總部在一起,讓美國人心安,小國更有發言機會,以上種種,促其水到渠成。





ruixuezhaofeng


我覺得比利時之所以會成為歐洲之都肯定有一定的歷史原因存在。1951年4月18日,巴黎條約創建了歐洲煤鋼共同體。1952年8月,新機構將逐步擴展到現在的歐盟,應該開始工作。但是選擇在哪裡辦工出現了不同意見。當時比利時,法國,德國,盧森堡,意大利和荷蘭的外交部長聚集在巴黎開會討論,其中大多數人表示布魯塞爾將是一個不錯的選擇。但只有一個人強烈反對,他就是比利時的外長部長 保羅 範澤蘭,他當時因為政治原因希望能將機構所在地建在另一座比利時城市列日,但被其它國家否決。

據國外媒體報道,最終布魯塞爾會出線是因為比利時以字母B開頭。1957年3月,新成立了歐洲經濟共同體和歐洲原子能共同體。新機構又要討論在哪座城市辦公,結果依然談不攏只好尋求臨時解決方案,決定新機構將由六個成員國中的每個成員國的部長輪流擔任主席。按照字母順序排列,第一個就是比利時。布魯塞爾成為歐洲首都經歷了一個滾雪球的過程,因為機構的不斷增設,成員國的增加,開發商建造了更多的辦公大樓,各種配套設施的不斷完善,也帶動了城市的發展。布魯塞爾從未被選為歐盟的首都,是因為所有成員國都無法決定首都要定在哪座城市,而字母B開頭讓布魯塞爾由隱形的首都慢慢成長為真正的歐洲之都。圖片來源網絡。


國際換日線


比利時的布魯塞爾成為“歐洲之都”,只是媒體鼓操之言。平常人一想,似是而非,採用默認而形成的情況。

布魯塞爾,是北約總部所在地,歐盟總部所在地,因而被某些媒體稱“歐洲之都”。北約總部、歐盟總部等,設置在布魯塞爾,實則是歐洲地區大國角力、協調的結果。

二戰結束後,以美國為首,糾集英國、法國、(西)德國等組成北大西洋公約國組織,對抗潛在威脅的蘇聯集團國。為化解法德歷史恩怨,英法角力,於是,選恥在離英法德三國距離相近的比利是。在比利時聯邦,有法語區、德語區、荷語區,就選三區聯邦相近的布魯塞爾市,作為總部基地。

後來,由法國、比利時、荷蘭、德國、盧森堡、丹麥等六國組成的歐洲經濟共同體(歐盟前身),也把總統設在這裡。隨著歐共體變身為歐盟,歐盟組織擴大,特別是蘇聯解體後,它成為“歐洲之都”。而且,北約組織也隨著蘇聯解體,吸收原華沙條約國及部分蘇聯加盟國(波羅的海三國),它似乎真的是“歐洲之都”了。


憤怒野虎


歐洲的心臟,地理位置優越!最主要是當初三駕馬車英德法互相不信任,都想把歐盟總部設在本土,但是會引起另外2國的不樂意,所以取了離三國中間的比利時,三駕車都同意,布魯塞爾也就成了歐洲的中心了!簡單地說!


御宇天驕


主要是國際機構大多在布魯塞爾,比如歐盟總部,北約總部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