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錢、送房、送戶口,為何二線城市還是留不住畢業生?

用這句話來形容二線城市的“搶人大戰”再合適不過了。送錢送戶口,甚至送房,只為了留下人才。

這場“搶人大戰”在2017年拉開帷幕,在2018年上半年因為更多城市的加入和優惠政策的加碼,更加如火如荼。在這樣的大環境中,2018屆畢業生完成了從學生到職場人的身份轉變。

從這些就業報告中,可以看出中國頂尖高校畢業生的就業情況。在這些“天之驕子”中,有多少人選擇在北上廣打拼,又有多少人願意前往二線城市奮鬥呢?

“搶人”,它們是認真的


為了招攬人才,各地使出了渾身解數。

西安、武漢、南京、杭州、鄭州、青島、福州、瀋陽、合肥等二線城市紛紛加入“搶人大戰”,降低落戶門檻,提供租住和生活補貼,扶持大學生創業就業,“來了就是自己人”的口號聲此起彼伏。

曾經自嘲“畢業即失業”和“學歷不值錢”的大學生,一時間成了各個城市爭搶的對象。

送錢、送房、送戶口,為何二線城市還是留不住畢業生?


二線城市在“搶人大戰”中謀篇佈局,一線城市也開始放下身段。

北京對高新科技領域和文體金融等方面人才加大引進力度;上海2018年8月發佈《2018年非上海生源應屆普通高校畢業生進滬就業申請本市戶籍評分辦法》,提出清華北大本科畢業生可直接落戶;廣州新一輪入戶政策將引進人才入戶年齡限制放寬五歲,在廣州就業或創業的普通高校應屆畢業生可直接落戶;深圳對普通高校應屆畢業生引進和落戶實行 “秒批”。

與京滬的高門檻不同,廣州和深圳的落戶政策更加接地氣。

送錢送戶口,各地的“搶人”政策雖然趨於同質化,但確實起到了一定成效。

據報道,西安市2018年新落戶人數超73萬,其中博士以上1198人,碩士研究生25276人,本科225438人,人才引進29981人。武漢也在“百萬大學生留漢創業就業工程”啟動的2年時間內,吸引了70餘萬大學生留漢。

不過,落戶不代表有工作,一些城市戶口給的容易,但是吸納就業的能力卻沒有跟上來。

對於一座城市來說,有夢想有才華有能力的年輕人就是它的未來。面對各地人才新政的誘惑,應屆名校畢業生會做出怎樣的選擇呢?

留不住的名校畢業生


儘管二線城市送錢又送戶口,但一線城市的地位難以撼動,大多數985高校畢業生的就業首選仍是北上廣深。

2017年,985高校畢業生就業人數最多的省市為廣東、北京和上海,即使是在“搶人大戰”愈演愈烈的2018年也仍是如此。

送錢、送房、送戶口,為何二線城市還是留不住畢業生?


與2017年相比,浙江對名校畢業生的吸引力明顯增強,僅位於北上和廣東之後,湖南也有較大進步。而有著“史上最寬鬆”落戶政策的西安,卻沒有為陝西吸引來更多的名校畢業生。

雖然大多數高校的就業報告中只公佈了畢業生的就業省份,並沒有具體到城市,但省會城市的大學生就業人數在各省數一數二,通過省份的數據,也可以大致看出“搶人大戰”中的二線城市對於名校畢業生的吸引力差異。

北京航天航空大學51.98%畢業生選擇在京就業,復旦大學73.86%畢業生選擇留滬。華南理工大學的畢業生更是有85.5%的人留在廣東工作,在所有985高校中排名第一,也使得廣東成為“留才”最多的省份。而對於其他省市來說,留住自己人已是不易,又何談“搶人”。

送錢、送房、送戶口,為何二線城市還是留不住畢業生?


湖北並不是情況最糟糕的,“留才”難,是東北三省的通病。

在哈爾濱工業大學的就業畢業生中,留在黑龍江就業的只有9.24%;在情況稍好一些的吉林和遼寧,“留才”比例也只有四分之一左右,在所有省份中墊底。

“搶人大戰”歷時已久,留住更多本地高校培養出的人才,或許是各地新的發力點。

西安在出臺人才新政23條之後又發佈了《西安市進一步加快人才匯聚若干措施》,設立了高校“留才獎”,凡西安地區應屆高校畢業生在西安就業落戶,按照每人200元標準,給予學校一次性獎勵。

不過200元的獎勵,還是給學校的,怕是沒什麼吸引力。

為什麼二線難留人才?


東北師範大學發佈的《中國大學生就業創業報告2016—2017》指出,畢業生最看重的因素不是戶口也不是房子,而是發展前景、薪酬待遇和興趣愛好。

中國青年報社社會調查中心對2000多名大學生進行的一項調查也顯示,受訪大學生最看重的因素是薪資水平、發展空間和城市大小,其他依次為生活成本、落戶政策、公共服務、生態環境、與家鄉的距離和針對性的激勵補助等。

從就業行業來看,2018年985高校畢業生行業流向分佈廣泛,就業人數前五名的行業分別為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製造業、教育、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業以及金融業。這些行業在哪些城市更發達,有更大的發展空間和更高的薪資水平,哪些城市就能吸引來更多的人才。

送錢、送房、送戶口,為何二線城市還是留不住畢業生?


北上廣深坐擁互聯網大廠,高新技術產業和發達的金融業,對名校人才的吸引力不言而喻。

與其說二線城市留不住人,不如說二線城市缺少足夠吸引年輕人的產業。

以武漢為例,武漢雖然有光谷等較為先進的光電和生物產業,但它仍是一座以工業為主,以汽車產業為第一支柱產業的城市。

不僅就業行業,從985高校畢業生對於企業性質和知名企業的選擇中,也可以看出一二線城市的差距。

從就業單位性質來看,985高校畢業生到民營企業就業的最多,佔35.96%,其次是國有企業、機關、三資企業、高等教育單位、科研設計單位等。

送錢、送房、送戶口,為何二線城市還是留不住畢業生?


在2018年中國民營企業20強中,廣東和北京佔了一半。

從工作企業來看,985高校畢業生簽約較多的企業包括BAT等知名互聯網公司和國家重點央企等,前五名分別為華為、中國建築、國家電網、上汽和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其中華為吸引名校畢業生人數遠遠超過其他企業。

送錢、送房、送戶口,為何二線城市還是留不住畢業生?


這些央企、大廠的總部,多位於一線城市。如果一個二線城市有這些企業的分部或分支機構,那麼對人才的吸引力會強一些,沒有的自然不受畢業生青睞。

一線城市容不下肉身,三四線城市放不下靈魂,二線城市看起來是個不錯的選擇。但是想要真正留下人才,不是出臺一些優惠政策就可以搞定的。

中國教育發展戰略學會副會長兼秘書長韓民表示,城市重要的是考慮怎樣去留住人才,怎樣給人才創造一個能夠不斷成長、不斷髮展的環境。這就要求,地方創造一種優良的政策環境、制度環境、社會環境,這比承諾優惠條件更重要。

人們在關注二線城市爭奪人才的時候,可能忘記了中國還有更多的三四五線城市。本來就對省會吸血怨聲載道的它們,正在和名校人才越來越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