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要能夠使孩子心靈上得到幸福

今年是蘇霍姆林斯基誕辰100週年,他寫出的《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也已經過去了幾十年,但他給教師提的每一條建議在今天仍有重要價值。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們不斷思考:教育到底要給予孩子什麼?蘇霍姆林斯基在幾十年前就給我們一個較完美的回答:教育最根本的是要給孩子們心靈的幸福。他說“有一樣東西是任何教學大綱和教科書、任何教學方法和教學方式都沒有做出規定的,這就是兒童的幸福和充實的精神生活”。

教育要能夠使孩子心靈上得到幸福

我認為教育的理想就在於使所有的兒童都成為幸福的人,使他們的心靈由於勞動的幸福而充滿快樂。確實,充實的精神生活是孩子心靈幸福的基礎,也是教育要給孩子的最重要東西。在當前社會條件下,雖然孩子的物質生活豐裕,精神生活卻很單一,揹負了越來越多的學習苦惱和負擔。蘇霍姆林斯基一直提醒我們,“不要讓上課、評分成為人的精神生活的唯一的、吞沒一切的活動領域。如果一個人只是在分數上表現自己,那麼就可以毫不誇張地說,他等於根本沒有表現自己”。

教育要能夠使孩子心靈上得到幸福

教育是系統工程,教育孩子需要我們細心呵護。那麼,教師怎樣才能給孩子一個幸福的童年?讓孩子有自由支配的時間,發展孩子的各種興趣。蘇曾說:“學生的學習被各種學校功課塞得越滿,給他留下的供他思考與學習直接有關的東西的時間越少,那麼他負擔過重、學業落後的可能性就越大。”據調查,現在一些小學一二年級學生寫作業都會到晚上10點左右,高中生的學習時間則更長。如果中小學生從早到晚都圍繞著學校的教科書和練習在轉,甚至週末還要上各種興趣班,學生根本沒有自由時間去發展愛好,學習興趣反倒會減弱。

教育要能夠使孩子心靈上得到幸福

應該使兒童的時間充滿使他們入迷的事,而這些事又能發展他們的思維,豐富他們的知識和技能,同時又不致破壞童年的情趣。所以,教師要讓孩子個性發展、創造性發展,首先要讓他們有自由發展時間,讓他們學會自己支配時間。讓孩子充分地閱讀,發展孩子的智力。智育對於人之必不可少,不僅是為了勞動,而且是為了精神生活的充實。孩子的大腦好比一個“容器”,塞的知識“材料”越多,大腦剩餘的空間就越少,孩子的智力發展不是“加快”了,反而受到了限制。如果教師只是一味地強調學生將知識保存到記憶裡,一旦提出要求,就能把它們“倒出來”,誰就被認為是有知識、有能力的學生。

教育要能夠使孩子心靈上得到幸福

那麼這樣的實踐會導致什麼結果?可能只會讓知識脫離學生的精神生活,脫離他們的智力興趣,掌握知識變成了毫無樂趣可言的事,變成了為知識而知識。長此下去,學生每過一年,他的學習就變得更為艱難。如果我們真想減輕學生的腦力勞動,那就要讓他們走到學校圖書館的書架跟前,讓書籍從沉睡的巨人變成青年時代的摯友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