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證明,對敵人心存婦人之仁的,都會死得很慘

縱觀中國歷史,一則則血的歷史故事告訴我們,在政治謀略上,但凡對敵人有一絲婦人之仁的,最後都會死得很慘。我們來講講下面這幾個例子:

一、吳王夫差之死:吳越相爭,吳王夫差在伍子胥的幫助下攻破越國,並且生擒了越王勾踐和一批越國大臣。伍子胥早已看出越王勾踐不簡單,多次建議夫差殺了勾踐,以免養虎為患。但夫差以勝利者的姿態自居,認為勾踐乃階下囚,掀不起什麼風浪。勾踐表面上對夫差畢恭畢敬,為夫差嘗糞治病來麻痺夫差,贏得他的好感。暗地裡卻隱忍蟄伏、臥薪嚐膽。終於有一天夫差領兵攻破吳國,吳王夫差兵敗自殺而亡。

歷史證明,對敵人心存婦人之仁的,都會死得很慘

二、項羽之死:楚漢之爭的項羽,謀士范增在鴻門宴多次暗示項羽殺了劉邦。如果項羽聽從范增的話殺了劉邦,天下就沒有對手了。自己不但可以稱王稱霸,更不會自刎烏江的悲情結局。

歷史證明,對敵人心存婦人之仁的,都會死得很慘

三、李密之死:瓦崗寨的首領翟讓武功高強有膽略,就因為就因為心存婦人之心退位讓賢,結果被他的接班人李密殺死。

歷史證明,對敵人心存婦人之仁的,都會死得很慘

四:李建成之死:李建成之所以輸給李世民也是因為心存婦人之仁。李建成以大哥和太子的身份自居,絲毫感覺不到李世民會對他形成的巨大威脅。他甚至認定有李淵在,李世民不敢造反,於是一次又一次心存僥倖。

他不知道他的這個二弟李世民對皇位窺覦已久。李世民是一個殺伐果斷之人,南征北戰所積累下來的謀略絕不在李建成之下。當初勸李淵造反的也是李世民,在李世民的眼裡,太子之位理所當然是自己的。只是李建成是嫡長子,只要沒有太大的過錯,李淵是不會廢掉李建成的,如果按照這樣的邏輯,大唐第二位皇帝非李建成莫屬。於是李世民開始招賢納士,讓天下英才歸自己所用。秦王府可以說是人才濟濟,李世民無時不刻為自己謀反做準備。

歷史證明,對敵人心存婦人之仁的,都會死得很慘

而李建成在唐朝建立之前也南征北戰為唐朝立下赫赫戰功,只是在唐朝建立以後,李建成便退居二線,穩穩當當當起了太子。而此時的李世民依然在外打仗,秦王的威名越來越響,聲望遠超太子李建成。

魏徵感覺李世民很可能會威脅到李建成的太子之位,建議李建成提前動手殺了李世民。說實話,如果李建成聽從魏徵的話提前動手殺了李世民,大唐王朝壓根就沒有李世民什麼事了。可是李建成卻存有婦人之仁,認為自己是大哥,怎麼可以殺同父同母的兄弟呢。於是李建成把魏徵訓斥了一頓。

歷史證明,對敵人心存婦人之仁的,都會死得很慘

當秦王勢利越來越大,魏徵第二次建議李建成殺了李世民。這個時候李建成終於意識到李世民給自己帶來的威脅,但他沒有想著殺掉李世民,而是想辦法把他身邊的武將和謀士調離京城,想孤立李世民。

但李建成最終還是太小看李世民了,經過精心的佈局和準備,李世民發動了歷史上有名的玄武門之變,李建成和李元吉最終死於刀下。

歷史證明,對敵人心存婦人之仁的,都會死得很慘

五:朱允炆之死:朱元璋死後,朱允炆登基就迫不及待的開始削番。削番開始後還是比較順利的,燕王朱棣也倍感壓力,不但假裝生病,後來乾脆到處裝瘋賣傻逃避建文帝的追殺。當時大臣們紛紛建議把燕王抓回京城,卻遭到兵部尚書齊泰的反對,認為削番就應該名正言順,不能玩陰的。朱允炆也同意齊泰的建議,結果燕王朱棣白白撿回一條性命,經過精心佈置發動靖難之役。朱允炆哪裡是身經百戰朱棣的對手,經過一番血戰,燕王兵臨城下。建文帝被大火燒死,也有說是逃走。

歷史證明,對敵人心存婦人之仁的,都會死得很慘

所以對敵人心存婦人之仁,就是對自己最大的殘忍。政治並非兒戲,而是充滿血腥和殺戮,鹿死誰手尚未可知,稍作遲疑就會有殺身之禍。

大家對此有什麼看法歡迎在下方留言,喜歡歷史的朋友請點擊關注,謝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