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紹集團的崛起與覆滅(下)

(3)袁紹的崛起之路——奪冀州和血戰公孫瓚

袁紹的盟主雖然有名無實了,但是畢竟還是有一大批人效忠在他的手下。在這些人的輔佐之下,袁紹加快了自己崛起的步伐。可以看出袁紹還是有自己的魅力的。

而,曾經的聯軍,此時開始了火併;曾經的戰友,開始了“拉幫結派”和搶地盤;當前的國家,已經陷入軍閥混戰的局面。討伐國賊董卓?算了,先拿幾個地盤,晚了就沒有了!

袁紹把目光瞄準了冀州(注意:此時的袁紹只是渤海郡太守,但是渤海只是個小地方)。此時的冀州牧是韓馥,他曾是是袁紹父祖手下的官吏,反董卓時也是袁紹的部下。但是他會乖乖把地盤奉上嗎?

袁紹集團的崛起與覆滅(下)

東漢末年各州的大致範圍


逄紀當了袁紹的說客,一番威逼恫嚇,韓馥乖乖讓出了地盤。有人會說袁紹和他的手下很狡猾,也有人會覺得韓馥太軟弱。不管怎樣,袁紹奪取了冀州的地盤,這一舉動為袁紹的崛起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奪取冀州前後,許攸、沮授、田豐、逄紀、審配等謀士也加入了袁紹的麾下,為袁紹增加了不少力量。

佔領了冀州之後,袁紹把思索著下一個目標。此時的曹操還上不得檯面,無法和袁紹較勁,曹操乖乖當起了袁紹的“小弟”。北面的公孫瓚和南面的袁術,成為袁術的敵人。袁紹聯合曹操劉表,讓二人對付袁術。而自己親自面對北方的強敵公孫瓚。

公孫瓚是遼東人,佔據了冀州北面的幽州。此人勇猛善戰,手下也是兵多將廣。袁紹本身不想和他發生衝突,但是“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公孫瓚早有想法南下攻佔冀州,袁紹也想擴大自己的勢力,豈會拱手把地盤讓給公孫瓚呢?亂世之中還是隻有拳頭來解決問題的。

袁紹集團的崛起與覆滅(下)

公孫瓚劇照。其實公孫瓚是個驍勇善戰的將領,對少數民族用兵勝利頗多,相當勇武。


袁紹和公孫瓚的戰爭進行了9年。前期是公孫瓚佔據優勢,後期袁紹利用手下的謀臣和強將,逐漸奪回了戰機。公元199年,袁紹終於消滅了心腹大患公孫瓚,進而統一黃河以北地區,成為了橫跨幽、並、青、冀的大軍閥。一時間風頭最強,曾經的反董卓聯盟的盟主,如今站在了人生的最高點——“吾南據河,北阻燕、代,兼戎狄之眾”,袁紹的戰略完成了一半了,當時地盤最富庶,軍隊最龐大的軍閥誕生了!

俗話說,爬得越高,不小心就會摔得很慘。袁紹短暫的強大之後很快走向了衰敗。

(4)衰落只在一瞬間——官渡之戰

讓袁紹大失血的“官渡之戰”,卻是曹操統一北方的關鍵一戰。

簡單講述一下官渡之戰,這是三國時期三大戰役之一(另外兩個是赤壁之戰和夷陵之戰)。公元199年,袁紹消滅了公孫瓚,基本統一黃河以北地區。曹操在199年左右,也消滅了呂布,打殘了袁術,實力也不容小覷。但是袁紹的地盤是人口眾多、物產豐富的幾個州,曹操的地盤卻是連年征戰,人口和物產大大少於袁紹。因為人口少和處於四戰之地必須分兵,曹操兵源不足,物產不足導致官渡之戰曹軍的糧草始終“亮紅燈”因此,在袁紹看來,自己滅曹操幾乎沒什麼懸念。

但是,袁紹手下的謀臣分兩派。田豐、沮授主張“休養生息”“積蓄實力”,另一方面派兵騷擾,避免正面決戰的同時,騷擾曹操,待曹操疲憊之時,在消滅曹操;而郭圖、審配這一派認為,袁紹總體實力強於曹操,一戰定輸贏即可,沒必要磨蹭時間,且曹操沒什麼可懼怕的。

一派主張“緩戰”,一派主張“急戰”。袁紹採取了後者的戰略。當然事後的事實證明,“急戰”確實行不通。

袁紹集團的崛起與覆滅(下)

官渡之戰。曹操以劣勢對戰袁紹的大軍,曹操的形勢一度岌岌可危!


官渡之戰,袁紹氣勢洶洶而來,卻大敗而回,損失了不少精兵強將和謀臣。武將的損失:顏良、文丑、高覽、張郃等;謀臣損失:田豐、沮授、許攸。

有人覺得,官渡之戰後,袁紹的地盤沒什麼減少,損失了不少軍隊,但是人口眾多,還是可以補充兵源啊!


這絕對是錯誤的觀點。原因如下:

1、在古代,軍事人才是極度寶貴的資源,古代沒有軍事院校和模擬戰爭的手段,一個良將是在百戰之中煉成的。正所謂“千軍易得,一將難求”。

2、優秀謀士的損失,讓袁紹的戰略更加茫然無措。田豐本來可以不死,但被袁紹聽信讒言處死;沮授被剝奪權力,在戰場上被俘虜,最終被殺;許攸不受袁紹待見,分兵襲擊敵人後方的好計策也被拒絕,關鍵時刻投靠曹操。袁紹的知人識人水平,讓天下人“大開眼界”,試問還有什麼謀士會投靠他呢?

3、袁紹的失敗還帶來了一些後續反應。首先是軍隊士氣低落,此外一些原先中立的勢力會更加疏遠袁紹,袁紹更無外援(如孫權和關中的軍閥們)。

袁紹集團的崛起與覆滅(下)

田豐,頂級謀士,卻沒被袁紹好好利用,慘死獄中。

袁紹集團的崛起與覆滅(下)

沮授也是個智謀超群的謀士,同樣不被袁紹待見。官渡之戰中被俘,後被曹操殺害。


那麼袁紹官渡失敗的原因是什麼?探討此問題的文獻可謂汗牛充棟,筆者簡單發表一下自己的拙見:

1、袁紹本身的智謀和條件有限。雖然袁紹很早就進入官僚階層甚至是中央機構,但他的資質是平庸的,甚至很多時候還優柔寡斷,該出手的時候不及時出手,如曹軍突襲烏巢,竟然不是全力相救,手下謀士提出正確的建議卻不採納喪失戰機(如許攸的計策)。

2、袁紹下屬的武將謀士並沒有整合成一塊,而是勾心鬥角。如前文講的田豐、沮授和審配、郭圖等人的爭鬥。注意:這種爭鬥不僅僅是路線上的爭鬥,更是你死我活的人身攻擊。謀臣之間互掐,怎會能全力以赴對敵呢?

3、袁紹多年征戰公孫瓚,取勝後有些目空一切,以為敵人都不過如此。

對比一下公孫瓚和曹操就知道,公孫瓚手下幾乎沒什麼像樣的謀臣,打仗幾乎全是靠蠻力,曹操手下的謀臣那可是超高水平了。再加上曹操善於聽取下屬的建議和意見,袁紹這方面就差的不是一點半點了。此外,曹操手下又有一批猛將,總體水平比袁紹的猛將技高一籌。

4、曹操的作戰意志遠遠強於袁紹,並且曹操集團真正做到了上下一心,齊心協力。反之,袁紹方面就是另外的局面了,謀臣之間不和,主帥與下屬將領之間之間猜忌(最後時刻張郃等將領反水)。

這麼簡單一分析,袁紹的勝率多少就可想而知了!

(5)袁紹集團的覆滅

雖然袁紹在官渡之戰中遭遇慘敗,但是仍然有較強的勢力。曹操雖然取勝,但是也沒辦法乘勝追擊,消滅袁紹。如果袁紹集團中能補充新鮮的“血液”,能夠補充謀臣和良將,也不是沒有辦法翻盤的。

但是202年,袁紹撒手人寰。在他死前,還是發動一次“倉亭之戰”,企圖打擊曹操,可惜沒能成功。袁紹集團受到了進一步的削弱。

袁紹的死,給袁紹集團帶來了巨大損失。袁紹畢竟是集團的主心骨,現在主心骨沒了,聽誰的?袁紹生前沒有明確確立繼承人,突然去世了之後,他的兒子之間起了內訌。長子袁譚對陣二子袁熙,三子袁尚,雙方誰也不服誰。袁譚更是“引狼入室”,利用曹操來打擊自己的兄弟。


最終,袁氏兄弟被曹操各個擊破,袁氏三兄弟也都身首異處。袁紹集團的勢力最終消失在了歷史的長河中。

(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