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手工藝人王永軍的制鼓人生

【影像】手工艺人王永军的制鼓人生

【影像】手工艺人王永军的制鼓人生

● 鼓身要經歷數次抹膩子,使其更加堅固

正月的陝北,大地回暖,火紅的窗花、大紅的燈籠印證著年味還未淡去,許多人仍沉浸在“大正月”的愜意時光裡,安塞區馮家營村的王永軍一家卻沒有閒著,吃過早飯,他和妻子及大兒子王濤便開始了一天的忙碌。

【影像】手工艺人王永军的制鼓人生【影像】手工艺人王永军的制鼓人生

● 王永軍將製作好的腰鼓掛起來晾曬

馮家營是安塞區遠近聞名的腰鼓文化村,王永軍自小受到村裡豐富多彩的民間藝術薰陶,他不僅是打腰鼓、扭秧歌、吹嗩吶的一把好手,更是製作安塞腰鼓的行家裡手。

【影像】手工艺人王永军的制鼓人生

● 院內角落整齊地擺放著一摞摞等待風乾的木片

記者在王永軍家的院子看到,一摞摞等待風乾的木片、上了紅漆的鼓身以及紅色透亮的成品腰鼓,整齊地擺放在角落。

【影像】手工艺人王永军的制鼓人生

“現在很多市場上賣的腰鼓都是外地生產的,做工簡單,成本低,噴上‘安塞腰鼓’的字樣就可以拿出來賣了。”王永軍深有感觸地說, “傳統手工製作的腰鼓不是普通的腰鼓可以比的,最大的區別是手工鼓的鼓面由牛皮製作而成,不僅質量好,而且美觀。我製作的牛皮鼓打個10來年都不成問題。”說起自家的腰鼓,王永軍發出了爽朗的笑聲。

【影像】手工艺人王永军的制鼓人生

今年49歲的王永軍在制鼓以前是靠在紅白喜事吹嗩吶謀生,1996年,受安塞制鼓人徐振愛的啟蒙和教授,刻苦好學的王永軍傳承了師傅的精湛技藝,於1998年開啟了他的制鼓人生,20多年的實踐中,他一直堅持用最古老的技藝製作腰鼓,並不斷自主創新,改進方法。

【影像】手工艺人王永军的制鼓人生【影像】手工艺人王永军的制鼓人生
【影像】手工艺人王永军的制鼓人生【影像】手工艺人王永军的制鼓人生

“每道工序都馬虎不得。”王永軍介紹,製作一個腰鼓,從開始到完工需要原木、方木、彎弓線、鋸片、刨板、粘膠、打磨、拋光、刷漆、釘鼓環、蒙皮、釘炮釘等13道工序,10多片鼓葉,70餘枚炮釘,兩塊牛皮、兩個鼓環。打了30多年腰鼓的周志戰說,王永軍的腰鼓確實不錯,打起來手感很好,很趁手。揹著王永軍做的鼓,周志戰從延安一直打到了北京,打出了國門。

【影像】手工艺人王永军的制鼓人生

如今,找王永軍訂製腰鼓的人越來越多,他的名氣也大了,成了遠近聞名的“手藝人”。現在,他製作的牛皮鼓種類越來越多,有成人腰鼓、老年腰鼓、幼兒腰鼓、大鼓、撥浪鼓、小堂鼓、喇叭鼓等8個品種。

【影像】手工艺人王永军的制鼓人生

據瞭解,在整個安塞區,掌握傳統手工制鼓這項技藝的手工藝人少之又少,為了讓這門手藝能傳承下去,王永軍也收了幾個徒弟,其中包括他的大兒子王濤。

【影像】手工艺人王永军的制鼓人生

● 王永軍和兒子王濤正在為鼓釘炮釘

“從小受父親的薰陶,自己也慢慢喜歡上了制鼓,希望能把這門手藝學到手。”院子裡,王濤正對腰鼓進行上漆,認真的模樣儼然一個熟練的小師傅。25歲的王濤在父親王永軍的影響下,從2016年開始跟隨父親學習這門手藝,如今已經“出師”獨立製作腰鼓了。

【影像】手工艺人王永军的制鼓人生

● 用砂紙再次打磨鼓腔,這樣打磨出的鼓腔非常光潔

“做鼓不僅活髒還受累,很少有年輕人願意學這門手藝。好在兒子現在已經能接班了,傳統的手藝得以傳承。”王永軍很是欣慰。“不能讓老祖宗的東西在我這斷了,要代代傳承。”這是王永軍的心願。

記者/杜子龍 通訊員/馬志青 編輯/強婷婷

【影像】手工艺人王永军的制鼓人生

關注延安日報 分享延安故事

聯繫電話:0911-8216288

法律顧問:陝西益能達律師事務所王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