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鑄匠

「原創」鑄匠

修整模具

“鑄”字在我們日常用詞中使用的頻率頗高的,經常都會與輝煌、偉業等詞彙來組合,從中足見鑄匠行業在傳統技藝中的位置與影響。然而,在當今許多人是聞所未聞,知者更是聊聊無已,可以說鑄匠師傅鑄造生活器件的場景已經消失了好長的一段時期,至少相對於我所居住的縣城而言,是這樣的一種情形。

「原創」鑄匠

敲碎需熔鑄的原料

然而,接下縣政協下達的傳統技藝採寫任務後,為尋鑄匠師傅,著實經歷了一番苦心的打聽,終於有心人的功夫沒白花,還是找到了從事傳統鑄匠業的陳幫助師傅,久違的驚喜油然衍生,當即就耗在陳師傅邊上整整兩天的功夫,方才瞭解做手藝人的艱辛與傳統技藝傳承的艱難。

「原創」鑄匠

秤鑄鼎鏟的用料量

陳師傅人如其名,對我這個陌生人的打擾毫不介意,他除了鑄鼎鏟(鼎:方言,指鍋)、舀勺等器件,還騎缸(騎:方言,在此即鋦之意)補鼎,並一一作了演示。就鑄鼎鏟、舀勺之類而言,工藝不算太難,工具有鼓風箱、火爐、銼刀、小坩堝、打孔鑽、火鉗、錘子、剪刀和器件模具等,成品分銅質和鋁質兩種。流程一樣都為,先將模具用手指抹些許溼灰進行檢修補妥備用,然後將銅或鋁等盛入小坩堝,一邊經火爐把銅或鋁燒煉熔化成水,一邊把備用模具烤熱。憑經驗判斷模具熱度適鑄時,迅即將銅或鋁熔水倒入模具孔中,稍加搖晃以使熔水注流均勻。之後,再用孔棍小心翼翼地穿造出用於裝手柄的小圓孔,冷卻到一定程度時,就可以用火鉗夾住,使以錘子輕敲,從模具中取出鑄造的器件了,此時若沒有破損、漏口現象,基本上這一鑄件就等於大功告成。剩下的就是再用銼刀去掉旁邊的一些小毛燥,修邊整形,打磨好邊緣,而後鑽上手柄釘孔即成。如果有破損,還需要重複整個澆鑄工序。從現場實例來看,一次性澆鑄的成功率大約在百分之八十上下。

「原創」鑄匠

熔化

成功率之所以沒有百分百,憑陳師傅的經驗,認為一是鑄用之材料本身不純,出現熔水氣泡;二則在於模具幾經反覆使用,亦會出現單薄堵隙現象。因而,鑄匠手藝的難度就在於製作模具,鍋鏟、舀勺類小型模具粗坯每個一般需要製作一天時間,修模也要一天時間,沒有現成的形狀尺寸,往往憑靈性、經驗操作,玲瓏美觀或笨拙粗鄙與否就可反映一個匠人的技藝高低。製作模具所採用的用料由白石嫩土(方言,即高嶺土)或紅膠土、細顆粒砂、糯米飯、木炭水等幾種原料組成。鼎鏟、舀勺鑄的厚薄是否勻稱自如,炒煮舀盛是否利索上手,模具的製作是最重要的環節,整個鑄件模具分蓋層和託層,兩層相合留出的空隙是澆鑄器件的主體,倒入的銅或鋁水就是沿所留空隙滲滿模具而凝結成形的。

「原創」鑄匠

煉爐化水

陳師傅現在是泰順籍的壽寧人,按他自己介紹已經是當爺爺的人了,自從當年從事鑄匠這一行當跟隨師傅到壽寧,走村竄戶鑄鼎鏟、舀勺等,認定了壽寧好賺食(方言,適宜生活之意)後,就定居在壽寧縣城小東門。不過家居地變了生存的法子卻沒變,一直都從事鑄匠這門老舊行當,手藝上之精湛也是百姓們公認的,過去基本上就壽寧縣城的生意都忙不過來。而這十來年,隨著中國社會的快速發展,帶來了人們的生活方式的巨大改變,即便是走千家串萬戶,足跡踏遍閩浙兩省若干個縣域,要以此謀生還是略顯困難,幸虧兒女都已立業,都挺孝順,他賺不賺錢其實對整個生活無非就是碗麵添肉而已,因而他樂觀的看待自己這門手藝,把其當成了平日裡煉身子骨的玩意,許多村子的老東家跟他都有聯繫,有活時就去跑跑。

「原創」鑄匠

準備合模

如今,鑄匠這一古老的行業和手藝人正被逐漸淘汰,興許再過個若干年,就真的只能留在這文字中,留在我們這代人的記憶深處了。

「原創」鑄匠

起鍋澆鑄

「原創」鑄匠

搖勻

「原創」鑄匠

穿造裝手柄的小圓孔

「原創」鑄匠

揭模

「原創」鑄匠

起鑄件

「原創」鑄匠

半成品

「原創」鑄匠

銼邊修平

「原創」鑄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