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臺灣的巴士,看起來都那麼“山寨”?

作為半個巴士迷,每次去臺灣,總覺得奇怪,對比香港、澳門地區的巴士,臺灣省內的巴士,檔次差的有點多。為什麼臺灣全省,90%以上的巴士都是“五顏六色揮春”審美設計?

一些車頭打著沃爾沃、斯堪尼亞、猛獅等等歐洲名牌車標,但車身肯定就不是歐洲設計,用廉價的玻璃纖維製造的車頭,甚至連油漆都做不到平整,反而在大城市能看到內地品牌“宇通、比亞迪、金龍”巴士,哪怕只看外表,無論是設計還是工藝,都差不多是路上看起來最體面的款型,這其中,有什麼原因呢?

為什麼臺灣的巴士,看起來都那麼“山寨”?

事實上,就算是島內同胞,都早就對臺灣省內的巴士意見大得很,臺灣民眾稱之為“拼裝車”,主要原因倒不是設計土或者坐起來不舒服,更重要是不斷出現的涉及巴士的嚴重傷亡意外,有在高速公路失控的,有墮崖的,還有電線短路失火的,引發了慘重的人員傷亡。

意外頻發,倒不是說誘因就是這些巴士質量有問題,但對於對巴士行業不專業的一般民眾,難免會引發大家對臺灣“本土製造”巴士的不滿。我更留意到,每次說到這個話題,一款被臺灣同胞稱為“國光號”的車款被作為模仿車型頻頻提及,大家對這款車有超越一切巴士的好感,到底這款“臺灣巴士之王”,是何方神聖?不妨把話題先扯遠點,先聊聊這部臺灣“巴士之王”。

為什麼臺灣的巴士,看起來都那麼“山寨”?

根據“臺灣巴士文化協會”提供的資料,1978年10月31日,臺灣島內第一條高速公路——“中山高速公路”全線通車,這條高速現在也被稱為“國道1號”,連接臺灣西部主要大城市,以及基隆港、高雄港兩大港口,建成即成為,臺灣省內陸上交通最重要的大動脈。為了配合高速開通,臺灣自1978年至1992年間,陸續向美國巴士製造商MCI公司,採購了總計七批,共計數百部排氣量介於9,050cc至9,300cc的8缸雙後軸長途大巴,被運營公司命名為“國光號”。

為什麼臺灣的巴士,看起來都那麼“山寨”?

據當時駕駛這批車的車長回憶,頭一批車還不是自動擋的,離合器極重,開起來相當費勁,絕對是體力活。不過,當年開著“國光號”在高速上行駛,優越感是不得了的,尤其是車行至新竹、苗栗等強風區,不少“野雞車”(民間私營的客運)都會自動列隊緊隨在“國光號”車後,形成一條車龍,這是因為“國光號”馬力巨大,身型也大,看過電影《破風》嗎?“國光號”就是破風車手彭于晏,不過“野雞車”就不是主力了,而是希望“國光號”幫忙擋風,這部天天在國道上,以“領袖”身份驕傲行駛的傳奇巴士,被臺灣巴士迷稱為“國道車王”!

為什麼臺灣的巴士,看起來都那麼“山寨”?

不僅在民間享負盛名,這批MCI巴士更加是臺灣地方政府官員的“指定座駕”,由於當時的營運單位是“臺灣省政府公路局”,不少省府官員到外地開會、巡視災情時,都會指定搭乘“國光號”,另一位退休車長回憶到:以前“國光號”1到4號座位,都是“保留席”,不作公開售票,因為要留給省府官員公務出行之用,直到發車前最後一刻,確定沒公務需求才能開放售票。

為什麼臺灣的巴士,看起來都那麼“山寨”?

MCI巴士在臺灣運輸業界的地位,甚至超然到有點江湖味道,當年“臺灣省政府公路局”運營的車種主要有三種,除了MCI“國光號”車隊,還有使用奔馳OF-1417底盤,再由臺灣本地建造車身上裝的“中興號”車隊,以及由日本進口的日野柴油巴士,和奔馳LP-1113B型巴士兩款車組成的“金龍號”車隊。在這整個臺灣島內“巴士生態系統”中,由於“國光號”是最高級車,是“國道之王”,因此在路上遇見“中興號”、“金龍號”等其他車隊車中,都有一個約定俗成的規矩,就是一律不準對國光號超車!

為什麼臺灣的巴士,看起來都那麼“山寨”?

這批從美國原裝進口的MCI巴士最後一部,在2015年才退役,服役幾十年時間,肯定是臺灣省內其他巴士難以超越的成就。臺灣同胞至今依然對“國道車王”非常懷念,除了“國光號”各種傳奇故事外,還有沒有其他原因呢?

事實上,當年臺灣省地方政府,進口MCI巴士不僅僅是單純從運輸業界的角度考慮,還有著複雜的政治算計,除了買美國車可以讓美國高興外,還有一種說法,就是這批MCI巴士的發動機,是可以快速裝到美式裝甲車上的,當時的臺灣地方政府,是打著這些算盤,才花不可思議的巨資,購買這批其實完全不符合當時臺灣運營條件的車型。

為什麼臺灣的巴士,看起來都那麼“山寨”?

這批MCI不只是貴,更是貴如天價,當時價格大概在1400萬臺幣一部,為了買這批車,花掉臺灣當地政府,當時財政外匯儲備超兩位數的比例,很多人看來,實在是荒唐至極。可能大家對這1400萬臺幣沒什麼概念,我找到一位臺灣車迷對這筆帳的描述,大家聽聽看有多可怕:“買這批MCI時候的 1400 萬,可以在忠孝東路三段、四段買下一排房子。如果這樣還感覺不出來幣值大小,那就用更車迷的方式,以今天的汽車價格來換算,同年一部奔馳旗艦車型W100的報價是 400 萬臺幣,以這款車的等級放到現在,可以看成是 3000 萬臺幣的邁巴赫62(不是現在的S級邁巴赫),也就是要把當年的汽車報價乘以 7.5,才大概是今天的幣值,也就是說,1400 萬一部的 MCI‘國光號’,相當於現在花一億多(臺幣)去買一臺長途巴士,有沒有搞錯?”以上引號內的,是我引用的臺灣巴士迷原話。

為什麼臺灣的巴士,看起來都那麼“山寨”?

所以,一個現實是,這是用買“飛機”的錢買來的巴士,這筆生意很尷尬。哪怕是服役了幾十年,遠超今天台灣省內要求的營運巴士最高使用年限,這批MCI巴士都是在虧本經營,本金都賺不回來是肯定的,甚至因為MCI油耗巨大,靠車票收入維持經營都是困難的,這批車最大的貢獻,就是給乘客留下美好的印象,而且在十多年前就成為甚至超過美國本土,最大的運營MCI巴士的地區,甚至引來世界各地的MCI車迷,專門到臺灣旅遊,坐一坐這部“巴士之王”。

為什麼臺灣的巴士,看起來都那麼“山寨”?

噢,這樣說還是對MCI不公平,如果撇除高油耗這個缺點,這款車在設計上的確是非常優秀的,尤其是在這些年臺灣旅遊巴士頻繁出現意外後,臺灣同胞更是懷念MCI巴士優越的安全性,在MCI巴士運營的幾十年間,一直高安全標準運行,沒有出現過和現在車禍類似的車身嚴重變形,失火等等嚴重狀況。

我們認真看看這部車,的確裡裡外外都有許多讓人佩服的設計:標誌性的全不鏽鋼車身,哪怕在臺灣西部海風盛行地區,都不會鏽蝕,非常耐用,而且維修起來,也比現在那些玻璃纖維外殼巴士簡單方便;還有安全性,雙後軸低重心,以及全承載的車身設計,有遠超其他車型的行駛穩定性,難怪MCI在“破風”時如此勇猛;最厲害的,是MCI上每扇車窗,都可以從下打開成為逃生門,發生意外時候,乘客可以就近快速疏散;還有設計在窗戶下方的出風口、車內行李架的門、轉彎,開車門時候會自動傾斜等等,這些設計理念,哪怕放在現在和最新款的巴士比較,都是領先的,何況在36年前呢?

為什麼臺灣的巴士,看起來都那麼“山寨”?

回到今天的臺灣島內,巴士公司都是民營的,不可能像當年那樣靠政府用外匯買車,旅遊巴士公司老闆必須計算成本,加上有了巴士車齡限制,如果能在使用期內賺錢,才是巴士公司的首要考慮,別說貴如飛機的MCI(其實MCI哪有那麼貴),就算最普通的歐洲進口車,巴士業界也不捨得投資。

於是,就出現了一大批臺灣本土的巴士車體制造廠,這些車廠從歐洲、日本進口巴士底盤,然後在臺灣島內車體廠完成上裝建造,上裝的造型,設計,就靠“廠長”的審美,而結構,堅固程度,如果和專業的巴士製造企業規範的機械化生產相比,這種“作坊”的出品,則基本上靠“自覺”和“經驗”了。

為什麼臺灣的巴士,看起來都那麼“山寨”?

有臺灣車體建造業內人士辯稱,之所以這樣操作,其實是為了適應臺灣運輸行業的特殊需求,例如要安裝DVD大電視,需要大沙發,需要卡拉OK,而你在一部原裝進口的沃爾沃或者奔馳上,是選裝不了卡啦OK的。

當然,這是在扯淡,你也別相信什麼法規問題,這樣做的目的,當然就是為了省錢!雖說這些上裝都經過計算強度,但對比歐洲車的整體設計,和底盤的配重,車身整體平衡,都不可能可以和整體設計製造的整車廠相比。至少材料都是有差異,多數車體廠都使用鋼角鐵焊制車廂,而歐洲車廠很多都使用強度更高但更輕的高強度鋼管,甚至是鋁合金材料建造。

為什麼臺灣的巴士,看起來都那麼“山寨”?

而且為了省錢,許多巴士公司都只會選擇低規格小馬力的進口底盤,別說新款歐洲巴士基本都配置有的ESP,業界採購的底盤,甚至連ABS、ASR都沒有。但就算是最低配置,如此操作出來的一部旅遊巴士,價格大概是800萬新臺幣左右,摺合人民幣都要170萬左右,一點不便宜。但如果整車進口呢?一部從歐洲整車進口,起步價格都在1500萬新臺幣,摺合人民幣320萬,相差就是一倍多價錢,你是旅遊巴士公司老闆,你會如何選擇呢?還是又便宜又有卡啦OK的“拼裝車”好吧。

為什麼臺灣的巴士,看起來都那麼“山寨”?

說到底,這個局面,都是因為臺灣島內根本沒有製造巴士底盤的企業,只能假手於人,類似的情況也多見於東南亞國家。雖說在臺灣省內,乘用車有裕隆這樣的領頭企業,但大型巴士則基本沒有整車製造企業,這不只是產業水平的問題,還因為臺灣省內一年大型巴士的消費量也僅僅為2000臺左右,市場太小吸引不了本地或者外地資本投資相關產業,巴士產業的核心技術只能完全依靠進口。

為什麼臺灣的巴士,看起來都那麼“山寨”?

當然了,不選擇更好的進口車,還因為不夠有錢,不能像香港那樣任性滿大街都是歐洲名牌巴士(香港也有車體制造廠,但業界很多都願意選擇整體進口車),而且“不夠有錢”這件事,的確會直接影響巴士的安全,儘管臺灣省內製定了參考歐洲的巴士安全標準,並且無論是進口車還是國產車,都需要經過島內“車輛安全審驗中心(ARTC)”檢驗及格後,才能出售,其中爭議最大的,是ARTC對巴士的側傾(汽車傾斜穩定度),和車身結構(巴士車身結構強度)兩個項目的檢測。

為什麼臺灣的巴士,看起來都那麼“山寨”?

這兩個項目,其實對乘用車也是有的,但乘用車都是使用實車碰撞測試,唯有巴士,採用的是電腦模擬的方式測量,這種被臺灣島內民眾稱為“紙上談兵”的安全測試,一直是備受詬病的。雖說當地官員言之鑿鑿說電腦模擬可以100%等同實際碰撞測試,但你信嗎?不做實車測試的原因,當然就是因為成本太高,被業界強烈反對,政府只能妥協。這種看似無解的現狀,看來還要在臺灣省內持續很長一段時間,除非臺灣經濟可以強勁到財大氣粗甩手就來一部原裝進口巴士。

為什麼臺灣的巴士,看起來都那麼“山寨”?

臺灣巴士行業的現狀(還有東南亞等情況類似的地方),其實是我們內地巴士企業的一個好機會,因為咱們的巴士產業非常完整成熟,而且進步很大,幾個領頭企業,無論是生產還是安全標準,都達到世界前列,和歐洲車相比,來自中國大陸的巴士絕對是價廉物美,舉例一些全承載低地臺城市巴士,哪怕選裝到最高規格的車型,ZF自動檔空氣懸架全部配齊,都比整車進口的歐洲車便宜一大截,而且品質性能比韓日車型都更好。

為什麼臺灣的巴士,看起來都那麼“山寨”?

你現在去臺灣省旅行,很容易發現,大陸的宇通、比亞迪、金龍等產品,都已經出現在臺灣省內各大城市,說到底,這就是靠實力,靠產品贏得市場的最好例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