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唐"杜牧,空有治国之才,独恋青楼温乡

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杜牧《阿房宫赋》

那一年,杜牧23岁,一篇《阿房宫赋》针砭时弊,传颂天下。

朝廷有一位出了名的学士吴武陵,带着《阿房宫赋》来见当时主管洛阳科举考试的官员崔郾,有心为朝廷举荐杜牧。崔郾看完《阿房宫赋》,也为其文采所倾倒,大加赞赏。吴武陵趁机说道,"既然您也觉得写得好,不如就给他个状元当当"。崔岩看着《阿房宫赋》,若有思量,这文章好是好,但是观点太过犀利,借秦亡之事讽喻当今圣上大兴土木,实在是胆大妄为。吴武陵见事不成,急了,"不给状元,那给个第二",崔岩摇摇头:"第二有了","第三呢"......经不过吴武陵的软磨硬泡,崔岩索性给了个第五名。杜牧就这样开启了自己的仕途。

杜牧出身名门,祖父是唐代名相,父亲也曾经做过太子近臣。 杜牧的童年是在一个"书香气"十足的家庭环境中度过的。

年少时的杜牧有着"建功立业,报效国家"的热血壮志,十几岁的年纪就开始钻研《孙子兵法》,还为其做过注解,针对当时国家的外交军事写过诸多的策论咨文。特别是有一次献计平虏,被宰相李德裕采用,大获成功。二十岁的他已经是博古通今,尤其是在治乱与军事领域颇有才干。

初入职场的他同很多年轻人一样怀揣着一个"大展宏图"的梦。

职场很残酷,现实很无奈

杜牧生活的时代,正逢唐王朝"元和中兴"时代的结束,皇权旁落,宦官擅权,党争不断,唐朝国运急转直下,不复往昔。在杜牧活着的近五十年里,唐朝竟是换了六位皇帝。

初入职场的杜牧最初只是弘文馆校对书籍的小官,日子清闲得很。杜牧很不适应,我要做的工作是治国献策,内定藩乱外平俘虏,哪里是这种小事。

没能熬过一年,杜牧就辞去了官职,离开京师去给沈传师当幕僚。

杜牧官宦生涯颠簸的很,老是被调来调去,这边干几年,那边干几年,一直做着不大不小的官。

杜牧年轻时的锐气和理想随着年龄的增长,在生活的跌宕中日渐消磨殆尽。对很多人来说,做京官好,地位高权力大。但是杜牧一早就看明白了朝廷的局面,政治风险高,权力斗争多,能活下来尚且不容易,更别说有所作为。不如外放为官,自由自在。所以每次调任长安,杜牧总是变着法的想外放。

杜牧的一生始终郁郁不得志,只能把自己的家国理想、忧国忧民的情怀全部融进了诗里。"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路过乌江,站在项羽自刎的地方眺望江面,叹息当年的项羽要是过了江该多好。秦淮河边,灯火通明,江面停泊的游船上歌声连绵不绝,"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国家内忧外患,英雄无伸展之处,亡国之危已近,众人还沉浸在歌舞升平的享乐中。此情此景,杜牧无能为力,只能深夜无人处暗自嗟叹。

宦海沉浮,唯有青楼得享安宁

杜牧因其才华而名满天下,但是"浪子"之名也流传在外,周围人都知道这个人闲来无事就喜欢去青楼待着 。

杜牧虽然出身显贵,但是家道中途败落。十五岁时,其父因病与世长辞,树倒猢狲散,庞大家族很快分了家各过各的。

最初,杜牧一家的生活还过得去,年轻的杜牧除了会读书,什么都不会做,只能坐吃山空,最后落得连立身之处都没有。虽然多得是显赫的亲戚,但却无一人愿施以援手。最后,杜牧不得不和母亲还有年幼的弟弟一起寄居在家庙,靠吃野菜度日,如此也过了近十年,直至杜牧出仕。

天堂地狱两重天的年少经历,使得杜牧的身上不仅有贵公子放荡的习性,还有一种和青楼名妓同病相怜的被抛弃感 。他渴望有一个能够排遣孤独寂寞的安身之所,青楼女子的温柔无疑满足了他的这种感觉。

据说杜牧在扬州任监察御史时,当地有一个大官离退休,在家中宴请旧部。大家酒酣耳热之际,杜牧来了,大家可吓坏了。唐朝有禁令,官员不能在家设宴。杜牧作为监察御史,替皇帝行监察百官之责。大伙正寻思要怎么摆平这件事,杜牧来了一句:"听说你们家的乐伎中有一个歌妓姿色过人,本官只要那个歌姬"。当晚,杜牧就乐呵呵带着那个歌伎走了。

后来杜牧回调长安,有好友写信问他:“最近怎么样,京官应该大有可为吧!”杜牧简单地回了一首诗:"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最让人难忘的还是扬州的明月、桥水、玉人和让人忘却烦忧的风花雪月。

回到长安的杜牧依然没事爱逛青楼,很多朝廷官员都觉得他过于荒唐而避而不交。其实杜牧也明白行为放荡对自己仕途的不利?但是朝廷牛李党争斗得厉害,李派得势,长安又刚刚经历了"甘露之变",他和牛派的领袖牛僧孺关系密切,很容易成为被打击的对象。逢此乱世,唯有青楼才是最安全的地方。

歌伎亦是痴情女

杜牧与许多歌女名伎都有过你侬我侬缠绵悱恻的日子,其中最让杜牧惋惜的当属张好好。

杜牧在给沈传师做幕僚的时候,结识了沈家的歌女张好好。当时的杜牧尚未成家,风流倜傥,而张好好年仅13岁,美貌聪慧,琴棋书画样样皆同。张好好倾慕于杜牧的满腹才情,杜牧也爱上张好好的艺貌双绝。才子佳人,本事绝配。两人度过了一段非常美好的时光。后来沈传师调任宣歙观察使,把张好好也带到了宣城,沈传师的弟弟沈述师看上了张好好,捷足先登将张好好纳为小妾。张好好作为沈传师家中的一名歌女,根本没有能力掌控自己的命运。而杜牧职位低微,眼见木已成舟无力回天,最后遗憾地离开伤心地。

六年后,杜牧到洛阳上任,与张好好在洛阳城东酒肆相见。这个时候的张好好在沈述师去世后离开沈家,已另嫁做他人妇,当垆卖酒。物是人非,昔日惊艳才女竟沦落至当垆卖酒,杜牧见状不胜伤感,痛心彼此有缘无份,当即写下《张好好诗并序》赠送给张好好。《张好好诗并序》笔调缠绵旖旎,书法空前绝后,成为了流传后世的国宝级书法作品。

杜牧病逝后,张好好闻之悲拗欲绝,瞒了家人到长安祭拜,想起相爱与别离的万般凄楚,竟自尽于杜牧墓前,以殉故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