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0 杜牧:不要叫我小杜,我的综合实力比杜甫强太多太多

公元839年,杜牧终于结束了自己长达十年的幕府生涯,离开宣州前往京城长安任左补阙、史馆修撰。他的心情自然十分高兴,恨不得立刻飞到长安。不管心情如何激动,路还是要一点一点走。

某一天,杜牧路过乌江亭,一向忙于赶路的他,居然停了下来。望着西楚霸王项羽自刎之处,心中升起一股悲壮之情,随即写下了千古名篇《题乌江亭》:

胜败兵家事不期,

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

卷土重来未可知。

很多诗人的怀古诗,单纯抒发情感的占比例很少,一般都是借助古人的事迹展示自己的命运多舛。杜牧认为自己在外漂泊了整整十年,这十年也是忍辱负重的十年,这次回来,终于该让自己一展抱负了。

诗歌写完之后,他踌躇满志地继续踏上行程,前途对他来说依旧未卜,但起码在意志上,他已经不再那么消沉了。

杜牧出生于名门望族京兆杜氏,自西汉御史大夫杜延年迁居杜陵起,京兆杜氏家族历近一千年而不倒,名人辈出。最著名的就要数西晋时期配享文武双庙的不世出名将杜预。

唐代一朝,光是京兆杜氏拜相的官员就有二十位之多。《通典》的作者,也曾位居宰相的杜佑就是杜牧的祖父。

杜牧:不要叫我小杜,我的综合实力比杜甫强太多太多

杜牧也很自豪于自己的家世,可是自豪归自豪,逢人便炫耀“我祖上曾经阔过”,无异于是自己无能的表现,杜牧平时很少提及,并不像李贺每写一首诗落款都是李唐诸王孙。

况且,除了精神上的光环之外,杜牧得到家族的恩惠很少。杜牧十岁那年,他的父亲就去世了,父亲去世之后,家道立刻衰落。正因如此,杜牧曾经说自己家境贫寒,无依无靠。

家族唯一的恩惠,也是最大的恩惠,就是给了杜牧一个良好的读书环境,毕竟祖上留下来的书籍很多。强大的家族基因,让杜牧很小就已经文采出众,颇具政治眼光。

杜牧所处的时代已经是晚唐时期,用李商隐的诗歌来说就是“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杜牧当然不是预言家,不会预测到唐朝已经快要灭亡,但任何一个正常的人面对当时的境况,都可以看出王朝已经风雨飘摇。

武周代替李唐虽然只有短短的十五年,但武则天掌权的时间却长达三十几年,这段时间所引起的社会结构变化,远远超过李唐代替杨隋。

武则天大开科举,打击门阀士族,虽然巩固了自己的势力,却让文武分途,导致武将开始启用胡人。后来神龙政变皇位又回到了李家,社会的变化却已经不是权力所能扭转。

唐玄宗早年,李唐国力空前强大,还能压制住内轻外重的弊端,等到玄宗晚年,内轻外重的弊端已经膨胀到无法控制,安史之乱爆发。

杜牧:不要叫我小杜,我的综合实力比杜甫强太多太多

安史之乱直到代宗年间才得以平定,所造成的的后遗症——藩镇割据却是无法根除。尤其是河北三镇,依仗着兵强马壮,既不向朝廷进贡税收,也不听朝廷的政令,自己任命属官,俨然独立的国家。

唐宪宗继位之后,不甘于藩镇的各自为政,出兵讨伐,全国所有藩镇至少名义上全部归服唐朝。不过,这种统一也不过是昙花一现。宪宗在位共十五年,十四年才讨平了最后一个藩镇李师道。

唐宪宗也自觉有再造李唐之功,在位的最后一年,声势浩荡地迎佛骨入宫供奉,时任刑部侍郎的大诗人韩愈因仗义执言迎佛骨劳民伤财,险些丢掉了性命,后来被贬潮州刺史,正是“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唐宪宗死后,唐穆宗继位,藩镇之乱又起。安史之乱造成王朝内部的不安,也引起了外部的祸患。

当初唐肃宗为平定安史之乱,曾向回鹘借兵,回鹘和唐军一起夺回了长安。被安史之乱的叛军洗劫过的长安早已经破败不堪,但是回鹘仍然纵兵抢掠。

唐代宗继位之后,讨伐安史之乱余部,又向回鹘借兵,结果胜利之后再次抢掠长安。此后回鹘多次洗劫长安,直到文宗时期,回鹘才开始衰落。

西边的吐蕃趁着大唐空虚之际,也攻进长安,甚至立李唐皇族李承宏为傀儡皇帝,最终不能适应中原文化,抢掠之后离开。当时吐蕃与大唐接壤地区的土地,全部被吐蕃占据。

杜牧:不要叫我小杜,我的综合实力比杜甫强太多太多

藩镇的作为和外族的入侵,有很大一部分场景都是杜牧亲身经历的,他后来用文字记录下来,痛心疾首地写道:

年十六时,见盗起圜二三千里,系戮将相,族诛刺史及其官属,尸塞城郭,山东崩坏,殷殷焉声振朝廷。

他深深感到,国家如果没有强大的军事力量作为后盾,只能成为被蹂躏的对象。

于是杜牧除了阅读儒家经典准备考试,还大量接触军事典籍,这给他后来的人生造成了极大的影响。后来,他结合自己多年实地走访的经验,将自己的军事思想以为《孙子兵法》做注解的形式总结了出来。

在序言里面,杜牧追溯了兵法流传的历史,写出自己为孙子兵法做注解的原由,并且痛斥了当时士大夫只知道享乐,而不以国家为重的奢靡之风,最终将军事总结为:大约用仁义,使机权也

杜牧二十岁出头的时候,年仅十五岁的唐敬宗继位。唐敬宗继位之后朝廷大权全部在宦官手中,唐敬宗只沉迷击鞠,想法设法寻找新鲜刺激的活动满足自己的奢侈荒淫。

李商隐的诗《富平少侯》就是讽刺这位小皇帝:

七国三边未到忧,十三身袭富平侯。

不收金弹抛林外,却惜银床在井头。

彩树转灯珠错落,绣檀回枕玉雕锼。

当关不报侵晨客,新得佳人字莫愁。

杜牧也感到小皇帝荒唐到了极点,写下《阿房宫赋》,在给友人的信中杜牧直言,“宝历大起宫室,广声色,故作《阿房宫赋》”。

杜牧:不要叫我小杜,我的综合实力比杜甫强太多太多

想要有所作为,就要参加科举考试,走上仕途才行。杜牧对自己的才学很有信心,加上名门的光环,很多人都向朝廷推荐他。杜牧也不负众望,在考试中脱颖而出。在皇帝亲自主持的制举考试中,杜牧的回答得到唐文宗的青睐,授弘文馆校书郎、试左武卫兵曹参军。

年纪轻轻就已经平步青云,杜牧的前途简直无可限量,而且杜牧绝非一般的世家子弟,他有真才实学。他的学问不仅表现在诗词歌赋这些点缀的才华上,还体现在治国理政的能力上。

然后就在这个时候,杜牧做了一个让所有人都费解的决定:去做外放官员沈传师的幕僚。放着京官不做,偏要外放,杜牧难道是读书把脑子读坏了吗?

今天已经无从得知杜牧外放的原因,或许是为了考察民情,或许是增长见识。但是他这一离开,再想回到京师,就是十年之后了。

这十年,杜牧基本上都是在酒席宴上度过的。他想着自己应该做点什么,可是作为幕僚,又发现自己无能为力。他的日常就是处理公文,这样一个有才华的人物,让他处理那些琐碎的公文,不仅仅是大材小用,更是对人才的极大浪费。

职务清闲,杜牧只好四处游历,期间创造了很多诗歌,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就是《江南春》: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这首诗似乎是在赞美江南的风光,但是结合杜牧所处的时代,有仿佛并非是赞美。

杜牧:不要叫我小杜,我的综合实力比杜甫强太多太多

佛教自东汉白马驮经进入中国,对中国的信仰造成了极大地改变。为了适应中国的文化,获得广大百姓的认可,佛教开始了一些本土化,比如目连救母,就是用儒家孝道的外壳包裹起佛教转世轮回的思想,这样更加有利于大众的认可。

随着社会的发展,佛教的影响力已经不仅仅早寺庙上,而是渗透到了社会的各个层面。寺庙不从事生产,大肆占用土地,一旦犯了死罪出家之后便不再追究责任。本来铸造货币的贵金属就已经大量短缺,为佛像塑造金身,更是加重了货币危机。

历来尊崇佛教的朝代,都出现了危机。梁武帝为了表示自己的虔诚,大寺修建寺庙,杜牧眼前看到“四百八十寺”,就是梁武帝建造的。梁武帝什么结局?最终被侯景饿死。

唐代自武则天时代起,也开始推崇佛教,武则天甚至认为自己是“转轮圣王”转世。可以说,藩镇和外族之外,佛教的存在,也激化了李唐王朝的矛盾,误国害民。

当年《阿房宫赋》一文出世之后,杜牧就声名鹊起,以后每写一首诗,都会让人口口相传。也许他想利用自己的影响力,劝说笃信佛教的皇室成员以及士大夫们。

后来唐武宗果然发动会昌灭佛,是否和杜牧有关就不得而知了。

杜牧:不要叫我小杜,我的综合实力比杜甫强太多太多

杜牧在十年之间,最常去的地方就是青楼。也许是青楼女子倾慕于他的才华,为了生计或实现自己的报复,杜牧不得不离开的时候,女子们总会不舍。一个漂泊之人,有人关心他,不论对方身份如何,总该体会到一丝温暖吧。

那首温柔动人的《赠别》,虽然不知道写给谁,读来却总是让人感动:

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樽前笑不成。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后来杜牧追忆自己十年的幕府生活,自嘲也略加苦涩地写道:

落魄江湖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

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

一个满腹经纶,一个有安邦定国之策的人,只能蜷伏在书案后面,去阅读那些根本没有实际价值的文书。二十几岁到三十几岁,人生最黄金、最宝贵的十年,不过是屈居人下,蹉跎岁月而已。

战国信陵公子魏无忌曾经两次带领诸侯两军击败强秦,可是最后呢?面对魏王的猜忌不得不意志消沉,每天沉溺于女色之中,郁郁而终;杜牧和他相比,只是消沉的程度不同罢了。

回到长安之后一年左右,踌躇满志的杜牧又被外放黄州刺史。这一次似乎和牛李党争脱不开干系。杜牧曾经在扬州时期做牛僧孺的幕僚,被认为是牛党。而且杜牧为人倜傥,不拘小节,与李德裕秉承的理念不合,被外放也在情理之中。

牛李党争又是怎么回事呢?

简单来说,代表进士出身的官僚牛党和代表山东士族出身的官僚李党,在政见、礼法、门风等方面的看法都存在巨大地对立。为了让自己的势力遍布朝堂之上,两党之间有机会就会打击对方集团的人。

杜牧虽然出身世家,在家风上更加偏向于牛党。不过,杜牧并非记仇的人,当国家面对回鹘入侵的时候,他仍旧抛开个人恩怨,上书李德裕,陈说克敌制胜的战略构想,李德裕看完后,大加赞赏,参考了杜牧的建议,很快平定了回鹘。

杜牧:不要叫我小杜,我的综合实力比杜甫强太多太多

杜牧的境况并没有因为上书而改变。任黄州刺史期间,杜牧颇有政绩,但是自觉自己的才华无处施展,只好醉心于笔墨之间,写写诗文。

做了两年黄州刺史后,杜牧又被任命为池州刺史;又过了两年,被任命为睦州刺史。

每一次任命,杜牧就离家越远,思乡心切加上怀才不遇,始终令他处于苦闷的状态。

公元846年,也许老天可怜杜牧,终于有机会让他回到长安。他被任命为司勋员外郎、史馆修撰,回到了朝思暮想的长安。

“进亦忧退亦忧”,回到长安后,杜牧才发现生活并没有自己想象的那么好,面对着日益腐败的朝纲,自己也是无能为力,眼不见心不烦,索性自己回到曾经外放的地方的算了。

公元852年,杜牧又回到长安。至于为什么回到长安,也许是因为他自感时日无多,害怕客死异乡。他回到家乡后的行动,也仿佛说明了这一切。

除了和朋友闲谈之外,居然为自己写了墓志铭,为自己写墓志铭的文人恐怕历史上很少,除了杜牧可能就是张岱了。

张岱的墓志铭更像是对自己前半生的反思,用文章埋葬那个不谙世事的纨绔少年:

少为纨绔子弟,极爱繁华,好精舍,好美婢,好娈童,好鲜衣,好美食,好骏马,好华灯,好烟火,好梨园,好鼓吹,好古董,好花鸟,兼以茶淫橘虐,书蠹诗魔,劳碌半生,皆成梦幻。

而杜牧真的是害怕自己来不及回顾自己的一生,或者害怕后人不理解自己的经历,他用毫无文采的笔墨大致勾勒了自己的一生。

最令杜牧满意的成就,并不是他的诗文,而是他注解的《孙子兵法》。他在临终前烧掉了自己的大部分诗文文稿,而在墓志铭里对自己的文章的评价也很随性,唯有谈到孙子十三篇,不无自负:

牧平生好读书,为文亦不由人。曹公曰:吾读兵书战策多矣,孙武深矣。因注其书十三篇,乃曰:上穷天时,下极人事,无以加也,后当有知之者。

最后一句才是重点:这本书穷尽了我的毕生功力,后来应该有明白我良苦用心的人

写完墓志铭之后,杜牧就因重病去世,不到五十岁。

杜牧:不要叫我小杜,我的综合实力比杜甫强太多太多

司马光写历史独树一帜,能在《资治通鉴》出现的人物和事件必须和历史的主轴有关,而且要非常符合现实。

当司马光书写唐代历史部分的时候,为了李白和杜甫那么有名的人物,在资治通鉴中找不到,但是杜牧却榜上有名呢?

说实话,李白和杜甫固然是天才人物,但是包括政治在内的其他方面建树等于零。而《罪言》、《战论》、《守论》、《原十六卫》等文章显示出杜牧不仅文采飞扬,而且颇具政治才能和军事才能,司马光常常拿来分析当时的政府政策,一般都能切中时弊。

后人对于杜牧的评价也非常的高。清人全祖望认为杜牧“感时愤世,殆与汉长沙太傅(贾谊)相上下”;清人李慈铭说杜牧注解的孙子兵法“证引古事,亦多切要,知樊川真用世之才”。

笔者当然知道“小杜”是对杜牧诗歌方面的评价,也没有错误,但是“小杜”的称呼叫习惯之后,就形成一个误区:几乎没有人去深究杜牧的其他成就了。

唐代大多数诗人,空怀满腔抱负,疏阔浮浪,将行动仅仅停留在纸上。杜牧不同,他也是诗人,但他不仅仅是诗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