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文学与植物系列:杜牧“腊梅迟见二年花”之“腊梅”辨


古典文学与植物系列:杜牧“腊梅迟见二年花”之“腊梅”辨

“腊梅”、“蜡梅”的区分前人已经讨论很多。现在《中国植物志》上只记录蜡梅一种,拉丁学名是Chimonanthus praecox,属蜡梅科蜡梅属。华北有野生,华南多栽培。花期在冬季。正是因为它的这个花期,11月至第二年3月,正好是在冬末;而冬天,我们古人称之为“腊月”,所以“腊”、“蜡”就混用了。不过后人已有考证,“蜡梅”名字的由来,是因为它的花颜色,“色正似黄蜡”(范成大),或“色似蜜蜡”(李时珍)。黄蜡就是黄蜡石,田黄色;蜜蜡是琥珀的一种,也是黄色。

腊梅呢,是一个汉语词汇。腊是腊月的意思。腊梅,就是腊月里开花的梅。我们在古典文学作品里读到的各种各样关于“梅”的作品,多是指这种梅,蔷薇科杏属植物,拉丁学名Armeniaca mume。可以这么说:古典文学作品里的“腊梅”,更多的情况是指这种腊月开花的梅花,而非“蜡梅”这种植物。至少唐诗里不是,得到宋代之后才可能是。下面会再提到。

前几天我在翻读

《中国花经》(陈俊愉主编,1990)的时候,看到这样一段话:

唐代杜牧(803-852)诗云:“蜡梅还见三年花”。可见至少在1000余年前,我国已栽培蜡梅,用于观赏了。

说实话,这样的结论很草率。即使先不说结论,单纯看它所引用的杜牧这句诗,就错漏百出。

我检索了一下《樊川诗集注》(中华书局, 1962)、《樊川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 1978)、《杜牧集系年校注》(中华书局,2008)等近人所作杜牧作品校注本,上引杜牧那句诗,蜡梅还见三年花,出自《正初奉酬歙州刺史邢群》一诗,正确的版本应是:腊梅迟见二年花。“腊”字是没有异文的,就是没有写作“蜡”的情况。此外,是“二年花”,也不是“三年花”。可见《中国花经》中这样由错的引文得出的结论,怎么说都不能让人信服。

此外,我又在一篇学术论文(王扬,李菁博:《从“腊梅”到“蜡梅”——蜡梅栽培史及蜡梅文化初考》

,载《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13.12)中,看到对《中国花经》这个结论的引用,两位作者还略显犹豫的怀疑它的错误。他们花了好大功夫,解释说蜡梅苗要种下三年才能开花,两年的实生苗通常是不会开花的。要我看,这样的怀疑和论证完全没有必要,我们可以肯定的说:杜牧这句诗所写的“腊梅”,肯定不是我们现在植物学上所说的“蜡梅”。


古典文学与植物系列:杜牧“腊梅迟见二年花”之“腊梅”辨

下面来详细说一下我的观点。

杜牧这首诗,《正初奉酬歙州刺史邢群》,有的版本也作《正初奉酬》。这是杜牧写给他的一位朋友的,叫邢群,当时杜牧任睦州刺史,邢群任歙州刺史。题目中的“正初”是农历正月初,“奉酬”就是酬答,别人写诗来了,你写一首诗去回复人家。也就是说,这是一首酬赠诗。全诗如下:

翠岩千尺倚溪斜,曾得严光作钓家。

越嶂远分丁字水,腊梅迟见二年花。

明时刀尺君须用,幽处田园我有涯。

一壑风烟阳羡里,解龟休去路非赊。

我们重点看三四两句:越嶂远分丁字水,腊梅迟见二年花。前一句写景,写山水。嶂是山,“丁字水”类似于我们现在的丁字路,两条河流交叉的形状成“丁”字,指睦州的东阳江,在浙江;后一句写腊梅。意思是说,别的地方梅花只在冬天开花,而这里的梅花到第二年春天还在开,是开“二年花”。

这一句诗有很多地方可以说。

原因在于,前面说了,杜牧这首诗是一首酬赠诗,从题目里的“奉酬”就可以看出来。所谓酬赠诗,是对方先有了诗,然后你写一首诗去回复人家。在杜牧之前,邢群写了一首诗,叫《郡中有怀寄上睦州员外杜十三兄》。这首诗是邢群写给杜牧的,所以才有了杜牧写这一首诗来回赠。诗里面有两句,可以说明,这里的“腊梅”,并不是我们现在植物学上所说的“蜡梅”(拉丁学名Chimonanthus praecox)。

邢群那两句诗是这样:经冬野菜青青色,未腊山梅处处花。这两句诗其实很容易懂。邢群是歙州刺史。唐代的歙州,地理位置总不过在现在的安徽和江西交界处。邢群就说,这里的冬天,那些野草啊野菜啊还是绿的,还没到腊月呢,山上的梅花都已经开花了。

所以我们看,第一,杜牧这里的写的“腊梅”,腊梅迟见二年花,可以肯定,是接着邢群的话来说的,是腊月里开花的梅花之意,并不是我们现在植物学上说的蜡梅;第二,二年花,也就和蜡梅栽下后几年开花无关,而是说歙州这边气候暖和,梅花很早就开花,并且花期很长,能开到来年。


古典文学与植物系列:杜牧“腊梅迟见二年花”之“腊梅”辨

唐诗中,除杜牧这首诗之外,“腊梅”一词还见于下面几首诗:

许浑《岁暮自广江至新兴往复中题峡山寺四首 其一》:未腊梅先实,经冬草自薰。大家可以读一下,其实这里的断句,是2-1-2式的,未腊,就是未到腊月,梅已经结果了;崔道融《江上逢故人》:

故里琴樽侣,相逢近腊梅。这里的“腊梅”倒是作为一个词汇出现,但联系上下文诗意我们知道,这里只是表时间,是在腊月里梅花开的时节,两个人相逢了。薛逢《奉和仆射相公送东川李支使归使府夏侯相公》:寒柳翠添微雨重,腊梅香绽细枝多。这里的“腊梅”,是真的写“腊梅”花了。其实《中国花经》如果要引用唐人诗句来考证我国蜡梅的栽培历史,引用薛逢这一句更为合适。腊梅香绽细枝多,意思是说,“腊梅”这种花,一开花,特别香,并且开的很多。但是仅凭这一句,是不能断定“腊梅”就是“蜡梅”的。因为花香、花多,这样的辨识特征太抽象、太普通了,不足以来鉴定一个物种。一个物种的鉴定,要有更多细节性的东西,比如叶子的形状、花的形状、花丝花药的特征等等。

最后说一下我的结论:杜牧诗“腊梅迟见二年花”所写之“腊梅”,意思是腊月里开的梅花,而非植物学上说的蜡梅;唐人诗句中的“腊梅”数量极少,即使偶有出现,我们也无法据此断定在唐代就有蜡梅栽培且供人欣赏的情况。


古典文学与植物系列:杜牧“腊梅迟见二年花”之“腊梅”辨

蜡梅什么时候开始大量出现在我们的视野呢?最早不超过五代十国,更准确的话,得到北宋,蜡梅才开始出现在诗文作品中。如黄庭坚《戏咏蜡梅二首》。在这两首诗后面,黄庭坚有一段注,颇有近代自然科学家的精神,他说:

京洛间有一种花,香气似梅花,亦五出,而不能晶明,类女功撚蜡所成,京洛人因谓蜡梅,木身与叶乃类蒴藋。窦高州家有灌丛,能香一园也

首先,香气似梅花。就是有香味,和梅花一样。“似”这个字很重要,在黄庭坚看来,这种植物只是和梅花很像,但不是梅花;第二,亦五出,而不能晶明。“五出”的意思就是花有五瓣,但是“不能晶明”,就是这5个花瓣,不明显,不是独立的五个花瓣。黄庭坚观察的真棒,蜡梅花分为内外花被片,重重叠叠的,确实不“晶明”。第三,木身与叶乃类蒴藋。蒴藋,就是现在的接骨草(拉丁名Sambucus javanica),高大草本或半灌木,羽状复叶,这两个辨识特征,和现在的蜜蜡是较为吻合的。所以我们看,黄庭坚这里所说的“蜡梅”,有非常大的可能,就是我们现在说的蜡梅。

黄庭坚之后关于“蜡梅”的情况,是另外一个话题,今天就先不说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