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檢查出“膽囊息肉”,到底要不要切除? 在線等,挺急的~

過了春節,又到了“體檢季”。林林總總的項目查下來,拿到體檢報告,總有些惴惴不安。

體檢查出“膽囊息肉”,到底要不要切除? 在線等,挺急的~

膽囊息肉是體檢報告中,異常項目裡的“常客”,阿強就因此寢食難

安了好幾天。醫生多番解釋,息肉很小,問題不大,定期複查即可。這才讓阿強漸漸放下心來。

但大學生劉飛的情況卻剛好相反。平時愛運動的他,在學校例行體檢中查出膽囊息肉,大大咧咧的劉飛覺得自己身強體壯,也無不適應症狀,就沒理會。殊不知,當時發現的時候,膽囊息肉直徑已達0.7cm,不到半年時間,竟生長到1.2cm。當劉飛再次來到醫院檢查時,根據超聲結果判斷,息肉已經有癌變的可能,要立即手術切除。

體檢查出“膽囊息肉”,到底要不要切除? 在線等,挺急的~

大多數為良性,定期觀察即可

膽囊息肉是指膽囊粘膜表面隆起並突向腔內的一類病變的統稱,也稱“膽囊隆起性病變”,它很少有明顯臨床症狀影響正常生活,因此很難自己發現,大多通過B超檢查。

膽囊息肉主要分為腫瘤性息肉和非腫瘤性息肉。臨床上以非腫瘤性息肉居多,包括膽固醇性息肉、炎性息肉、腺肌症等;腫瘤性息肉以腺瘤最為常見。總體而言,膽固醇性息肉、腺瘤(腺瘤性息肉)、腺肌症(肌腺症)這三種最常見。

是不是一定要手術切除?曾寧表示,那就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了。

  • 膽固醇性息肉

膽固醇性息肉最為常見,它是由於肝臟對膽固醇代謝異常,導致膽固醇結晶沉積在膽囊壁並向腔內隆起而形成。膽固醇性息肉絕大多數為多發性,本質上不屬於新生物,因此不會發生惡變,而且多數患者沒有症狀,息肉生長緩慢,可以定期觀察。

但是,膽固醇性息肉可能脫落,脫落後可成為膽囊結石的核心,部分患者會有慢性膽囊炎的表現,比如進食後上腹脹滿、右上腹隱痛等。這類患者如果症狀反覆發作,影響飲食、生活,建議手術治療。

  • 膽囊腺瘤性息肉

膽囊腺瘤性息肉是一種真正的膽囊腫瘤,絕大多數為單發,且會逐漸增大,具有癌變可能,惡變率高達10%。因此膽囊腺瘤性息肉一旦發現,均建議手術治療。

  • 膽囊腺肌症

膽囊腺肌症也有稱“肌腺症”,通常認為是發生在膽囊的一種良性增生性疾病,但臨床中少數情況下也會發生惡變。由於侷限性腺肌症有時很難和膽囊癌鑑別,建議最好還是手術切除。

4個條件符合1個,均建議切除

曾寧表示,查出膽囊息肉,大家不必太過擔心,因為大多數是良性的,定期複查即可。

但是,也有部分膽囊息肉是不斷生長的,可能會發生癌變,如患者意識不到,未接受專科治療,一旦發展成為膽囊癌,預後將很差,因此,也不能像上文患者劉飛那樣大意。

當發現膽囊息肉很難以抉擇時,曾寧建議把握以下幾點。只要具備以下4個條件中的一個,均建議行微創手術治療。

1.息肉最大直徑≥1cm,尤其是單發息肉;

2.息肉最大直徑小於1cm,但短期快速增長(在6個月、1年、2年~5年隨訪期增大2mm以上);

3.膽囊息肉合併急慢性膽囊炎;年齡>50歲,合併膽囊結石;

4.超聲檢查膽囊息肉血供豐富,懷疑癌變。

曾寧提醒,對於最大直徑<1cm的息肉,建議三個月或半年後再次複查。如息肉無變化,以後可以每半年至一年複查一次。對於單發又非常接近1cm“危險線”的息肉,可以行超聲造影檢查,有助於進一步確診。

總之,發現膽囊息肉不要急,多數都是良性滴,但一定要到肝膽專科門診定期隨診。

三問膽囊息肉

1.網傳不吃早餐容易長膽囊息肉?

如果不吃早餐,則晚上分泌的膽汁沒有被充分利用,存留於膽囊內,膽汁在膽囊內滯留時間過長,長此以往,則可能刺激膽囊形成膽囊息肉或使原來的息肉增大、增多。因此建議大家要堅持早晨按時吃早飯,規律飲食。

目前尚無針對性強的藥物來預防和治療膽囊息肉。因此,不建議藥物治療。

3.切除膽囊會不會有什麼影響?

膽囊主要具有儲存、濃縮膽汁等功能。膽汁是由肝細胞分泌經肝內外膽管沿膽囊管,進入膽囊進行存儲和濃縮。當進食高脂肪餐時,排入腸道參加消化。如果切除膽囊,就失去了這部分高濃度膽汁,在進食高脂肪食物時容易消化不良,導致腹脹腹瀉。然而,人體有強大的代償功能,一般膽囊切除術1個月之後,膽總管會代償膽囊功能,因此術後1-2月內,飲食方面主要以低脂飲食、易消化食物為主,少食多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