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侄文稿塗抹多處卻被稱為神作放大10倍才能發現它的美

提起中國古代的書法家,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王羲之、王獻之父子倆,因為他們父子二人的名氣太大了,尤其是王羲之的代表作品《蘭亭序》,這一書法作品有著天下第一行書之稱,出於對它的喜愛,皇帝李世民更是將這一書法真跡選為了自己的陪葬品。

祭侄文稿塗抹多處卻被稱為神作放大10倍才能發現它的美

《蘭亭序》的名氣雖大,但是並不能掩蓋其他書法大家所書的作品,今天,小冷要給大家介紹的是另一個書法神作,即學生時期很多人都會背誦的《祭侄文稿》。

《祭侄文稿》是唐代大書法家顏真卿祭奠他的侄子顏季明所寫的作品,這篇文章一共23行、二百三十四個字,看過《祭侄文稿》這一書法作品的人,第一感覺就是它非常的凌亂、塗抹很嚴重,可謂是又亂又醜。

但是,就是多數人眼中"又亂又醜"、塗抹多處的《祭侄文稿》,卻被稱為神作,它被稱為"天下行書第二",與王羲之的《蘭亭序》、蘇東坡的《黃州寒食貼》合稱為"天下三大行書"。

祭侄文稿塗抹多處卻被稱為神作放大10倍才能發現它的美

《祭侄文稿》為什麼被稱為神作呢?放大10倍之後,你就會發現它的美。

在平定"安史之亂"的戰爭中,顏真卿的侄子顏季明被叛軍捕獲並殺害,公元758年,顏真卿派人到河北尋找顏季明的屍骨,在悲痛欲絕、情難自已的情況下,顏真卿一蹴而就的寫下了《祭侄文稿》這一草稿。

由於心情特別的悲憤,《祭侄文稿》塗抹嚴重的現象是可以理解的,但是,這並不影響它是了不起的書法神作。

《祭侄文稿》的二百三十四個字雖然特別的小,但是,放大10倍以後我們會發現,它的很多字體都寬郎舒展,外緊內松,比如"歲、戊戌、我..."等字。

祭侄文稿塗抹多處卻被稱為神作放大10倍才能發現它的美

另外,《祭侄文稿》中的"顏、清、爾"等字,都沒有了方頭清瘦之感,而是具有一種古樸淳厚的氣勢。

從總體上來看,《祭侄文稿》打破了晉唐以來字體飄逸之風,而是具有了大開大合的體勢,字體結構寬博。清代的何焯在《義門題跋》中說:"魯公用筆最與晉近"。但是,在《祭侄文稿》中,顏真卿打破了自己之前的書寫風格,改用外拓法來書寫,比如其中的"荼毒"二字,更能體現這一特點。

祭侄文稿塗抹多處卻被稱為神作放大10倍才能發現它的美

最為重要的是,《祭侄文稿》是顏真卿一氣呵成的,並沒有人工的刻意修飾,而是情之所至,這正體現了蘇軾所說的"無意於佳乃佳",如果讓顏真卿在心情平和的狀態下,他不一定能寫出這樣的佳作來。你覺得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