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河北大名的成語典故

出自河北大名的成語典故

紅線盜盒

也作“紅線偷合”,是一個傳奇故事。大意是:唐肅宗至德年間,魏博節度使田承嗣擁兵自重,有起兵吞併潞州(今山西長治)之意。潞州節度使薛嵩(薛仁貴之孫)受朝廷之命,為防變亂,固守滏陽(今磁縣),因懼田承嗣勢大,日夜憂悶。此時,“內記室”(略同於現代的私人秘書)紅線為排主憂,自告奮勇,前往魏城觀察形勢,並相機行事。當夜,紅線入閨房作了一番裝扮,拜別而去。薛嵩飲了十餘杯酒的功夫,紅線就從魏州返回,以所取田承嗣床頭金盒為證。原來,紅線於子夜前三刻到達魏城,避過侍衛,潛入田承嗣榻前,盜出床頭金盒,漏三時(相當於今3-5點),返回滏陽。薛嵩依紅線計,立即派使者持書入魏,並送還金盒。田承嗣懾於薛嵩有高人相助,唯恐性命不保,遂罷吞併潞州之念頭,從而避免了一場兵禍。此典故已改編為京劇,廣泛演出。

乞食五鹿

春秋時晉獻公初有三個兒子,即太子申生、次子重耳和三子夷吾,後又娶驪姬姐妹,生下奚齊和卓子。驪姬野心勃勃,決意奪嫡。獻公扭不過寵姬,狠心殺掉了隨他征戰有功的太子申生,重耳和夷吾只得逃亡。重耳曾逃到衛國。據《左傳》及《史記•晉世家》記載:重耳過衛,衛文公不禮焉,出於五鹿(今大名縣城東),乞食於野人(鄉民),野人盛土哭中進之,重耳怒,欲鞭之,趙衰曰:“土者有土也,君其拜受之。”重耳稽首而載之。重耳流亡二十餘年,後在秦國護送下回國即位,為文公,使晉國成為春秋“五霸”之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